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律动:小学低段歌唱教学新手段
2019-11-19柯冬琳
柯冬琳
摘 要:小学低段的歌唱教学现状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构建新的歌唱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在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指导下,认为声势律动解决的是音乐要素中节奏构成的四个要素(拍、拍子、节奏型、句子),也是歌唱表现中的重点。根据小学低段(1~2年级)学生“动”的年龄特点,挖掘声势律动四种基本形式(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的特性,通过掌握、组合、拓展三个层面在歌唱教学中的有序运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低段;歌唱教学;节奏要素;声势律动
“声势律动”:跟着音乐做动作并发出声响的运动,分为身体打击乐运动和嗓音打击乐运动,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或嗓音探索能够发出的各种音色,并结合各种节奏形成丰富的音响效果。“声势律动”主要解决音乐要素中节奏构成的四个要素(拍、拍子、节奏型、句子),这是歌唱表现中的重点。四种形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四种层面:掌握、组合、拓展、创编。新课标中的1~2年级学段目标强调:歌唱课要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但现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很大层面上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尤其在低段歌唱教学中存在观念滞后的现象,正处于“动”阶段的低段学生,单一地让他们理解并掌握歌唱的知识技能性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捆绑住了学生“动”的思维。如何在歌唱课堂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动觉能力,让歌唱学习变得积极与有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充分体验到快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掌握“声势律动”四种基本形式,感受节拍的强弱与恒拍
恒拍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稳定的拍率感是首要任务,若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得不到重视,就会出现拍子不稳,赶拍与拖拍的现象,这是导致歌唱时不自信的主要原因。因此节拍的感受与练习对低段的学生极其重要,学生开始最容易接受的是一拍“X”的节奏,要选择节奏特点表现强烈又符合音乐情绪发展的教材内容,如一年级教材中的三拍歌曲《拉勾勾》《法国号》《小蜻蜓》,二拍歌曲《快乐的笛子》《你的名字叫什么》《其多列》《跳绳》《动物说话》《大家来劳动》等。让学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动作,让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四种基本形式与音乐节奏产生直接的联系。一般可以在导入环节中聆听范唱时就加入任务驱动,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在时间、空间、力度中进行声势律动的训练与掌握。如在感受歌曲《拉勾勾》时,让学生通过拍手训练感受三拍进行的速度要求,对后面的学唱歌曲起到稳定恒拍,整齐而准确的表达作用。
二、组合四种基本形式,设计固定节奏型的“声势律动”教学
从人音版的一年级下册到二年级上册开始要求学生能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与休止符的节奏,正是这些特点节奏的出现,让音乐产生了特有的风格,有童趣风格、摇篮曲风格、地域性民歌风格、进行曲风格等特点的歌曲。老师经常会因为歌曲中出现的节奏变化而感到教学的困惑,节奏落点的形成到底是靠“感觉”,还是靠特定的“概念”呢?如果把节奏作为乐理概念来教,就会出现单一枯燥的训练过程,会变成一种操练。只有把这些分散的特点节奏通过组合强调出固定节奏型,运用在音乐活动中进行主动参与体验,慢慢地才会让学生产生对节奏概念的理解,这就是感知与认知教学的区别。
如:以教唱《母鸡叫咯咯》为例就可以说明。我们经常会听到有老师问:X这是几分音符呀?当两个在一起的时候|X XX |,要如何打节奏呢?学生会答:这是八分音符,两个在一起的时候要快一点。似乎他们已经懂了,但到了实际操作时,总是打不准这|X XX |的节奏型。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就不会只停留在概念上,更多的是激发他们的思考,用组合声势律动形成多维角度对比来感受歌唱,解放精神紧张的状态投入音乐感悟中。
三、拓展四种基本形式,培养乐句感的建立
在歌唱中乐句感的建立极为重要,当声势律动不停地贯穿于乐句的始终,不同的乐句试着用不同的律动来布局,会让歌唱教学变得直观而方便。根据低段学生的水平,可以从一而终地选二三个基本节奏型伴奏,再根据音乐曲式结构或音乐特点变换身势律动形式。其中声音交流游戏进行变换就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如拍手时,除了互拍掌心之外,还可以用手指尖去拍另外手的掌心,这时候音色会更加清脆,还可以用拍掌根、手背。当老师用一种声势拍出|X X XX X|的时候,让学生用“先模仿后变换”的方式拓展出新的声势律动。抓住音乐特点,让大部分学生亲自参与,甚至自行设计,即兴表现,唤醒学生对音乐整体结构与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林海.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社,2003-02.
[2]方少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用教程[M].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14-09.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