APP下载

蜜蜂黑蜂王台病毒病研究进展

2019-11-20梁利金汤东张丽刁青云侯春生

中国蜂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蜂王蜂群孢子

梁利 金汤东 张丽 刁青云 侯春生

(1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北京 100093;2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1;3浙江慈溪市亿园蜜蜂授粉专业合作社,慈溪 315334)

1 引言

蜜蜂是与人类以及大自然密切相关的社会性昆虫,它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营养价值高的蜂产品,而且通过为开花植物授粉维持生态平衡,对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是蜜蜂是社会性昆虫,易受到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的威胁,严重影响蜂群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病害的发生易导致乱用药,影响蜂产品的质量,进而给蜂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在蜜蜂的多种病原中,病毒由于分子小、易突变的特点而备受关注。目前已分离得到的蜜蜂病毒至少有20种,大多数为小RNA病毒,至少有9种病毒已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3]。其中黑蜂王台病毒(BQCV)是引起蜂王幼虫及蛹感染的主要病原,该病原通过黑化蜂王幼虫并可导致巢房变黑,进而引发蜂王坏死于巢房内。大量研究发现,BQCV的流行与蜜蜂卷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DWV)及Nosema ceranae等其他病原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2 病原学

BQCV首次分离于蜂王的幼虫和蛹,在死亡的蜂蛹中依然可以检测到[4]。BQCV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是单链正义RNA病毒[5],2002年Mayo[6]首次将其归于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蟋蟀麻痹病毒属(Cripavirus)。其病毒粒子直径约30nm,结构为正二十面体圆形,无囊膜。Leat等人在2000年首次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测序,证实该序列包括ORF1和ORF2两个阅读框,ORF1与ORF2之间存在一个非编码区,为内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可启动ORF2的翻译,同样在5′端UTR也含有一个内核糖体进入位点[7-11]。基因组结构如图1。

图1 BQCV的基因组结构图

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BQCV基因组序列,发现ORF1序列更多样,相似度低,而ORF2的同源性强,是高度保守序列。ORF2所编码的VP1、VP2、VP3、VP4四个结构蛋白,保护病毒核酸,四个结构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34、42、29和6KDa。而ORF1主要由非结构蛋白构成,包含解旋酶、3C样半胱氨酸蛋白酶和依赖RNA的RNA聚合酶3种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中5′端的连接蛋白和3′末端Ploy(A)具有保护和维持基因组稳定的功能。

3 流行病学

3.1 流行范围与种类

1977年Baily等[12]首先报道了BQCV。BQCV首次分离自死亡的蜂王幼虫和蜂蛹,随后在工蜂、雄蜂中都能检测到该病毒,Tentchev等[13]首次用PCR技术检测法国地区疑似健康的蜂群,证实了蜂群中有6种蜜蜂病毒的存在,包括BQCV,表明BQCV在蜂群中大多建立的为隐性感染。研究结果表明,BQCV对成年工蜂的感染率是86%,对蛹的感染率为23%,但工蜂等成年蜂并不会发病,没有表现明显的疾病症状,在染病的工蜂肠道中可以检测到该病毒,但含量很低[9]。这些都证实工蜂携带了BQCV,但是通过接触或喂饲可能感染蛹和蜂王幼虫。国际上对蜜蜂病毒流行调查起步较早。匈牙利学者采集了自1999年至2004年的蜂样,检测了DWV、BQCV、急性麻痹病毒(ABPV)、囊状幼虫病毒(SBV)、慢性麻痹病毒(CBPV)、卡什米尔病毒(KBV)6种常见的蜜蜂病毒,发现DWV和BQCV流行率分别为72%和54%[14]。同样,在以色列的意蜂中BQCV流行率是最高的,达到75%[15]。而蜂群中最重要的个体-蜂王,也是感染蜜蜂病毒最严重的个体之一,并且在蜂王不同组织及粪便物中检查DWV、BQCV、ABPV、SBV、CBPV、KBV的发生,发现DWV和BQCV在中肠的感染水平最高,而SBV与CBPV在血淋巴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织[16]。

Li等[17]研究发现BQCV在中国中蜂的感染率较高,在19个省中的6个省发现了BQCV,甘肃省感染率(98%)高于在河南省(12%)的感染率。最近,刁青云等对我国部分省区的蜂样调查发现,BQCV是意蜂感染率最高的病毒[18]。另外,研究发现BQCV可以感染熊蜂等野生授粉昆虫,发现DWV、BQCV、SBV和IAPV均存在于熊蜂中[19]。而对另一重要当地蜂种萨凡纳蜜蜂调查发现,BQCV流行于南非23%的萨凡纳蜜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蜂群中,但不能检测到ABPV、CBPV、DWV和SBV[20]。

