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基于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
2019-11-19方宝,韦健
方 宝,韦 健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200)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升水平、内涵发展”等工作原则,以及“到2020年,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涉外办学效益明显提升”的具体目标,其根本要求就是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从“规模扩张”逐步向“提质增效”阶段迈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其实现“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一在于促进结构优化,推进研究生层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更大发展。在“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发展”背景下,推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优化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当前,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也引发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一些研究从提升质量视角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加以探讨[1-4];一些研究者则从差别化培养视角提出改革方案[5];另有一些学者则从数据分析视角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加以分析和建议[6]。总体上,推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优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学者们的共识,但要更好地对现状加以改革,不仅需要充分的理论论证,更需要具体的参照标杆,而从国际比较视角对此加以研究的文献还比较缺乏。当下,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也是外来留学生教育大国,其在发展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加快发展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来华留学生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和主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占来华留学生教育总体的比例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数量和结构也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总体水平的重要体现。当下,加快发展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既有必要也有现实意义。
(一)巩固已有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留学魅力的现实诉求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来华留学生为442773人,生源覆盖了全球的205国家和地区,其中生源数超过500的国家和地区达98个①。2017年,中国拥有外来留学生数量排名世界第三,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0%左右,仅次于美国(24%)和英国(11%)之后[7]14。来华留学魅力的逐步提升主要得益于比较优势的初步彰显。当前中国国际地位、经济水平、教育质量、学术声誉、留学费用、文化包容、生活条件、社会治安、入学条件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对优势都是激发世界各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拉力因素。而在所有的拉力因素中,最具吸引力的莫过于我国总体表现不错的高等教育水平、良好的学术声誉以及较多的入学机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以及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张,必然要求进一步发展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
(二)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实现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学上,“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完全按照其以自然条件形成的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而产生贸易结构缺陷和导致国家在贸易中的不利地位。[8]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形式的教育服务贸易中,发展“初级产品”的相应表现主要是以发展短期教育培训、非学历教育等形式为主体的教育服务输出。目前,在与多个高等教育强国的外来留学生教育数量比较中,我国虽然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在学历生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学历生教育占比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研究生和高级进修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来华留学教育中的较高层次,但相关统计数据表明,长期以来其占来华留学生总体的比例始终偏低。[9]比如2016年,在美国外来留学生中,研究生所占的比例达到36.3%;[7]61而同年,我国的相应比例数仅为14.4%。2016年在来华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北京、上海,其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仅分别为19.7%和11.4%。高层次留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合理或比较低不仅会影响一国留学生教育整体结构的优化,而且还会影响其对外来留学生的持续吸引力。因此,在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低端教育服务输出上,而努力提升高层次(研究生)学历教育来华留学生的比例则是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和实现优化发展根本要求。
(三)吸引更多外来优秀人才,抢占国际人才红利的战略之需
经济发展水平是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到经济发达国家或城市工作和生活一直是世人的普遍向往和追求;而优秀人才的到来,又可以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巨大活力。因此,当下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地吸引和留住外来优秀人才为己所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更是冲在前面。他们在收紧移民政策的同时,却为了能留住一些优秀的高层次留学生为本国所用而对其实行宽松的就业与移民政策,并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和便捷途径。在美国,外来留学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人才储备,目前在美国市值前 50 名的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是移民创建或共同创建。[1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其本质就是要求树立起全球人才为我所用的人才观。因此抢占世界人才红利也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大发展战略。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这激发了越来越多外国学生做出留学中国的选择。研究生层次教育属于高层次教育范畴,发展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优秀国际生,通过进一步发掘和培养,可以使其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和补充。
