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华夏文字”与识字教学
2019-11-19占兴玉
占兴玉
摘 要:如何让孩子对枯燥的汉字产生兴趣?不仅要从文字的字形、字义讲起,还要归根溯源,这样才能弄清楚它从何而来,该去往何方。
关键词:字理教学;识字教学;教学策略
黄昏后归家,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一杯清茶,翻开手中书籍,我细细整理暑期期间阅读之所得、所想、所悟,不由得浮想万千。静静思来,华夏民族的生命符号——中国文字,被赋予太多的含义,不是我简简单单两个月能够领悟的,也许用尽一生才能领悟其皮毛而已。
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埃及圣书字,巴比伦楔形文字和玛雅象形文字都相继消失了,唯有我们的汉字历经千年风雨,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绵延至今。汉字是一种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先人的智慧。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史
关于汉字的起源,《淮南子》一书中有注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传说汉字被创造出来那天,老天爷被感动得用粟米下了一场大雨,魑魅魍魉因为无所遁形,而惊吓得夜晚大哭。因为汉字就是一道光,它照亮了我们这个文明之前的蒙昧与黑暗。《说文解字》却注仓颉是黄帝之史官,不知是否有其人,但无疑是造字智慧的化身。汉字的创造及演变过程是漫长而渐进的。创造是为了使用,在使用当中又不断创造。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单独担当创造汉字的重任,就如同不能把农业的发展都归于神农氏一般。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源流如此之长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的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其目的为卜筮而生。
金文乃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并下令统一六国文字,“书同文”“车同轨”,李斯成为中国文字全国统一工程的总设计师。在李斯主持下,中国文字拥有了一种新的统一形式——小篆。秦朝,程邈创造出隶书。东汉末年,钟繇其字体为楷书的前身,其作品中还多少残留着隶书的笔意。东晋时期,行书于楷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其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南宋时期,秦桧之字体成为最早的印刷体。在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已习惯性使用简化字,在书写上主要采用“硬笔”。
二、怎样才能知道汉字的本意
东汉时期,有着“字圣”之誉的许慎用毕生精力著成了《说文解字》一书,为我们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话,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并且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汉字学最基本的经典。
这本书的绝妙之处在于解释了我们文字从哪里来,它在历史长河中又是如何演变的。同时,它把很多部首进行归类总结,指导大家借助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的方法科学讲解其源流,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简洁的解析和阐述。
书中具体介绍每个汉字时都按文字演变列举了该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化字等写法。这本书为我们语文教师打开一扇天窗,吸引着能走进这个精美图画文字中的我们。只有掌握了此等方法,阅读文言文书籍才会方便很多。
三、字理教学是什么
字理为何意?字理,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汉字的构成是有逻辑的。汉字的基本元素是象形字。将这些象形字作为部件,构成新的字,或者会意,或者一部分表义,一部分表音,或者既会意又分别表义、表音。总之,每个汉字都是有说头的,而不是人为指定的符号。二是指汉字是有“纹理”的。因为汉字构成有逻辑,由哪些部件构成都是有据可查、有理可依。因此,拆分汉字时,应顺其“纹理”。由于文字经过漫长的演变,有些文字的纹理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而有些字却保留下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当清楚其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
四、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运用字理进行有效教学
识字教学是汉字教学的重要起点。现下识字教学在课堂上的扩展是有所局限的,以拼音作为汉字认知的基础,改变了原先汉字认知由符合汉字生成与人的认知特点,从具体到抽象的方式。这一转变,造成汉字认知与汉字的本体—汉字字形的脱离。具体来说,就是汉字与物、汉字与历史、汉字与日常生活等关系的三个脱离,也就造成了汉字教学的费时多、周期长、见效慢、效果差的局面。
在实际教学中,我就存在这般的疑惑:为什么我都一笔一画地教学生了,可他们的错别字还那么多呢?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可根据造字法分析汉字的形义联系,这能加强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分辨字形中相同形旁的差异
具体教学中,面对小学阶段中年级的学生,老师可让学生分辨字形中相同形旁的差异。可举例思考:郎、肯、朦、胖、胧、育、朔、脂、朝、脊、期、肩、前、朋、朕等字在形旁上有什么差异?教师可教导学生根据字意及其内在含义上来区分,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理解了词的意思。
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月作为组字部件,有几种来源:一是月亮;二是肉字的变形;三是舟字的变形;四是来源于其他物体。
朗、朦、胧、朔、朝、期等有月字旁的字大都跟月亮和时间有关系。“朗”的意思是指月亮的明亮。
