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训练点 落实语用
2019-11-19陈锦嵘
陈锦嵘
“语用”指语言文字的运用,“用”即运用,区别于研究、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課程。”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很多,紧扣训练点是一条基本途径。
一、扣单元整体训练点,揣摩写法
小学语文教材按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每单元的导语点明本单元的主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教师要认真研读导语,了解单元教材的设计意图,将教学内容纳入单元整体中考虑,突出单元教学重点,落实语用训练。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其中,《乡下人家》展现了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介绍了荷兰的田园风光和独特风情;《麦哨》描绘了乡村儿童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等三首古诗再现了古代乡村风光图。这组文章(古诗)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生活,但描写方法不尽相同。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导语提示,重点让学生“细品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并把“按时间顺序”联想写话作为单元训练点。
教学《乡下人家》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抓住“别有风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屋前瓜架图”的画面:“春天到了,瓜架上( ),长出了( );夏天,瓜架上( ),结出了( );秋天,瓜架上( ),比( )可爱多了。”学生想象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瓜架,能潜移默化地认识对比的表达方法。《牧场之国》中,总分、分总的构段方式非常明显,设计训练点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水”或“花”,运用总分、分总的构段方式,写一写荷兰早、中、晚的变化。《麦哨》中描写的庄稼丰收、儿童嬉戏的情景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文中的词语,按时间顺序写写自己居住的村庄景色或生活。
无论是按季节写乡下人家的其他图画,还是按早、中、晚的顺序写“水之国”“花之国”的荷兰,或是写身边的乡村美景、生活等,训练点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想象写话。这样的安排基于单元主题,以重点训练项目为轴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扣仿写训练点,迁移语言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对文中的优美语言,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细细揣摩之外,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仿写,让他们在仿写中把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提升语用能力。
1.仿写语言形式
四年级下册的写景散文《桂林山水》语言清新、描述逼真,可以作为模仿的范文。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作者以总分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采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总分关系的构段规律是总起句位于句首,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并列的。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出示拓展练习:模仿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用排比句写一处景物。有一名学生这样写:我攀登过怪石嶙峋的方山,游览过风景秀美的钟离山,却从没见过鸭子口乡的天柱山。天柱山真高啊,一座座拔地而起,耸入云端,宛若一幅壮锦矗于眼前;天柱山真奇啊,如乱叠云母,如斜倚画屏,如螺,如菌,如狮头、马鞍,真是奇峰罗列,姿态万千;天柱山真美啊,云雾缭绕的群山像一位睡意蒙眬的仙女,披着乳白色的轻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这段文字源于教材中的语言,又有学生自己的创造。在仿写过程中,学生将读中悟出的写作技巧内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实现了从理解到运用的飞跃。
2.仿用写作手法
点面结合、卒章显志、渲染环境、借景抒情、以动衬静、托物起兴等常用的写作手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所涉及。教学这些知识点时,教师如果将文学术语直接灌输给学生,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而用仿写的方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明丽、诗意浪漫的农园风景图。文中第十三自然段采用“愿意怎样,就怎样”的句式,表达了“我”无拘无束、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个句式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写园子中的自由的。当学生理解了“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后,教师顺势总结:像作者这样把人物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的写法,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里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小练笔:仿照上面的句式规律,采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叙述自己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的一个场景,可以是一处景,也可以是一个难忘的生活片段。这样的小练笔不但能激起学生习作的欲望,还能让他们在习作实践中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扣延伸训练点,发展语言
课文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凭借,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感受思想,提高语用能力,还应适当超越文本,将阅读教学向教材外延伸。
五年级下册的《半截蜡烛》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尤其是故事的结尾——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看似结束了故事,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抓住学生心潮起伏的契机,设计了一个延伸点:蜡烛熄灭后,故事会怎样发展?如果被德国军官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他们发挥想象,创编出很多精彩的故事。在创编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宜昌市长阳县津洋口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