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生课堂模式下的分层教学
2019-11-19刘沁桥陈佳元
刘沁桥 陈佳元
《Im Watching TV》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用法、构成及“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教学难点是“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为尊重学生差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教师在伴生课堂模式的各环节(①定向开启;②示疑互动;③悟理明法;④入脑融合)都实施了分层教学。
一、定向开启分层
定向开启环节的目的是导入新课、确定目标。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导入环节,笔者选择播放一个极具科技感的载入画面(画面显示Loading1%至100%)。学生被画面吸引,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尤其是接触过电子游戏的男生,因为不少游戏具有类似的启动画面。教师让学生说出“Loading”的中文含义,学生指出是“正在载入”。教师追问,“Loading”中的哪一部分表示“正在”的意思,学生说是单词的后半部分“ing”。此外,笔者还创设了另一个导入活动,即空出标题的一部分Im watch___ TV,让学生听一首歌词中多次重复ing的歌曲后填充标题。在这样视听兼备的情境导入下,教师非常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目标出示上,教师要关注A、B两个层次学生在基础知识、思维能力、探究愿望、关注方向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分层教学目标。例如本课时中,A层学生对现在进行时态知识了解较少,只具备少量感性认知;B层学生对本时态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没有形成体系。分班后,笔者将A层班级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初步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定义;2.初步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对于B层班级,笔者出示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定义;2.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3.归纳总结“动词变ing”形式的三种方式。
二、示疑互动分层
示疑互动环节,师生的主要活动为对话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伴生互动。为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教师需关注学生在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状态、交流能力上的差异。
A层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应在本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对于B层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课例中,考虑各层次学生普遍容易把“现在进行时态”和“动词ing”画等号,笔者在示疑互动的开始阶段对A、B层学生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动词加ing”是否足以表达“正在做某事”。笔者只让学生思考,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而是引导他们探究后再作答。在接下来的词汇教学中,对于A层次学生,笔者采用“教师领读—学生代表跟读—教师鼓励或纠错—学生最后齐读”的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而对于B层学生,笔者则采用“学生领读—学生评价—学生齐读”的方式。除此之外,笔者利用头脑风暴活动,引导学生说出部分课外的词汇,扩充课堂容量,满足B层学生的需求。在句型操练的互动环节“你演我猜”中,对于A层学生,笔者先与其中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合作,限定展示范围,共同完成示范展示后再进行生生互动;对于B层学生,则全部由学生互动,并且不限定所展示动词范围,此时词汇量较大的B层学生无论是“演”或“猜”,都具备极高的积极性,教师则适当参与其中,增加课堂趣味性。
三、悟理明法分层
悟理明法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了方法,悟得真知。教师需有序调控,给出清晰指导和准确评价。对于A层学生,教师要做到“扶中有放”,一步步引导学生明了方法、悟得真知;对于B层学生,教师应做到“放中有扶”,让学生自主、大胆探索真理的同时,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在本课例中,学生在上一环节经历了大量的操练后,对“现在进行时态”都有了基础的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笔者开始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此时态。笔者首先用PPT展示了本节课操练的所有句子,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尝试归纳总结“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学生很快找出了“现在进行时态”的第一个特征——动词ing。经过一番引导后,A层学生总结出了第二个特征——be动词,B层学生则很快总结出此特征。此时,笔者再次回到示疑互动环节开端提出的问题——“动词加ing”是否足以表达“正在做某事”。学生都知道“不能,还需要结合‘be动词只有‘be动词+动词ing才能表示‘正在做某事”。至此,本节课最重要的“真知”,学生已自主悟得。至于B层学生的额外目标——归纳总结动词变ing形式的三种方式,则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来,教师只需要及时启发。本课例中,笔者将学生所有操练及补充的动词ing分类标注板书:直接加ing的红色粉笔书写ing,双写加ing的蓝色粉笔突出双写字母,去e加ing的用黄色粉笔划掉字母e。在板书辅助下,学生很快观察总结出规律,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四、入脑融合分层
入脑融合作为伴生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需帮助学生梳理图式、绘制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画思维导图是本环节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对于A层学生,教师需要列出思维导图的内容要素。本节课,笔者列出的要素为:1.本课时重点词汇、短语、句型;2.“现在进行时态”的定义、结构。从结果反馈来看,学生基本都能很快地完成思维导图,此时教师及时给予适当鼓励与评价,学生成就感十足。对于B层次学生,教师可以提出更高要求,例如: 在每节课学生归纳总结画出思维导图之后,再让他们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思考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画,通过对比、反思,使知识要点和思维方式在学生的大脑中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合。
(作者單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官士墩校区)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