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文学的角度分析电影语言的矛与盾
——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2019-11-20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电影文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文学语言

高 娟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过程中,语言发挥出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语言文学是语言和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语言文学服务于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各个领域,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十分重要推动作用。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是一种全新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电影语言源于文学语言,并以文学语言为根基,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既有相通之处,但在具体的细节表现方面又显著不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的影片,该部电影对于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矛盾关系的把握堪称经典,并充分地发挥出了两种语言各自的优势。本文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从语言文学的视角出发,详尽研究了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矛盾关系。

一、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内涵解析

文学语言是对基础语言、文字进行加工和修饰,进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规范性的书面语言,而电影是一种年轻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语言艺术的出现是视听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也是文学语言的一种全新解读方式。历经千年磨砺的文学语言为电影语言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电影语言艺术形式又不断地从文学语言中汲取营养、获得创作灵感,并赋予了文学语言以全新的意义和理解方式。有人认为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完全不同,并将两者的关系对立起来。实则不然,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存在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上的差异,也割裂不断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电影的剧本多源自于文学作品,因此电影语言要以文学语言为根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影片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高度,与原著的成功密不可分,这也是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互相融合的典范之作。其次,电影语言的表现方式尽管以镜头语言为主,但其中的人物对白是电影点睛之作。《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对白尤为精彩,有效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成功地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电影就是一部用眼睛和耳朵阅读的文学作品,传达方式的改变也不会影响电影作品本身的文学特征。第三,电影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其对传统文学语言进行了视觉化的加工和处理,并将场景构建、情节铺垫和人物塑造融合为一体,这种方式往往包含更多的情感,更容易打动观众,这也是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所在。

二、基于语言文学视角的电影语言矛盾关系研究

电影语言以文学语言为基础,是对文学语言的发展和升华,那么本文认为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对立性主要体现在语言表现方式的差异方面,但外在的矛盾和不一致,不能够改变两者同根同源的关系,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还有许多共性的特征,这些矛与盾的关系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一)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差异分析

首先,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在构成要素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别。文学语言以基础性的书写符号为构成要素;而电影语言的构成要素相对而言更为复杂,包括镜头、声音、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由此可见,电影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视听语言,电影语言对于电影人物、场景和环境的渲染与刻画,是可以通过摄像机镜头实现的,这种表现方式更为直接和真实,使电影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文学语言的人物、场景刻画手法相对单一,只能够通过词汇变化的手段和修辞手法达到同样的目的。文学语言对于作品中文学人物的塑造方式,及对于场景环境的描述方式,以形容词的运用为主,读者通过作品的阅读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关于自由、阴谋和希望的经典影片,影片开始就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展现出了肖申克监狱的阴森、恐怖,这种视觉表达方式的效果要显著强于文学语言,因此电影的受众群体范围更大,文学传播效果更好。在语言文学作品中,常常花费大量的篇幅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刻画,进而去引导读者的思维,从作者的思维转向读者的思维需要一个过渡,对于人物内心情感的理解也往往存在割裂感。而电影语言则不同,在诠释电影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往往附以画外音和旁白,使观众理解和把握人物的内心更为直接和准确。

其次,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在语言风格上显著不同。由于文学语言只能够利用语言符号,向读者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内心的情感,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会大量的运用比喻、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而电影语言在语言风格上更为丰富,可以通过镜头的色彩变换、画面的明暗对比及各种声音元素的加入,推进故事情节的演进。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当安迪第一次被关入肖申克监狱时,电影采用了大量灰白色调的镜头展现出了监狱的阴森恐怖,也通过一张张面无表情的囚徒的脸,影射出安迪对于失去自由的恐惧和不安。这是电影语言所特有的隐喻渲染手法,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的表现风格更为鲜明,效果也更为明显。电影语言的修饰手法能够跨越年龄和文化受众的局限,使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通过电影镜头寻求到文化价值的归属感。

