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有“忠”迹 时时怀“忠”心
2019-11-19张世华宋军
张世华 宋军
襄阳市南漳县第二中学结合学校独特的人文底蕴,开发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忠”文化;结合学校生源实际和时代精神,独创性地开展了“暮省日记”写作活动。本期刊载两篇文章介绍南漳二中的特色育人经验。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神圣使命。如何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南漳县第二中学校园里矗立着纪念抗日名将张自忠(字荩忱)将军的张公祠,张自忠将军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本心的时代风范是南漳二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据此将“忠”文化确立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忠”文化包含内在的文化素养及外显的文化载体两方面。
一、结合时代背景,挖掘“忠”的内涵
“忠”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忠”文化,弃“忠”之糟粕,取“忠”之精华,给学校“忠”文化注入了新时代的“血液”,使“忠”文化真正体现出当代价值与历史使命。
从内在的文化素养看, “忠”文化体现在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忠于科学真理、忠于民主法治等,这是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忠”的新内涵,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忠”文化的前提,也是开展其他德育活动的基础。其次,在“忠”文化内涵确立的情况下,学校遵循“由小及大、由简而繁、循序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制订和细化“忠”文化的标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系列活动,推动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的提升。
内在文化的培育重在潜移默化,修心才能养性。因此,学校以“忠”文化为引领,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渗透文化因子,让学生在系列文化活动中净化心灵、磨炼品质、规范行为,进而让学生形成有理想、有道德、有品位的价值观。
二、开发校本教材,寻找文化载体
为了让“忠”文化内化于心,截至目前,学校已先后开发《荩忱颂》《民族英雄张自忠》《英雄伴我成长》和《美丽的家乡河——长渠(白起渠)》四本校本教材。通过校本教材的研修,让学生充分理解“忠”文化的内涵。
1.开发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家乡文化中汲取爱国力量
南漳二中地处南漳县武安镇,这里是世界灌溉遗产名录——百里长渠(白起渠)的渠首所在地。百里长渠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好素材。在教材设计上,教材着眼于让学生感受家乡之美。百里长渠从学校门前流过,享有“美丽家乡河”“华夏第一渠”的美誉。为此,在校本教材的设计上,学校精心谋篇,科学布局,分11章进行阐述,将笔墨重点放在“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工程技术”“功能发挥”“历代咏叹”“申遗概况”上,突出厚重历史、深厚文化、智慧结晶、人民受益,使学生在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在教材选题上,立足于让学生感受人民智慧。学校广泛搜集资料,利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叙述、精美的图片、丰富的素材、系统的排列、无可辩驳的史实,给学生展现出真实的长渠、美丽的长渠、让人叹为观止的长渠,让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爱国的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深受感染。
在教材功能上,编写教师致力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之强。爱国主义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丽的家乡河——百里长渠(白起渠)》一书中,有很多爱国主义元素,诸如“美丽的长渠”引领学生热爱美丽的家乡、美丽的祖国,“爱国的白起”、爱渠护渠的爱国名将张自忠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把校本课程纳入课表,每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各班语文教师担任此课程的指导教师,通过校本教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文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增强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2.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铸就爱国灵魂
以传承为导向,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开展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三月祭扫张公祠及烈士墓,感悟历史,铭记爱国;四月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及“荩忱”艺术节,以此放飞梦想,增强报效祖国的意识;五月举办“荩忱”诗歌朗诵会,以此接续传统,逐梦祖国;六月举行“荩忱”演讲比赛,以此强化“忠”心,歌颂祖国;九月举办纪念抗战胜利书画展和“荩忱”合唱节,借助综合演艺唱赞祖国;十月举办“荩忱”体育节,田径赛场,展现学子风姿。特别是在每年的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国庆等传统节日中,学校都要举行大型纪念活动,以此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立报国志、强报国能。
以培育为手段,围绕“我们的德育”主题开展活动。以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自强等内容为重点,开展国家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国心”“公民意识”。除了巩固“国旗下师生演讲”等常规德育阵地外,学校开创性地将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确定为全校所有班级学生的德育课,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促使学生在每天早上朗读爱国主义经典诗词歌赋、晚上从九个方面反省自身一天的行为,并在《走向成人暮省日记》上记载成长点滴。
以践行为目标,围绕“我们的成长”主题开展活动,落实活动体验,植入爱国基因。一方面,分批组织学生“走近美丽的家乡河”“走进民族英雄张自忠”,到渠首纪念馆参观,到张自忠衣冠冢拜谒,了解百里长渠的历史文化和抗日英雄张自忠的故事,感受长渠的功能价值,追寻张自忠将军成长历程,在内心深处播撒爱国的种子。另一方面,学校定期举办“诗词品文化、歌赋润素养”主题诗会,将语文知识、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有机统一。从纪念张自忠将军、纪念长渠的诗词歌赋中选取适合表演的内容,通过课本剧、舞蹈、歌曲、诗朗诵等形式,表现出诗词的意境,在学生心田植下爱国主义情怀。
三、加强硬件建设,体现“忠”文化
从外显的文化载体看,学校的文化设施统一服务于“忠”文化,包括花草、楼名、道路名、宣传墙、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先从硬件建设入手,增加更多形式的文化设施,充分发掘张公祠的文化底蕴,让师生直观感受“忠”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比如,布置教师综合楼时,学校采用四块板面,镶之以“忠诲”“忠慎”“忠恕”“忠清”,将教师的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蕴含其中,形成以“忠”文化为核心的教师文化。此外,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开展系列文化活动,让崇高思想走进美丽心灵,让美丽心灵外化为温润言行,以期达到“育爱国心、立报国志、修强国能”的教育效果。
南漳二中的主干道呈“三横一纵”形,进南大门,“三横”道路由南往北依次为“自忠路”“修业路”“忠和路",“一纵”道路为“进德路”。
“进德”与“修业”之名源于张公祠建成之初原貌的三座亭池:进大门,跨小院入讲演厅,大厅前后贯通,两侧厢房相连,组成一个“中”字;厅前广场置亭台三座, “自忠亭”匾额镶于中亭;“进德亭”“修业亭”分立东西;北为月牙形莲池。亭、池布局呈“心”字形,连接讲演厅,构成“心”字。“中”“心”结合即为“忠”字。由于歷史原因,该设计已无法复原,为体现其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色及教育特点,学校为两路取名“进德”“修业”,以示传承。
通过系列活动, “忠”文化已具化为师生的日常生活,潜之于心,显之于行。
(作者单位:襄阳市南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