3.2 传播途径

BQCV在蜜蜂的各种产物(蜂蜜、花粉、蜂王浆)中均可检出,并能感染不同发育阶段的蜜蜂,卵、幼虫、蛹和成虫都是感染对象[21]。研究表明,BQCV可通过水平和垂直途径传播,既可以在同一世代的不同个体间扩散,又可以通过交配感染受精卵进行垂直传播[2]。同时,也存在潜在的载体传播。

3.2.1 水平传播

蜜蜂可以通过接触、喂食、排泄物和唾液分泌物等传播该病毒。陈彦平等[22]先后在蜂蜜样品及蜂王的肠道内检测到BQCV。工蜂感染BQCV后无明显病症,但它们将病毒通过分泌的食物传染给蜜蜂幼虫。蜜蜂的很多行为,如护理蜂王、哺育幼虫、贮蜜等过程都会增加病毒传播的机会及蜜蜂在清理蜂房时,接触带病毒的粪便同样也会被感染[2]。

3.2.2 潜在的载体传播

蜜蜂微孢子虫病也是引起蜜蜂健康问题的重要蜜蜂疾病之一[23]。BQCV主要引起蜂王幼虫死亡,影响蜂王的预蛹期和封盖期,Bailey等[24]还研究发现,蜂群BQCV的爆发可能与微孢子虫病有关,观察发现,感染该病毒的蜜蜂常伴有微孢子虫感染。并且BQCV病毒可在患有微孢子虫病的成年蜜蜂上快速繁殖,春夏两季微孢子虫病爆发率最高的时期,BQCV的感染率也较高。体内存在BQCV的蜜蜂幼虫或成年蜜蜂并不会表现相关症状,处于隐性感染阶段,但当微孢子虫侵染蜂群时,BQCV开始活跃,并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春季和夏初是BQCV爆发的流行季节[4]。

外寄生性螨-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是引起蜜蜂蜂群大量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感染大量蜂螨的蜂群中均可以检测到BQCV,表明可能是瓦螨通过吮吸蜜蜂血淋巴来削弱成蜂和蛹的免疫力,进而加快BQCV的快速增殖[25]。

目前狄斯瓦螨与BQCV的互作关系还不是很明确。一方面,有些研究发现瓦螨和BQCV存在同时感染,可以作为病毒的传播媒介,具有相关性。另一方面,Tentcheva[13]对于36个法国养蜂场的瓦螨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86%的螨样未检测到BQCV。因此,蜂螨与BQCV的互作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3.2.3 垂直传播

蜂王是蜂群唯一的产卵蜂,蜂王的健康直接影响着蜂群的状况,一旦蜂王染病将影响整个蜂群的健康发展。在蜜蜂的各个发育阶段都可以检测到BQCV,由于卵和幼虫阶段不会被瓦螨等寄生虫寄生,当病毒感染蜂王后,后代可以检测到BQCV,推测病毒可以由蜂王垂直传递到卵。并且Chen等[26]将感染病毒的蜂王产的卵表面进行消毒,然后检测卵同样发现了BQCV,也证实了BQCV可以通过蜂王垂直传播给后代。另外,在雄蜂和其精液中也检测到BQCV的存在,也为BQCV的垂直传播提供了有力证据,但是目前没有关于精子感染的相关实验。

3.3 感染症状与致病机制

BQCV感染蜜蜂后,蜂王预蛹期和封盖期受到较大影响,患病的蜂王身体变白,再慢慢变为黑,最后整个王台也全部变黑。被BQCV感染的蜜蜂,行为失常,神经系统受损,学习能力和记忆功能衰退,无法辨别方向,采蜜能力丧失,发病后期全身抽搐无法飞行而只能在地面爬行,感染的蜂王王台壁和蜂蛹均会变为黑色。并且BQCV在被蜜蜂微孢子虫感染的蜂王幼虫中快速增殖,加快王台变黑[27]。BQCV同样可以感染野生成年蜜蜂,感染后的症状也表现为王台壁变黑,在死亡的蜂蛹和幼虫中可以检测到不同浓度的BQCV病毒粒子,感染初期同感染囊状幼虫病死亡的幼虫颇为相似,蜂蛹呈白黄色,包裹一层坚韧的泡状外皮。另外,对感染的蜜蜂组织进行RT-PCR检测发现中肠的病毒水平最高,头、淋巴、卵巢、精囊病毒浓度相对较低。

