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家庭责任素养的培养

2019-11-19邵倩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0期
关键词:小学生

邵倩雯

〔摘要〕培养小学生家庭责任素养不仅具有时代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在与家庭责任相关主题的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以及学生和家长的访谈分析,呈现小学生的家庭责任素养现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课堂教学实践,从家庭责任认知、家庭责任情感以及家庭责任行为三个基本维度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小学生家庭責任素养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家庭责任素养;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0-0036-03

提高社会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我国学生发展的关键素养。在《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结构》一文中,社会责任素养被解构为家庭责任、集体责任、国家责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家庭责任素养是社会责任素养中重要的一部分[2]。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开展了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小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小学生家庭责任素养的培养便是此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培养小学生家庭责任素养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多个正式场合中强调,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家庭建设在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深化家风建设、关注家教培育、强化家庭教育,彰显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3]。家庭责任素养是每一个和谐家庭的内在支撑,因此,小学生家庭责任素养的培养具有时代价值。

当代很多小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享受着丰厚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享受着家庭的宠爱。在当前很多家庭中,“小皇帝”“小公主”并不少见。长此以往,这些孩子连自理都成问题,何谈担负起建设祖国大业的重任?因此,小学生家庭责任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生家庭责任素养现状

以往关于家庭责任素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庭责任素养的研究少之又少。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在与家庭责任相关主题的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学生、家长的访谈,发现我校以及其他三所课题成员校的小学生的家庭责任素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自己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

在上“我爱我家”一课的过程中,我曾让学生写出自己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不少学生迟迟难以下笔。课后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应该为家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行为规范》可以告诉他们一个小学生在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但却没有这样的“规范”告诉他们,一个小学生在自己的家庭里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二)认为其他家庭成员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

1. 小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认定小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家务事是父母或者家庭里其他长辈的事,与小学生无关。因此大部分小学生很少分担家务,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会主动去承担如洗碗之类的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对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会拒绝家长交予的家务事,有的还会因为自己承担了一些家务事而向父母讨要物质奖励。

2. 小学生对于家长的付出缺乏关注

课题组教师在“我的家”这一主题的授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回忆在晚饭后这一具体的时间点家庭里的成员们都在做些什么。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们关注晚饭后是谁来负责收拾、谁来负责洗碗的。没想到极少学生能关注到这一点,他们回忆说家人有的看电视,有的玩电脑,有的玩手机。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对于家人的付出缺乏关注。

(三)缺乏履行家庭责任的能力

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在完成家务方面比起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确实能力不足。例如洗袜子这项任务,一年级的小学生有可能在洗的过程中不小心多放了洗衣粉,有可能会洗不干净,还有可能会慢慢吞吞,花费较多的时间。很多家长怕麻烦,为了避免这些可能出现的状况而选择自己动手,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导致这些孩子在五六年级的时候还不会洗袜子。长此以往,导致孩子缺乏履行家庭责任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小学生家庭责任素养培养的策略

目前,采用心理过程的知、情和行三要素来分析社会责任的心理结构是一种主要研究模式[4]。受此启发,我们在进行家庭责任素养培养的研究时,从家庭责任认知、家庭责任情感以及家庭责任行为三个基本维度进行探索。

(一)提高小学生对于家庭责任的认知

小学生对于家庭责任的认知关系着他们对家庭的态度。

1.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次设计教学

不同年龄层的小学生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的内容不同,因此在进行有关家庭主题的教学设计时,也应该分不同的年龄层来进行家庭责任的内容教育。例如,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家庭责任时,应着重于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如洗袜子、叠衣服之类;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应提高要求,例如,让他们列出家务清单,学会承担三四项家务,花钱有节制,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家庭责任对象的范围不仅局限在自己,要扩大到家庭其他成员,要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其他成员的责任。

2. 丰富家庭责任意识培养的内容

要提高小学生对于家庭责任的认知,应该针对家庭责任的内容以及小学生目前在家庭责任认知上存在的问题,丰富小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目前小学生这一群体中有轻生的倾向,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对父母是极大的伤害。因此,应该将生命责任教育纳入家庭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去,引导小学生珍爱生命,懂得自己的生命对自身及整个家庭的意义。

(二)激发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情感

社会责任情感的激发要注重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形成对责任对象的关注、认同和归属感,体验责任的情感,家庭责任情感的激发也应如此。考虑到小学生大多还处在具象思维的年龄阶段,因此视频、家庭生活的真实照片、小故事或者模拟生活情境的体验游戏等都可以成为上课的好素材。例如,在六年级的“我的爸爸妈妈”一课中,我曾经尝试让学生观看《一碗蛋炒饭》这一视频,在分享观感时不少学生提到,以前从来不知道原来妈妈为自己做了这么多。视频以特殊的视角,让学生们看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三)促发小学生的家庭责任行为

1. 布置有针对性的心理拓展作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触发学生的家庭责任行为,教师在课上可以布置相关的心理拓展作业,为学生尽到自己的家庭责任提供机会。但要想让小小的心理拓展作业发挥大作用,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布置作业;

(2)针对小学生的喜好来布置作业,丰富心理拓展作业的形式。

我在實践中发现以下几类心理拓展作业在小学生群体中比较受欢迎,其中包括:观察类,例如让学生观察家庭中家务分配的情况并做记录;亲子观影类,亲子共同观看电影《孩子不笨》并反馈观影的感受;行为类,让学生主动拖一次地等;采访类,学生采访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对于自己在履行家庭责任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3)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时反馈,奖励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并邀请家长共同监督。

2. 邀请家长进课堂

邀请家长进课堂是当下实现家校联合教育的流行形式之一。培养小学生的家庭责任素养,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在之前的调查访谈中发现,小学生之所以会对家庭其他成员的付出觉得理所应当,之所以履行家庭责任的能力低下,与家长对于小学生履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在学校家长开放日时开放一节以家庭责任为主题的心理课,也可以在平时主动邀请部分家长走进心理课堂,一起进行家庭责任主题的学习。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履行家庭责任的情况,同时也让家长们转变观念,一起加入到培养小学生家庭责任素养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黄四林,林崇德.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7-33.

[2]郭宾宾. 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培育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3]应宗颖. 当代青年家庭责任感及其养成研究[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8.

[4]刘国华,张积家.论责任心及其培养[J]. 鲁东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67-72.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瑞景小学,厦门,361000)

编辑/于 洪 终校/张 帆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编辑部的一群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美国小学生YY的暑假生活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