胖、育、脂、脊、肩、肯等字中的月與肉字是同源字,身体上大部分器官都与之有关。这里的月(肉),最初的形状是兽头,其下部的开口正像张开的嘴。肉是从动物身上分离出来的一种组织,是没有确定的形状的。怎么用象形字来表达肉这个概念呢?用被肢解下来的动物头颅来代表从动物身上被切割、分离出来的东西,后来人们广泛使用这个“月肉旁”来组字,表示各个部位的器官、组织,也就水到渠成了。
从月(肉)的字,大部分都是形声字,且字义稳定,不需要多加解释,但有些古今字义相差较大。如“肯”,上面本是骨字头,下面从月(肉),本意是肉与骨相连接的地方。而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就是比喻人们把说话能抓住重点,击中要害称为“中肯”。当我们理清这一条理后,在文言文中再遇到这个字,自然就知道它本来的词语表示什么了。
朋,本来是一串贝壳或者说是钱币的象征。金文中,这串贝壳两端下垂,成ㄇ形,后讹变为朋。朋的本意为一串钱。因朋是贝紧挨在一起,就有两个引申义:(1)引申为关系紧密的人,如朋党、朋友,《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与比同义。如诗句“海内知己,天涯若比邻”,后进一步引申为比较之意。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从汉字的本义出发来掌握字义,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不易发生偏差,还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义,甚至是较陌生的词义。笔者认为此类教学必须要建立在小学中高年级段。
2.例字:碧
我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碧”字有三个不同阶段的教法。早先,我们这样教,一笔横,二笔横,三笔竖,四笔提……课后发现我们这样教,收效很低。接着,我们转向这样教,王大娘,白大娘,并排坐在青石上,这回收效有所提高。而现在,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我明白了教文字要追根溯源。碧字从玉,作为偏旁是把玉中的那一点去掉。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透明的,碧,篆文与今不同,=(玉)+(石)+(白,透明),表示透明的玉石。造字本义是青白色的透明玉石。碧,石之青为美者,从而使学生学到了不仅是这个字的写法,还明白了字是如何来的,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头脑中的形象更加直观了。学生小的时候,就让他对文字有着这样的画面感,让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做好铺垫,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做的。
3.例字:即 既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争吵》课文中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有着这样一句:“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像墩子?”
当我教到“即”“既”这两个字的时候,经常发现全班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很容易把两个字写混淆,不能正确地书写出来。于是,在黑板上一遍又一遍地做出强调,并不断地加强练习。我这样做之后,学生犯错的概率减少了许多,但是过一段时间又遗忘了,还是常常犯错。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才好。于是,我就在书海中寻找解决的方式。通过阅读《说文解字》,我认为可以这样讲:
即,艮是食物盛放在容器里的象形,ㄗ本是跪坐人形,即会意为就餐。跪坐是古人日常起居常用的姿态。《仪礼·公食大夫礼》“即位,具。”是说就位,摆上食物。后世把当了皇帝,坐上龍椅,叫做即位。即由坐在餐桌前引申为接近、靠近、就地。今天,在时间上表示在很近、很短的时间内。本句说的就是作者很快就要回国,带不了小象墩的事。这样,从字义上解析,学生就不容易犯此等误解了。
既,左边是食具,右边是身子向着食具,而将脸拧向后边的人形,会意为吃完了。既又指完成了某事、某动作。置于动词前,则表示已经。如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这里的“既”就表示已然。而放在本句中就是指已经做过的事,而在本句中说的是这件错事,我已经做了,就应该向朋友道歉,而不应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向朋友举起戒尺。当学生理解后,我想自然就不会错了。
我在课堂上,一直想努力地告诉我的学生,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史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我们所写下的一笔一画,都浸染着历史的传承;我们所记下的一词一句,都将在未来闪耀于世。这就是我们的汉字,这就是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的中国字。
总而言之,这个暑假的阅读使我收获颇丰。它更新了我某些教学理论,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进行深思,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是的,正如《罗马假日》中的那句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为了我们共同的教育事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黄伟嘉,敖群.汉字部首例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吴永亮.跟着部首去认字[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5.
[3]许晖.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4]王祥之.汉字图解起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黄亢美.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吴东平.汉字的故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8]叶昌元.字理汉字部件通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9]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