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巴蜀新乡土建筑建构的低技与高境

2019-11-19段蓉强

四川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巴蜀外墙细节

段蓉强

(四川省明杰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巴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区域内包含大量农村地区,经济现状较国内发达地区相对落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受客观条件制约,巴蜀新乡土建筑必须从经济与社会层面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同时巴蜀是地震多发地区,大量灾后重建项目需要更快地修建与复制。因此,当代该地区的新乡土建筑的建构大多采用了“低技策略”,具有明显低技主义的特征,同时这些“低技”建构也体现出对“高境”的追求。

“低技策略”一词来源于建筑师刘家琨先生,他在《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中,第一次提出“低技策略”的概念:“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品质,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低技策略”的本质就是采用适宜性技术,是适用于巴蜀地区的建筑营造策略。

1 低技与高境的辩证关系

尽管巴蜀新乡土建筑采用了“低技”手段,但这些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建筑,通过运用当地材料与施工工艺,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建筑群落。通过建构合理的色彩、尺度、比例与层次等因素,塑造场所氛围,模糊人工与自然的界限,带给人和谐的感觉与安全认同的体验,实现建筑场所文化认同与归属感,这正是采用“低技策略”可以实现的建筑情感表达,这种情感体现正是建构设计的文化本质。

低技与高境是一组辩证的命题,作为建构特征,融合表现在建筑之中,两者既相互相成,又充满对立与统一。当代巴蜀设计师在尊重与把握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多角度思考建筑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深层挖掘建筑的场所精神。这些新乡土建筑的建构同时具有“技低而境高”的特点,它们在建筑文化性的表现上非常深刻,追求深内涵、高意境,充分体现了低技与高境相融的建构特征。

川渝建筑艺术风格的“川味”“巴渝风”,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飘逸、轻灵、通透、素雅与拙朴,而这些意境特点也都反映在当地建筑的建构之中,成为巴蜀新乡土建筑意境的文化美学基调。

2 “低技”的选择与“高境”的追求

巴蜀新乡土建筑中的“低技”主义是一种可持续的建筑观,它立足于巴蜀社会经济条件的现状,不脱离实际的追求高技术的精致建筑美学,而是选择工序简单、能耗更低的营造与施工技术,通过建筑的细节表现,追求建筑的朴拙自然与和谐,追求建筑空间的深远境界。

建构的细节表现是高境追求的重要手段。建构细节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它既指建筑节点构造,也包含与建筑材料、构造工艺、造型风格等相关的所有建筑形式,包括屋顶形式细节、主体局部架空层、灰空间场所、建筑表皮、装饰体系等,这些细部建构都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与隐喻的情感诗意。巴蜀新乡土建筑建构体现“低技”的选择与“高境”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简化传统建筑的复杂构造,通过细节传达深远意境

在巴蜀新乡土建筑中,通常会对复杂的结构形式或连接构造进行设计简化,比较常见的是在传统木结构体系中,用螺丝、钢钉代替木构件连接或采用其它简易的连接构造方式。

例如2016年竣工的重庆虎溪土陶厂改建项目中,设计师在屋面木桁架的连接处理上,放弃传统复杂的榫卯连接,而采用当地建屋最常用的连接方式,即使用抓钉上下固定、横向木梁间用螺栓加夹板进行连接(图1),这种建构方式简单经济、施工便捷,满足了现有的技术条件。

图1 屋架构造细节

同时设计师尊重地域环境,让建筑屋顶的坡度与背景山体坡度保持一致,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呼应;通过分台跌错的细节处理与基地内保留的古老“梯坎窑”相协调,建筑汲取重庆山地民居特点,局部吊脚与架空,与环境紧密结合,空间处理更加开敞(图2),既体现出重庆山地传统建筑的特征,又突出土陶文化主题,体现建筑对场所精神境界的追求。

图2 建筑屋顶坡度与山体协调

在四川德阳的华存希望小学项目中,因地处偏远贫困山区,建构设计因地制宜、节约造价,简化上层教室外廊的构造设计,采用钢柱支撑木屋架,用钢钉连接,上铺石棉瓦的方式(图3),让施工也更为简易,体现出“低技”主义的特征。

图3 钢柱木屋架外廊细节

同时,设计师通过外廊的细节设计,让校园木结构与周围民居形成对话,结合大量本地材料的运用,形成与周围起伏山地环境相呼应的通透廊道,赋予建筑地域文化与新的生命力,体现川西新乡土建筑轻灵、通透、质朴的文化风格(图4)。

