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性任务 让学生动起来

2019-11-19陆晓明

新课程·小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橡皮圈木条早餐

陆晓明

顾泠沅先生曾经说过: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对有的学生来说,由不会到会是挑战,对有的学生来说,会了之后要追求卓越是挑战。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我们观察了一些数学课堂,发现很多时候是老师和优等生之间的对话,甚至有的时候更是老师的独角戏,老师抛出的问题、任务,学生都不大感冒,整个课堂安静得很。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没有给学生提供激发学习动力的挑战性任务,没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那如何设计挑战性任务呢?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动起来呢?

一、挑战性任务让学生在玩中学

玩,每个孩子都喜欢,如果知识可以“玩”,学生一定喜欢。如果这“玩”还具有挑战性,学生一定更喜欢。

如:“取最后一张者胜”这节数学活动课中,老师提出游戏规则:有20张扑克牌,两人轮流取牌。规定:每人一次最多取3张,最少取1张(不能不取)取到最后一张牌的人为胜。同学们听到后,跃跃欲试,争着跟老师玩游戏。

师生比赛玩两局,老师每次都是后一个取牌,指名学生记录数据,两次比赛结果均为老师胜。数据见下表:

“为什么老师每次都能赢?”这个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进而引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辨析,找到20张牌能确保获胜的策略:每轮两人牌数的总和必须是4。接下来让他们继续玩两轮,在玩中加深体会制胜的策略。

接下来增加游戏的挑战性,扑克牌增加到30张牌,新问题的出现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玩扑克牌的游戏中,不断调整,不断总结,就這样在玩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扑克牌是30张时,先拿走2张,之后的两人拿走的牌数之和要为4,才能确保取胜。

这样创设人人参与的情境,将知识寓于趣味性挑战游戏中,让学生感受到玩好了知识,才能进一步玩好游戏,使他们在玩中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整节课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乐不思蜀。由此可见,一个好玩的挑战性任务,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挑战性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再创造”中学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因为“做了你才会”。只有放手让学生去“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那老师要做什么呢?老师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挑战性任务。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而是很快乐的事,这样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如“撑圆”这一课,老师安排了两次“撑圆”活动。第一次“撑圆”,提供了不等长的木条若干和橡皮圈,让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把橡皮圈撑圆。接着进行作品评价:

1.感受等长

出示第一组作品:一个用不同长度的木条撑的,一个用等长木条撑的,让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等长的木条才能把橡皮圈撑圆。如图1:

2.感知中心点

出示第二组作品:一个无规则撑的,一个交点不在中心的,一个用“一中同长”的方法撑的,让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等长的木条要经过中心点才能把橡皮圈撑圆。如图2:

“现在橡皮圈够圆了吗?怎么办?”由一个问题引发更具有挑战性的第二次撑圆活动,提供等长的木条若干,让学生想办法把橡皮圈撑得更圆。接到任务后学生马上动起来,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小组统一意见后,一起合作把橡皮圈撑得更圆。通过做这个任务,学生发现了,等长的木条越多,橡皮圈撑得更圆。如图3:

学生在一次次动手“构建圆”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在一次次做任务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培养。就这样把数学知识通过做富有挑战性任务的形式展开学习活动,实现做中学。

现在教材也增加了一些设计与制作活动,如“制作活动日历”,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四个小正方体,通过有限的面把日历的要素表示出来,这一任务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应用年月日的相关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实践,再经过严密的推理和验证找到解决方案。学生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多设计这些做的挑战性任务,让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三、挑战性任务让学生在用中学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致力于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如果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感受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了。因此,我们可以设计有用的挑战性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搭配”这一课,老师设计了三个任务:衣服中搭配、早餐中的搭配、行走中的搭配,这三个任务就构成了生活中的搭配,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易于理解和探究。

1.衣服中的搭配

“老师怎样穿衣搭配才好看?如果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帮帮老师吗?”学生一接到要帮助老师的任务,可兴奋了。他们马上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连一连……)把找到全部“搭配”的过程在纸上表示出来。有的学生用具体文字表示:短袖配短裙、短袖配长裤、短袖配长裙、长袖配短裙、长袖配长裤、长袖配长裙,一共六种搭配。有的学生用图画表示,有的学生用符号表示,有的学生用字母表示。如图4:

然后同桌互相交流讨论,从中得到启发:不管是用摆、画图、连线等方法,它们共同的经验是搭配时要有序,这样才会不重复、不遗漏。接着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从具体文字、画图到抽象符号表达变化过程,体会符号表达的简洁、清晰的优点。

2.早餐中的搭配

如果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是一种搭配方法,老师一共有几种选择呢?你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六种搭配方法记录下来吗?有了刚刚的经验,学生很轻松有序地完成了帮老师搭配早餐的任务。如图5:

显然这个任务是不具有挑战性的。此时老师改变条件:如果厨师多加了一种饮料,会增加几种搭配呢?如果增加一种点心,又会增加几种搭配呢?接到新的任务,学生马上动起来,积极投入学习,主动寻求答案。如图6、图7:

为了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更大的空间,老师提出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早餐店里提供的饮料和点心共可以搭出12种吃法,你猜猜早餐店可能提供几种饮料和几种点心呢?这个任务一提出,学生的思维马上被激活了,想出了6种情况:1×12=12、 2×6=12、3×4=12、4×3=12、6×2=12、12×1=12。任务被解决时,学生是那么兴奋、那么骄傲,因为老师让学生获得了探索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

3.行走中的搭配

出示老师的上学路线图,让学生帮老师算算一共有几条路线。通过行走路线问题在锻炼学生有序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用数学的价值。这一个个生活中的任务,让学生感受有序思考在生活中的意义——用搭配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衣服搭配合理了让我们变美了;早餐搭配合理了让我们身体健康了;行走路线搭配合理了,让我们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总的来说,合理的搭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挑战性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器,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探究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挑战性任务,驱动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数学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橡皮圈木条早餐
鲁班锁玩法大解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的护理配合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早餐
钉铁钉
人生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