第三,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文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极度的抽象和概括,文字是文学语言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文学作品的作者使用文字工具和各种修辞手法,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自己对于文学作品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每个人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同,个体的思想方向也不同。当读者在阅读《肖申克的救赎》的原著时,作者思想与读者感受之间的对接是一个间接的过程,语言文字通过视觉传输到读者的脑海之中,并形成一定的画面和景象,这种表达方式较为被动,语言的表达效果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因此,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需要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与读者的欣赏能力密切相关。与文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概括不同,电影语言则更为形象具体、直接生动,因为人体依靠视觉获得的外部信息量,超过信息总量的90%。电影语言通过极具震撼力的视听效果,给电影观众带来了最为直观的视觉感受,因此与文学语言相比电影语言的感染力更强。电影语言中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视觉元素和声音元素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与电影的画外音来强化作品的表现力。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使用了大量的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画外音,增添了电影的文学色彩。例如,电影中有大量基于主人公瑞德视角的电影画外音,陈述了一个被关押了四十年的老囚徒对安迪的看法,也从侧面展现出了安迪坚毅的性格特点和对自由的渴望。电影语言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及电影场景的渲染做铺垫,电影语言对于人体感官的刺激具有多重性的特点,更为直接,因此理解起来相对于传统文学作品难度明显降低,更容易引起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共鸣。在观看电影作品时,观众无须通过文字分析作者的意图,也不用加入自身过多的联想,仅通过镜头语言,演员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就能够对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情节进行准确的把握。因此,电影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直接性决定了电影的信息传达效率,要比其他类别文学作品要快很多,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电影观众的想象力。

(二)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共性分析

既然文学与电影都被称为语言,则证明两者之间一定存在密不可分的相关性。欣赏语言文学作品时被称为阅读,而欣赏电影作品时被称作观看,阅读与观看是相似的语言交流过程,这两种信息获取途径在读者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了桥梁。事实上,无论是阅读文学作品还是观看电影作品,都是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过程,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最终结果一致。电影语言在传统文学语言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如电影画面、色彩、声音及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等,使文学语言的表达更为真实。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共性元素,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理念及语言艺术精髓两个方面。

首先,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在文学创作理念上趋同。无论是文学语言还是电影语言都是语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现,进而深刻地表达出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深受全球影迷的喜爱,主要得益于同名小说的文学高度,电影作品在高度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强化了对于安迪和瑞德两个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故事情节紧凑、画面真实,在文学表现力方面甚至超越了原著。其次,电影作品的文学表现力不仅在于情节叙述和人物刻画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大量电影制作团队对于文学作品的观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主人公安迪的视角,真实地影射出了20世纪中期美国政府的腐败和美国社会不公,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特点。尽管电影语言在写实方面不如小说细腻,但电影通过镜头语言的转换也可以还原出真实的场景,因此,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在文学创作理念,和最终的文学表现目的上是高度一致的。

其次,两者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具有相似性。无论是文学语言还是电影语言都属于语言文化范畴,这两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共同承担着文化传播和艺术传承的历史责任。在艺术表现力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也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或是通过语言符号,或是通过影像符号在人的脑海中形成抽象或直观的体验,进而让受众理解文学作品创作者的基本意图[3]。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瑞德及他们狱友的对话特点,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美式俚语,而且与小说人物的对比特点一致,符合人物的身份定位,更深刻地诠释出了电影人物的特点。这部作品中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也高度一致,原著小说中就对主人公瑞德的内心独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也继承了这种成功的文学语言表述方式,还以瑞德内心活动和想法作为画外音,更为清晰地展现出了故事的背景、情节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由此可见,在语言艺术表现力方面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是相通的。塑造经典的人物形象是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共同追求,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之所以成就经典也在于人物的塑造。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作品都以人物的塑造为核心,并以此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对于主人公安迪和瑞德人物形象的塑造入木三分,细腻程度不亚于原著小说,在这一点上凸显出了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融合,以上特点综合展现出了两者在艺术表现力方面的相似性。

三、结语

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在艺术表现力方面的差异之处及共性特征,诠释出了两种语言表现形式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矛与盾。本文通过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语言特点分析,勾勒出了两种语言在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异,及在文学创作理念方面的趋同,融合两种语言形式的优势和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出文学语言细腻及电影语言生动的特点,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也提高电影的制作水平。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文学语言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肖申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