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反向思维的应用探讨
2019-11-19王树军
王树军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逐渐改良,变得更加适应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认识到反向思维的重要性,并且着力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向思维;应用探讨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数学殿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反向思维能帮助学生从结果、公式、考点等方面进行推导,并寻找到所需条件,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反向思维的重要性,并结合反向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反向思维的重要性
1.拓展学生数学知识视野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思想僵化的情况,这类教师一味强调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却忽视了解决问题需要搜集的要素,以及出题人的思路,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解题手段匮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对题目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且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收集,通过信息划线、画示意图等方式,对信息进行转化,降低学生的解题难度。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询问学生解题的方向,运用的公式。如在求长方形的面积时,需要搜集长与宽的信息,在得到最终答案前,可以将算式进行拆解,并进行信息间的组合应用。反向思维有助于学生拓展数学知识视野,突破思维定式。
2.提高學生数学综合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知识点分散、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对教学规律进行总结,达到综合能力的突破。反向思维与顺向思维截然相反,顺向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反向思维能够找到解题思路和解题条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解题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水平,并与正在学习的知识进行互补。反向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如在四则运算的计算中需要加入加减知识、乘除知识,并且添加优先级的概念,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不仅要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建设。
3.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
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突发问题,如单位问题、运算问题等,这些问题大多与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有关。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仔细审题、制作示意图、划分辅助线、进行单位间的转换等,开辟出新的思维空间。部分学生存在抽象思维弱的情况,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培养。如在长跑圈数的问题中,一位同学超过了另一位落后的同学整整一圈,这时学生需要对数字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有意识地寻找一圈的长度、跑步的时间、各自的跑步速度等相关信息,方便学生进行最终结果的推导。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离不开反向思维的应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反向思维的应用方法
1.借助问题预设和生成,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教师在数学的教学准备阶段,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做出预设和生成,并且对问题的内容进行填充和删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转换学习思维。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区分,有的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能对学生掌握到的知识进行检验,有的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创新。教师可以在提问的过程中灵活使用问题的预设,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和解题思维。教师的预设需要减少限定因素,并且避免回答单一的情况,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且能从思维中收获快乐。
比如,在“四则远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25×125×4×8×(2+1)的运算。学生可能按照规律,从前到后使用乘法进行计算,这样的计算不仅繁琐,而且效率低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反向思维,将乘法的数字进行分配,将25×4×125×8×(2+1)进行划分,并且得出100×1000×3的简易算式,降低算式的难度。教师的数学教育,需要帮助学生领会数学的计算方法,而不只是闷头运算。
2.结合丰富的案例知识,运用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不能搜集大量的新鲜素材,而且教导方式过于匮乏,只有黑板和一些教具,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互联网,使用电子白板和多媒体,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展开反向思维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制作课件,或搜集大量的视频、音乐、图片资料,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有关软件,在网上布置作业和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学习和进步。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在不断进化,学生的思维也变得开阔。
比如,在“乘除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15×15、25×25、35×35、45×45等算式之间的规律。学生有的会发现,自25×25开始,后缀都是25。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模式的拓宽,如25×25=625,35×35=1225,45×45=2025。25×25中2×3=6,加上后缀25,形成625,3×4=12,加上后缀25,形成1225,4×5=20,加上后缀25,形成2025,以此类推。学生可以通过数字间的运算规律,计算55×55,65×65等算式。教师的素材选取需要有新意,并且让学生找到相关的数学规律。
3.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合作,巩固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合作,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并与其他组员进行合作。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定位,并将学生确立为教学的主体地位,把自身放在引领者、促进者的位置,养成良好的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活动和答题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要注意学习氛围的营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公式和法则的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反向思维。
比如,在“月、日、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布置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在题目中,时间与路程长度产生了联系,让学生的运算变得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记住“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公式,并让学生在计算中带入这一公式。学生在组内可以推导出“路程÷速度=时间”或“路程÷时间=速度”,并将搜集到的要素带入到公式当中,运用反向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教师的题目设置需要多种多样,并且通过不同的侧重点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
4.直面失败并运用评价,提升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地遭遇挫折,有时候容易丧失信心,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并且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在学生解题完毕后,教师可以根据试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题目进行详细的讲解,提炼出重点难点。有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反证法,举出不当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规避错误的解题方式。学生可以准备错误题目的本子,并且将解题方法和思维模式及时回顾,避免再度出现差错。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x、y等英文字母,避免使用a、b,让运算变得规范化。同时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手段,加入穷举法,或者抬腿法,让教学模式变得生动多样。在学生难以理解问题的时候,可以将未知数的求解进行转换,联系到生活当中,如3x+2=8变化为3x=8-2。“每个苹果3元,6元能买几个?”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将已学习到的乘除、加减都带入到教学当中,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测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认清反向思维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借助问题预设和生成,结合丰富的案例知识,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合作,直面失败并运用评价,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学生的反向思维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提升综合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叶.反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19,3(21):55-56.
[2]石峥嵘.反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30-31.
[3]陈彪畴.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反向思维的应用[J].学周刊,2018,12(26):71-72.
[4]张加胜.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反向思维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24):91-92.
[5]嚴海霞.如何拓展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J].小学教育研究,2018,10(13):28-29.
[6]赵玉超.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反向思维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8(16):36-3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