二、中美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的比较
美国是外来留学生教育强国,目前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来留学生。作为独树一帜的外来留学生教育标杆,美国在发展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成就和做法,可以成为我们的重要参考。下文以最近三年(2014-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中美两国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比较,冀望从中找到我国的相对差距、主要不足以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总体教育规模比较
近几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因此来华留学生研究生数量呈现逐年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以最近三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可以更好地反映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而已有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美国的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稳定,近三年的统计数据可以比较客观、全面地呈现其当前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表1 中美外来留学研究生的总体数量(单位:人)
注:a“占比”数据从上到下依次分别指代留学研究生数占留学生总数的比;硕士生、博士生、专业学位、未定类别分别占留学研究生总数的比;留学研究生总数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比。b由于统计分类的不同,除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之外,美国还进一步将留学研究生划分为专业学位(Professional)和未定类别(Graduate & Unspecified)两大类。
从上表1中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美国的统计分类与我国的分类有一定差异,但其总体上(90%以上)还是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主。近三年来,我国外来留学研究生总体的均数为55143人,而美国的均数为379096人,美国的绝对值是中国的6.87倍。导致这样的差距,除了两国的外来留学生总体规模存在巨大差距外,更大的原因还在于两者教育发展结构上的差异。在留学生的总体规模上,近三年来中国与美国的均数差距仅为1.54倍,而在外来留学研究生数量上,中国与美国存在不相对应的较大倍差;同时,从研究生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来看,中国也较大幅度落后于美国,近三年来,其比例均数约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如若对外来留学研究生的构成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在美国的外来留学研究生中,博士生所占的比例相对更高。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吸引高层次外来留学生方面的相对不足。此外,外来留学研究生占在校研究生的比例,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一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在这方面,近三年来,我国的比例均数仅为2.87%,而美国则达到了12.9%,两者相差3.5倍。由此可见,在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规模、发展水平方面,我国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学科领域分布比较
虽然中美两国对留学生教育的学科领域统计分类有所不同,但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还是可以较好地区分两国所存在的主要差异。近三年来,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所覆盖的专业门类为14个;美国则将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则划分为15个不同的专业类别。见表2。下文对近三年来,中美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在各学科领域的分布、占总体的比例等信息加以统计和比较。
表2 中美外来留学研究生的专业分布(单位:人)
注:a“占比”指各专业留学研究生数占各专业留学生总数的比。b“分布”指各专业留学研究生数占总体留学研究生数的比。
对以上表2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地累加计算,我们可以发现,在自然科学领域(包括表2中的农科、西医、工科、理科、中医五大门类),2014-2016年,我国外来留学研究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9%、40.0%和41.7%;相应的,美国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领域,其覆盖了表2中的工程、农业、自然和生命科学、健康专业、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五大门类)的外来留学研究生数占其总体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9.4%、61.1%和61.7%。总体上,我国的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以人文学科类专业为主,而美国则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这进一步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自然科学领域对高层次外来留学生吸引力的相对不足,同时其也反映了我国外来留学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的相对失衡。比如,2015年,我国高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主要四大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生数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比例为61.21%②;而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分布却未与之形成相对匹配。此外,从外来留学研究生占各学科留学生总体的比例来看,除了“英语”学科以外,美国各主要专业的研究生占比分布相对均衡,其外来留学研究生占各专业比例之差相对比较小;相应的,在我国外来留学研究生占各专业的比例中,除“汉语言”专业以外,各专业间的占比差距仍然比较大。因此,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是促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更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来源地区分布比较
作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当前中国与美国的外来留学生生源均覆盖了全球的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从中美外来留学研究生的大洲分布(以下表3)来看,当前两国的外来留学研究生生源主体均来自亚洲国家。相比之下,美国的外来研究生教育对亚洲国家生源的依赖性则更大,当下其80%左右的外来留学研究生都来自于亚洲国家;而中国的外来留学研究生,除了以亚洲国家生源为主体外,非洲和欧洲国家生源也占据较大比例。
表3 中美外来留学研究生的大洲分布(单位:人)
在具体的国家生源分布上,中美两国外来留学研究生来源最多的十个国家或地区的分布具有较大差异。从下表(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虽然研究生层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一些亚洲国家的吸引力正呈现较大幅度上涨趋势,比如巴基斯坦、蒙古、泰国等,但是其生源绝对数相对比较小,没有与紧随其后的国家生源数形成较大级差。
