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重为轻的暗示与心灵救赎

2019-11-20赵目珍

散文诗 2019年13期
关键词:体味散文诗樱花

◎赵目珍

鲁迅先生曾把写“小感触”作为自己对《野草》的自谦性评价,实际上读过《野草》的人都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力度,尤其是其中对灵魂内省的那种深度与高度,真是令后世作者难以望其项背。当然,鲁迅先生创作《野草》之时有其特定的生存时代作为背景,不同时代的散文诗应该体现不同时代的散文诗特质。但纵观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散文诗,其间有一个一直没有间断的写作理路,那就是通过各种媒介的会通来实现人对心灵的救赎。

从具体的写作实践来看,西厍的散文诗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尽管他表面上为我们设置了一个“被十颗星星照耀的美好”这样的场景,但是细读其散文诗,我们能够发现其中所渗透着的对个人命运以至万物命运的深沉思考。因为他所谓“被十颗星星照耀的美好”实在是个人“心底”深处的一种“生发”,而“生发”的时候,他正“努力睁着一双病目”,并且“在十颗星星下”伫立了很久。再认真细读《被十颗星星照耀的美好》,我们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又不仅是写作的背景深沉如此,作者为自己曾忽略星星而作了三种可能的假想,而这每一种假想都让我们对人和万物的命运产生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或者洞见:“有一种可能:星星是终于荒老的宇宙鬓边偶见的华发?/另一种可能:因为命运赐我一双病目,星星在我的仰望中太容易遁形?”诗人所叙述和提示的这种命运意识太宏阔,也太让人震撼。我相信这绝不仅仅是一种对仰望星空的暗示,尤其是在当下,在人类更多的情感遭受麻木或者剥离的时代,这是一种对心灵更高层次的救赎,它将我们的命运导向了一种“星空”意义上的问诘与反省。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高屋建瓴的“唤醒”,诗人在对于散文诗的各种“播撒”中都一以贯之地保持着其“终端所指”,那就是诗人处处以“经验与自然”的合流在实现着对于个体或者人类灵魂的救赎。比如其《另一棵槭树》,叙述中就直接点出了槭树“丰富的救赎之光带来治愈的安宁”的人生启示;《与河流一起散步》则指出,庸常之辈在孤独的散步中,河流提供了陪伴,同时“提供了思的可能性”;《悲喜》指出,人间悲喜“常附丽于樱花的开落”“樱花因此而有了不堪承受之重”;《偶得》则借对“白玉兰的盛景”的思考,领悟出人生与花的命运相似的哲理;《闲章句》借由“闲”谈说出“爱恨自便,悲喜自便,生死自便”的人生意义;《人们爱雪,是人们觉得雪是善的》到最后也点明“救赎”的用意:“这一丁点雪意和孩子气,恰是人们终获救赎的本质起点。”而《在油汀旁想起火炉》比起《闲章句》来更写出了人生的一种闲适:“更多时候我都不用语言,不用表情,也不用手势,只是用打盹,就能和它谈到午夜。它兀自噼啪作响,像一个最负责的看护人,是那么健谈。”应该说,在各种明朗、有效的人生意义退居生存真相之外的今天,西厍的散文诗透过对物——人关系的思考恢复了被遮蔽良久的世界关系本身,具有象征性的重要意义。

西厍散文诗的这种成功很显然与其对散文诗的建构方式有关。其散文诗常用的生成方式,即“知觉某物”—“体味某物”—“思想某物”。所谓“知觉某物”即诗人以外在的某物为触发点来实现自己的情感着力,以其具体的写作来看,诗人所触即有星星、槭树、河流、樱花、白玉兰、雪、油汀等物。所谓“体味某物”即诗人借由事物入手来实现自己对事物的进一步或者深层认知,很显然,这一步是为“思想某物”做铺垫的。以《另一棵槭树》来看,诗人写了院子里有六七棵槭树之后,便指出“这些槭树仿佛各有禀赋”,并通过它们“颜色”的不一致来点出他所要指示的“另一棵”。所谓“思想某物”即诗人借由“体味某物”进而对该事物进行思考,并由此贯穿起物与人的深层内在关系,或建构起其所隐喻的理想精神世界。以《与河流一起散步》来看,诗人在体味到“中年散步,没有比河流更相宜的伙伴”等人生经验之后,便进一步思考了河流与人生的永恒联系:“是啊,与河为伴的无一不是孤独的散步者,无一不是孤魂。”至此,诗人要在散文诗中所彰显的“孤独”主题便也裸裎出来了,散文诗的精神也随之得以凸显。不过,如果在阅读中我们不深入诗人的情感脉络,我们很容易被美感所迷惑。在诗中,诗人常常借用花朵、河流、星星、槭树等美好的意象来实现诗的审美构成,而美感的生效常常掩藏至少遮蔽“思想”的巨大意义。其实认真思考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我们就会发现,诗人采取的是一种“化重为轻”的暗示。这也是我们最后需要指出的。

猜你喜欢

体味散文诗樱花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赏樱花
散文诗八骏
樱花
樱花站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体味细节
一抹樱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