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供给侧改革入手提升教学质量
2019-11-19彭宇文
彭宇文
学校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而课堂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师“备学生”不充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现代信息技术應用的形式主义倾向突出、课堂学科育人渗透不足、过分迁就学生的不合理需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要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必须创新思路,从教育供给侧改革入手发力。所谓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从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出发,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重点,加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地适应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以供给侧改革理念为指导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回归”——尊重教育规律,在了解、适应需求的基础上回归教育本源,坚守教育初心,引导、优化需求,以充分体现教育精神本质属性的有效供给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良好保障。根据当前实际情况,以下几点尤为需要关注。
其一,构建呼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我国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较为注重定量化,往往通过若干项形形色色的数据指标来开展质量建设与评价。新时代背景下,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反思近年来教育质量建设实践中习惯于从西方寻找答案的固化思维,回归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去思考与挖掘,以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内涵。课堂教学质量对标的高标准,根本上应当是中国特色的高标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达性天”等诸多教育思想所展现出来的境界,也许难以用纯科学主义的方法量化评价,但是这种直指教育初衷与本源的境界,正是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应该对标的最高境界。
其二,强化适应新教育体系需要的课堂教学主体意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新教育体系,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为适应这种新教育体系发展,课堂教学需要变革主体意识,从普遍性的大众化教育供给向个性化的大众化教育供给转变,即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回归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特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能动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其三,优化彰显教育本源与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权力配置。学校作为独立法人,治理结构中体现着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教学权力、民主权力、资本权力等权力配置。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教学权力的存在,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权力的运用缺乏正确认识与制度保障。其实,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材建设、课程形式、教学方式及教学组织模式创新等问题,包括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的惩戒权问题,都与教师教学权力存在着密切联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引领者,要为学习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教学供给,离不开教学权力的运用。课堂教学治理也是学校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回归教育本源,从构建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发,明晰教学权力在学校治理权力配置中的合理定位,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赋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教学权力,强化教师的教学权力意识并规范其运用,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制度化保障。
(作者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