美国外来留学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前10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稳定,其中亚洲的中国与印度对其外来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比如2016年,两者生源占其外来研究生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2.8%和26.8%。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与印度的巨大人口基数以及不断上升的教育发展水平和留学教育需求等因素。诚然,从另一侧面分析,这其中的更重要原因还在于美国高层次教育对亚洲各国的巨大吸引力。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外来留学研究生的吸引力就相对弱小。当前来华留学人数最多的韩国,其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数量并没有形成绝对优势。比如,2016年韩国来华留学生数达到了70540人(占据全球来华留学生数的15.9%),但其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来华留学生数占比仅为5.4%。可见,要促进高层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四)经费资助方式比较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资助外来留学生是各国在发展外来留学生教育中的普遍做法,这是吸引更多优秀外来留学生的重要策略,也是各国政府或高校对外来留学生教育发展加以调控和引导的一种途径。从以下表5的相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受政府或高校资助的外来留学生所占的比例总体都不太高。近三年受中国资助的外来留学生占比均数为10.37%,美国的相应数则为27.83%。随着留学生数量的日益激增,外方资助或学生自费留学将是外来留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从受资助学生的比例来看,当前美国在这方面的支出远远大于我国。
表4 中美外来留学研究生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地区(单位:人)
表5 中美外来留学研究生留学经费资助方式(单位:人)
从外来留学研究生获得资助的比例来看,中美两国的资助经费都较多地倾向于研究生。当前我国接近70%的政府奖学金都投给了研究生教育层次的留学生;而美国一半左右的美方资助经费(近三年的均数为47.8%)则投给了外来留学研究生(其中2016年的资助比例下降比较显著)。从研究生获奖学金的比例来看,当前约一半左右的外来留学研究生可以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而近三年来美国外来留学研究生获美方资助的比例均数为35.4%。此外,从资助方式来看,我国主要以政府奖学金的形式对来华留学生进行资助;而美国的资助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其中政府对学生直接资助所占的份额非常小,近三年来其比例均数仅为1.93%。当前,美国对外来留学研究生的资助方式主要以“高校资助”为主,即留学生通过在美方大学开展助教或助研的方式来获取资助,其获取的资助一般由高校从联邦政府拨付给学校的科研经费中支出。这种资助方式,在本质上也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支出,但却赋予了高校较大的留学生招生和管理自主权,其可以有效提升资助的灵活性和充分发挥资助所具有的调控作用。将来,在外来留学研究生经费资助方面,我们可以在多方借鉴的基础上,设置更为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并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三、对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启发与建议
近十几年来,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虽然获得较快发展,但与外来留学生教育强国相比,我们在诸多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反观现实,同时着眼长远,我们应进行更为谨慎地思虑和规划,进而采取积极对策,推动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更大发展。针对现状所存在的相对不足,同时在借鉴美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大方面加以努力和改进。
(一)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提升高校的世界知名度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虽然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必然是首当其冲的拉力因素。对研究生层次的来华留学生而言,我国世界知名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质量必然是其中的最大引力。近十年来,我国的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特别是与美国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在自然科学领域,要吸引到高层次、高质量的来华留学生,我国排名比较靠前的一批重点大学的科研实力、总体水平和学科排名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至关重要。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影响力,除了要加强自我建设和提升外,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世界高等教育合作,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曝光率和认可度。为此,我国高校需要更多地按照国际标准加以建设、管理和评估,并充分、主动融入到国际教育竞争中。其中最有效的一个途径就是积极参与和推动高等教育专业质量保障和评估的国际合作。当前,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国际化工作方面,我国一些高校已经迈出了稳健的一步。不少的“985、211工程大学”,比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主动邀请了国外高水平的评估机构或相关专家来对自身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和质量进行国际化评估。与此同时,教育部评估中心(HEEC)近年来积极邀请国外高水平的专家来参与对我国部分大学的评估,同时密切与美、俄、英、德、法、澳等国的交流,并积极寻求与OECD、欧盟、INQAAHE、IEA等国际组织深度交流合作。[11]将来,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需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高等教育合作与竞争中,促进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本土标准与世界标准的融合。
(二)提升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推进师资和课程的国际化
美国在发展外来留学生教育方面的优势,除了一流的高等教育水平、发达的国民经济和举足轻重的世界影响力等主体因素外,使用英语教学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竞争力和吸引点。目前,“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全球1/3的人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以英语为语言媒介,80%的互联网信息用英语进行传播。[12]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使用作为广泛的语言,世界上的多数非英语国家都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来学习和推广。语言障碍一直是世界各国发展外来留学教育的一大瓶颈,掌握较高水平的留学接收国官方语言是留学生完成高质量、高水平留学教育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留学接收国对高层次留学生的基本要求。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日益增大,汉语成为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外语选修课程,但是其普及率远不及英语。