蜜蜂对于病毒病的防御是很有限的,或者我们对蜜蜂抵抗病毒的免疫机制了解的不够。一方面,在进化中,嗅觉基因相对丰富,其他功能基因退化,导致蜜蜂自身的防御机制很弱,细胞吞噬作用对于病毒作用有限,可能是因为病毒可以在吞噬细胞中存活。另一方面,蜜蜂会同时感染其他疾病,弱化了相关的防御机制。BQCV和微孢子虫病发病季节相同,微孢子虫感染蜜蜂后会破坏中肠防御机制,从而使BQCV更加容易在中肠快速增殖。另外,微孢子虫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依靠粪便,从而很易使微孢子虫与蜜蜂一起越冬,使得蜂群患病,也为BQCV的传播提供了机会。BQCV的爆发往往会伴随其他的蜜蜂病毒联合致病,例如蜜蜂残翅病毒、蜜蜂囊状幼虫病毒等蜜蜂病毒[28]。因此,其BQCV致病的机制仍未清晰,需要获得单一病原,分别实验及互作研究才能明确其致病机理。

4 检测方法

4.1 症状诊断

通过症状诊断是最廉价和方便的方法,但病毒感染的症状大多相似,当出现明显的症状时,病毒已经大规模爆发。蜜蜂蜂群会受到多种疾病的侵染,症状复杂难以判断,且症状相类似的病原很多,症状诊断并不可靠。因此,要获得确切结果还需要RT-PCR检测等分子手段。

4.2 基于免疫学的检测技术

将病毒蛋白或纯化病毒注入动物体内,待动物产生该病毒的抗体后,回收含有抗体的血浆并加入特定反应试剂后进行显色,这种方法价格低、检测速度快,但各蜜蜂病毒基因组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源性,所以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差,不适用于蜜蜂病毒的精准检测[29]。

4.3 PCR检测

RT-PCR定性检测技术应用十分广泛,首先收集患病样本,提取总RNA,进行反转录获得cDNA,通过PCR仪扩增后经电泳、纯化回收、提取质粒、测序等一系列步骤可准确鉴定出病毒种类[21];而通过设计特异性探针的qRT-PCR定量检测同样适用于病毒检测[30]。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病毒,快速、准确、方便,是目前主流的检测方法。但是该方法对于样本有一定要求,RNA容易降解,需要将样本快速冷冻保存或在低温下运输。

随着PCR检测技术的发展,其快速、高效、简便的优点较为突出,多病毒同时检测是目前的发展趋势,Multiple RT-PCR[31]即多重RT-PCR在混合感染的鉴别诊断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很高的实用价值。但是多重PCR技术要求也较高,其实验设计较单一PCR复杂,技术难度大,因而在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时,必须对其中的主要成分和反应条件进行系统性的优化[32]。

5 总结

BQCV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蜂群广泛存在,BQCV在我国各省也均有分布,在国内西方蜜蜂蜂群中的感染率高于东方蜜蜂蜂群,野生蜂群中的感染率高于商业蜂群,成年蜜蜂中的感染率高于蜜蜂幼虫[14]。BQCV更易感染西方蜜蜂蜂群,更易感染成年工蜂,大多情况下建立隐性感染,而且BQCV常常与微孢子虫和蜂螨共感染。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微孢子虫和BQCV的共感染,导致蜜蜂大量死亡,严重削弱蜂群群势,造成经济损失。目前无有效的手段治疗BQCV,但可以通过控制微孢子虫等寄生虫间接干预BQCV在蜂群中的流行与传播是一个可行的办法[33]。BQCV可水平传播(喂食、清理、接触、哺育),也可以垂直传播(交配),所以定期更换蜂王可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蜂群抵抗力,减少蜂群的损失。另外,蜂群大多情况下只是携带病毒,当遇到外界压力因素,才会激活病毒快速增殖。因此,健康的管理方式,如保证食物充足、调节温湿度、做好消毒工作等日常管理工作,是避免病毒爆发的关键。另外,BQCV的基因组已经被解析,对于其结构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未来可以从基因角度治疗或防御BQCV。同时,加强BQCV与其他重要病原的互作研究也将为深入探讨BQCV的致病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致谢本项目得到浙江省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2017C10011)。

猜你喜欢

蜂王蜂群孢子
油菜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征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权力至上的蜂王
诠释蜜蜂中毒的诸种“怪象”
“蜂群”席卷天下
蜂王入群
改进gbest引导的人工蜂群算法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
蛰伏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