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核心素养建设
2019-11-19李保强刘晓霞
李保强 刘晓霞
李保强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教育研究》《教育管理与领导》《当代教育科学》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教育管理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儒家教育思想与教育文化、互联网教育,出版《教育格言论析》《学校管理理论研究》《学校管理学》《课堂管理探论》等著作,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CSSCI收录和引用。
2016年9月,核心素养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对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综合改革、滿足立德树人的迫切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挑战。
关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初步认识
从逻辑推演的角度出发,教师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者,不仅应当具备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要求,而且需要具备指导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技能。为此,建设高质量、高品格、体系化的教师核心素养刻不容缓。教师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优秀的文化传承能力、不凡的人才培育本领和精良的社会服务才干。
优秀的文化传承能力。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其文化性。作为文化人,教师扮演着教育教学的主要设计者与引导者角色,担当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必须具备文化传承方面的素养,包括学理集成、科学转化、研究创新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能力等。“学理集成”指教师通过博览群书积淀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领悟教育教学哲理,进而形成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知识体系。“科学转化”指教师基于科学思想、科学真理、科学精神,运用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研究创新”指教师基于现实需求与个人兴趣,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经过信息搜寻与整合,采用质性和量化方法剖析问题成因并揭示事物的本质,进行知识的解构与重构,从而产生新的文化成果,实现知识创新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不凡的人才培育本领。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者,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承担“教学生学”的具体职责,需要具备人才培育方面的素养,包括道德引领、学习指导、生活关怀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能力等。“道德引领”指教师以高尚的职业道德、热忱的教育态度和积极的专业精神,引领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学习指导”指教师运用广博的学科知识、精进的教学技能、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高超的教研水平,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理顺学习过程、保证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境界。“生活关怀”指教师运用正确的生活观、崇高的教育观,结合自身生活工作经验,以健康的身心、乐观的心态关心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关注生存状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命价值。
精良的社会服务才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限制人的自私欲望,实现人的社会性增长。作为社会人,教师肩负着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使命,应该具备社会服务方面的素养,包括实践历练、合作发展、化民成俗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能力等。“实践历练”指教师基于社会意识和社会认知,以增进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为出发点,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原则,推动社会进步。“合作发展”指教师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增进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积极开展同伴互助、师生互学、家校互动、网络互联,达到资源共用、情感共鸣、成果共享、精神共振,促进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同步发展。“化民成俗”指教师立足公众福祉,发挥学科优势、履行社会义务、展示教育智慧,努力教化民众、改良社会、移风易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强化教师核心素养的主要举措
强化教师核心素养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路径。加强教师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联动、协同推进。
政府拉动:政策保障—规范指导—资源支持。政府在学校教育发展中起决策和领导作用,决定着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首先,出台相关政策,从教师核心素养的学术框架、内涵特征、表现意义,到核心素养研究探索和行动的组织策略、激励措施、评价办法,确保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其次,开展相关督导,规范、指导教师核心素养的建设,定期走访考察管辖学校,指导教师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逐步推进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后,提供相应支持,满足强化教师核心素养所需要的人力、财力、设备和信息资源,如构建跨省域、跨区域校际合作交流平台,牵头与优秀典型学校联谊结对,打造协同发展共同体,让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探索强化教师核心素养之路。
学校推动:氛围营造—培训引领—平台支撑。学校作为教师与政府、人才输出基地与社会各界的联结点,担任协调各方的角色。首先,高度重视教师核心素养建设,积极营造相应的氛围,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推进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将核心素养建设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及其领导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推出教师核心素养建设的制度和常规。其次,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机制。一方面注重培训目标的层次性,针对不同经验的教师制订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另一方面追求培训评估的有效性,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形成有效的测评方案,将教师核心素养纳入平时的考核当中,激励教师增强核心素养。最后,搭建教师合作学习交流平台,鼓励教师互动交流,建立具体可行的奖励机制,为教师发展核心素养提供硬件和软件条件支持。
教师主动:意识先行—实践反思—终身发展。增强教师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自身。首先,教师要切实从认识上强化主体意识,接受、理解并内化核心素养的内涵,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域下,主动投入到自己的核心素养建设中。其次,教师要养成反思习惯,不断实现自我醒悟、自我超越,强化核心素养。最后,教师要构建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将之融入课堂,持续推动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人生境界。
学生促动:会展施压—期待指导—挑战权威。在建设和发展教师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生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基于“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生高水平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改善教师核心素养的倒逼机制,促使教师进一步提升教书育人的专业水平。从最近发展区的创设和实现角度来看,首先,学生可定期展示个人核心素养发展的态度和水平状况,让教师、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优化”的压力;其次,学生不断向教师提出自己核心素养发展的新渴望和新要求,希望得到学习内容的精准推荐和学习方法的高效指导,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形成“高端”的期待;最后,学生在积极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拥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勇气和敢于超越权威的精神,刻意追求“把老师拍在沙滩上”,努力实现“一代更比一代强”,对教师核心素养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刘晓霞,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