对于多数外国学生,特别是对于欧美国家学生而言,汉语能力的缺乏往往成为了他们留学中国的重要绊脚石。目前非英语国家在解决外来留学生教学语言问题上的常见做法是,应用全球最为通用的外语(英语)来进行课程教学与交流。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对高层次外来留学生的吸引力,我们还须大力推进师资和课程的国际化,包括普遍开设纯英语留学项目或专业和提高教师使用英语授课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从而使外来留学研究生选择留学中国之时不用囿于汉语水平的不足,使中国在与众多欧美强国的高层次留学生生源竞争中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少语言因素的不利影响。在这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一些“985、211工程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和尝试,比如,2019-2020学年度,清华大学有20个硕士项目与8个博士项目为全英文授课学位项目。[13]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现实仍需要更大的努力和推动。此外,提高师资的国际化,还应加大引进国际优质师资的力度。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优质师资一直是国际顶尖大学的必争资源。欧美发达国家大学常常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教师。国际知名大学外籍教师所占的比例一般能达到2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比如牛津大学外籍教师比例高达40%;香港科技大学则达到了35%。[14]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也加大了引进外籍教师的力度,但总体仍远远不足。
(三)实施灵活多样的奖学金政策,赋予高校更多资助自主权
为优秀的来华留学生提供留学奖学金是吸引来华留学生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式。目前,我国向外来留学生发放的政府奖学金虽然六成以上的名额都向留学研究生倾斜,但政府奖学金发放数额毕竟有限,随着留学生数量的日益扩增,奖学金发放必然相对不足。此外,当前我国的留学生奖学金资助政策或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政府奖学金的方式向留学生发放,缺乏灵活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奖学金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应设置更为多样化的资助制度和制定更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一是借鉴美国方式,增设来华留学研究生企业奖学金制度,鼓励企业拿出一部分发展资金用于接收优秀的外来留学研究生,特别是博士层次的研究生。企业可以采取与高校联合的形式,共同对研究生进行培养,留学生主要在高校接受理论学习,由高校颁发学位,但在论文写作和实习实训阶段,需要到企业开展一定的科研服务和实践工作。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活动或技术研发工作来完成科研训练与论文写作,并获取一定报酬。这种方式对企业培育和发掘所需紧缺人才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外来留学生的注入,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优势互补,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并有利于提高企业科研工作的国际化水平。对于优秀的留学毕业生,企业还可以优先申请聘为己用。二是赋予高校更多的奖学金发放自主权。除了设置一部分的政府奖学金项目外,政府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经费或科研经费的方式,将更多的留学研究生资助经费下拨给高校,高校则根据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划,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留学生资助方式和资助重点。当前,美国90%以上的外来留学生研究生资助经费都是通过高校直接发放给学生,这种方式更具灵活性和适切性,可以成为我们的重要参考。
(四)借鉴美国的OPT模式,建构更具吸引力的实践学习制度
OPT 的全称是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即“任选实习”,其一般是国际学生在美国完成规定学业后的工作实习期身份许可,由 USCIS (美国公民与移民局)审理并颁发工作许可证。根据不同专业,美国允许国际毕业生在美的OPT时间为1~3年不等。在此期间,毕业生可以以学生或非移民身份到企业打工,也可以申请绿卡。对于大多数的外来留学生而言,OPT制度是他们深入了解美国企业、体验美国工作、体现自身能力和获取长期在美国发展权益的一个重要机会和主要途径。对于向往美国生活,且具备优秀才能的外国留学生而言,这是留学美国的一大吸引点。同时,对于美国企业而言,通过OPT,他们可以更加充分、全面地考察毕业生的质量和水平,从中挑选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就业竞争力的国际毕业生,在OPT结束后,他们必将因为没能找到长期的雇主而不得不离开美国,进而实现“优胜劣汰”。抢占优秀的国际毕业生为本国发展服务一直是世界各大经济发达国家参与“世界人才红利”争夺的重要手段。在美国,留学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人才储备,在硅谷创业的高科技人才有四成以上来自于外国,而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曾经在美留学的留学生。[10]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设置更适合我国特点的留学生实习或工作制度。对此,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对现行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加以修订,并通过更为完善的政策构建和更严格的筛选,有条件的允许硕士、博士层次来华留学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和工作。这是我国完善高水平人才补给,抢占世界人才“红利”亟需考虑的一个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吸引更多优秀来华留学研究生的重要举措。同时,允许留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工作,可以使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的企业文化、经济发展特点和经济制度,增加对中国企业的情感,从而为中国走出去发展的企业培养一大批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多赢的过程。
注释:
①数据来源: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写的2014—2016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系列统计年鉴中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对相关数据的计算结果。文中有关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相关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源于此。
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国家数据——年度教育数据,以及对相关数据的计算. http://data.stats.gov.cn/ index.htm,2019-05-20.
③数据来源:美国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编写的 Open Doors Report 2015/2016/2017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New York: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系列报告中的数据及其对相关数据的计算。文中有关美国外来留学生教育的相关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源于此。
④数据来源: Snyder, T.D., de Brey, C., & Dillow, S.A.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7/2016/2015[M].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