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理应分明 结构当完整
2019-11-19曹丹妮李佩泽
曹丹妮 李佩泽
条理分明、结构完整是对初中生写作的基本要求,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条理分明、结构完整的个性文章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总结出以下方法。
一、围绕最深刻的感受安排文章结构
对于写作的条理和结构问题,笔者与学生交流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要做到条理分明、结构完整,只要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借助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的契机,要求学生以“ 的运动会”为题,写一篇条理分明、结构完整的记叙文,展现鲜明的写作个性。学生大多以“快乐”“郁闷”“遗憾”“难忘”等表示心情的词语补充题目,虽然这些都是符合写作要求的,但写作时,学生基本上都是按运动会的活动顺序来行文。先写开幕式运动员入场,接着记述运动场上的各项激烈比赛和运动会颁奖,最后抒发一下心情。
这样的文章,表面上看,结构是完整的,条理也算清晰。可是,这样的文章,千人一面,所谓的完整结构和条理分明变成了僵化、呆板的代名词。这样的文章,因为缺乏个性,阅读起来索然无味,怎么办呢?笔者引导学生转换写作思路,让学生思考:这次运动会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刻感受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自己在这次运动会上很有成就感,也有的说自己在运动会上留下了伤疤,还有的说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啦啦队的热情……笔者相机引导:围绕这些感受搭建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条理,即紧紧围绕感受来行文,就可以写出条理分明、结构完整的文章了。于是,张明同学把自己《令人遗憾的运动会》改成这样的结构:
为什么说运动会是“遗憾”的?(100米短跑项目是我的强项,为了在运动会上夺冠,我每天训练,做了充分准备,竟然只得了第三名)——“遗憾”的场景是这样的(我因为兴奋,运动会之前,和同学不停地讲话。等到比赛冲刺时,口干舌燥,双腿如灌了铅水。对手健步如飞,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越过去,冲过终点)——“遗憾”之后的反思(做事有了目标,不仅要努力准备,更要防患于未然,用最佳状态迎接挑战)。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分明,结构完整,很好地突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源于生活逻辑,高于现实生活
学生写作既要关注自己,更要关注社会生活,因为生活的逻辑就是行文结构的基础,甚至要关注名家名篇,因为名家名篇的条理处理和结构安排可以给学生写作借鉴。
学习了杨绛先生的《老王》,笔者要求仿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学生陷入沉思:生活中像老王那样虽然平凡但让人同情、虽然卑微但让人温暖的平凡人有很多。类似的写作素材也有很多:清洁工无私奉献,公交司机早出晚归,交警风雨兼程……这些题材,关注的人很多,写的人也很多。可是,要写出特色来,写出条理分明、结构完整的文章却并不容易。
笔者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笔者在巡视时,听到小组讨论的题材大多是清早上学看见清洁工扫马路,下午放学看到清洁工还在忙碌,很感动。这样的结构表面看起来是完整的,条理也算清晰,但是这样的仿写,描摹的只是范文《老王》的躯壳,空有其形,没有其神韵,当然打动不了人。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引导学生纠偏:这样的题材已经有很多展现,我们再这样写,就没有新意了,而且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结构就显得呆板,若要写出条理分明的文章,就要另辟蹊径;而且,这类题材的主人公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多少交集,仅仅是大街上匆匆一瞥的粗浅印象,怎么能让“我”感动呢?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学生只能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和条理,这就更加呆板了。
如何不让文章结构呆板呢?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从自己与写作对象的交往中找到让人心动的地方。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用心回溯生活,嘴碎却热情的邻居大妈、内向木讷却执着追求理想的表哥,目不识丁却爱在马路上管“闲事”的爷爷……纷纷涌入写作视野。
这些人平凡、普通,和学生发生交往的事件比较琐碎,怎样才能写出条理分明、结构完整的习作呢?笔者让学生结成同伴,开展互学,各自把自己想展现的写作对象的事例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同伴合作讨论,圈点勾画出让自己心动的小故事,再列提纲,据此安排写作结构。班上有一个叫李娟的学生,长期与母亲分离,母女关系在她进入青春期后降至冰点,后来一件事触动了李娟,母女关系因此而改善。她据此写了一篇文章,先写自己与母亲分离,再写自己的叛逆,最后写母女和好。这样的结构未尝不可,但条理不太清晰,结构也显得松散。笔者于是引导她重新安排结构,就有了如下的文章:
个子小小,说话声音不大。但,她在我家却有绝对的权威。她应该是我最亲近的人,但,我曾经將她当成仇人。
从记事起,就只听到电话那头她对我的管教和呵斥……
两年前,她终于从电话那头走到我身边……这不,我和她的战斗又打响了……
这些战斗不知是磨光了她的耐性,还是点燃了我脆弱的神经。我俩竟然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冷战。她不再和我说话,我也不再搭理她,我俩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看到这一切,我才理解她的艰辛和不易。我情不自禁地从后面抱住她。她看着我满面的泪痕,笑着说:“咱们坚强的小公主也会流泪?”
生活即写作,写作即生活。改文把 “我”与母亲成长岁月的时序特别“凸显”出来,以“情”为主线,写作更加有条理,结构也更加完整了。
三、借他山之石,写个性文章
写作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但对于初中生而言,个性写作不能信马由缰,必须建立在规范写作和对名家名篇仿写的基础上,在写作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借他山之石,写个性文章。
一是阅读分享。笔者每周让学生阅读一篇美文,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阅读分享。分析美文结构和条理,从美文中借鉴结构安排。如《目送》的并列式结构,很爱学生欢迎,很多学生借助这篇美文写出了并列式的记叙文。
二是同伴互学。笔者要求学生每周开展一次同伴互评,即互相评价同伴的习作。同伴可以赏析美点,也可以提出质疑,看同伴在安排文章结构和条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和改进的地方。因为同伴互相熟悉,阅读、评析文章没有距离感,效果很好。如一名学生习作《过年》的结构是这样的:
春节临近,一家人“忙年”;谁知,每年都回家过年的大伯、小叔他们不再回来了;回想以前团年的热闹,很失落。
这样的结构虽然也有波澜,但是有些俗套。如何求变?学生在笔者的引领下,经过思考和讨论,对文章结构进行了如下修改:
先写以前团年的热闹、喜庆;再写一家人的期待与忙碌;最后写期待落空。
这样一改,文章内容就有了起伏,结构也出了新,条理更显清晰。
三是个性表达。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不要囿于那些旧有的训练文题,应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笔者安排的周记写作不规定文题,也不规定字数,可以是片段,可以是全篇;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结构和条理上能有个雏形即可。如学生自由写作《老屋》,采用了时空交互式的结构,站在“老屋”门前,穿越时空,过去和现在、童真与成长、幸福与回味汇聚、交融、碰撞,翻炒出成长的味道,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成长的主线贯穿全文,条理分明,结构新颖。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附属荆州高新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