图4 钢柱木屋架外廊

2.2 简化施工工艺,实现建构细节的多样化表达

巴蜀地区通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包容、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与地域文化特点。巴蜀新乡土建筑的建构细节的多样化表达,体现出该地区包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因巴蜀不少地区施工技术水平不足,设计师为了实现建筑材质的细节表达,常会对施工工艺进行调整简化,以降低施工难度,当这些工艺结合本地区的适宜性技术之后,更有利于施工的推进与推广。

通常简化施工的做法一般包括:

(1)施工过程尽量降低对高级工具的依赖。如在巴蜀农村地区,常会简化脚手架的搭建,通过量对角线校对钢架是否垂直,对轻钢断面灌水校正其是否水平等。

(2)尽量外露结构的构造节点,使连接施工方便,更有利于结构部件的维修和更换。

(3)建筑局部采用特殊建构设计,减少工艺要求,降低现场施工难度。

(4)运用简易成品装置,比如利用太阳能的设备、厕所的尿粪分离装置等。

在刘家琨设计的四川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项目中,因当地施工水平有限,无法实现混凝土整体浇筑工艺,为了达到外墙混凝土浇筑的垂直度,设计采用当地页岩砖砌筑了墙体内壁,然后把内壁作为模板再浇筑外侧混凝土(图5、图6)。

图5 鹿野苑砖-混泥土复合墙

同时,由于墙体外侧采用交错的木条作为清水混凝土的模板,立面肌理凹凸变化丰富、质感生动,隐约可见模板的木纹效果,增加了外墙细节的可读性,营造出一种宁静深远的禅意境界(图7)。由于墙面肌理划分的尺度较小、风格也较为粗犷,正好弥补了由于当地浇筑工艺水平不足而造成的施工瑕疵,设计通过简化施工与建构细节的多样化表达,体现了建筑低技与高境融合的建构特征。

图7 外墙细节

2.3 降低工艺的精度要求,追求大拙至美

建构设计以不追求超出当地经济条件及施工水平能力的精度为主,追求自然朴拙的建筑表现,通过追求大拙至美的建筑表现,引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营造出建筑更深层的意境,也体现出巴蜀地区新乡土建筑明确而独特的美学原则。

例如成都西村大院项目,外廊的栏板交错的钢筋保留施工拙朴的手工痕迹,建筑的排水管以距离最短的方式连接两处雨水口,形成的V形布置既打破常规,也节省耗材,同时自身也是一种质朴的、别致的建筑立面语言符号,表达着设计师的美学态度,传递着返璞归真的理想。

2011年竣工的由天津大学张颀教授主持设计的四川卧龙耿达一贯制学校,外墙汲取卧龙地区传统羌汉文化结合阪屋的建造工艺,采用当地片石手工垒砌,在墙基、石墙中部及转角等部位铺设木条、木板等“布筋”。砌筑所用的长石板、长条石(当地俗称“过江石”)均就地取材,未经机械加工或只通过手工粗略加工,保留手工痕迹,石块大小由匠人根据一定设计组合原则随机配搭,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同时也体现了自然朴拙的建筑风格(图8、图9)。

图8 石墙材质细节

图9 建筑外墙

这种石砌墙体的工艺,不刻意追求砌筑的精准度,似自然天成,却更符合该地区特有的自然气候与地质条件,体现了对当地历史、人文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这样的“低技”建构传承了建筑的文化之美、意境之远。

2.4 合理利用本地的经济性建筑材料,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巴蜀新乡土建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本地乡土材料与废旧建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吸取本土的营造智慧,通过匠心独具的建构设计,体现建构的适宜性与营造的便捷性,体现地域文化与深远意境。

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就是这样的典型实例,项目通过“低技”的建构手法表现重庆本土的地域传统与文化乡土性。建筑整体形态拙朴有力,汲取重庆地区常见的砖窑、粮仓等老式工业仓库的形象特征,建筑如同山体一般,融于保留的乡土田园之间,极具地域感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重庆山地特征、工业文化文脉与乡土情怀(图10)。

图10 图书馆外观

建筑外墙采用当地的水刷石和黏土砖,选择依据除了遵循构造逻辑之外,更重要的是与当地历史关系紧密相连。青灰色的黏土砖砌筑拼叠,细节变化丰富,从屋面到墙身,一直延续到广场地面,青砖与水刷石等传统材料的混合运用体现了对当地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图11)。材质整体风格厚重大气,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感。项目通过合理的建构手段,令本土经济性建材、施工技术与场所精神实现和谐的融入,建筑的建构隐喻了深厚的地域文脉,传递着深远的文化意境。

图11 外墙细节

2017年建成的雅安天全县丁村幼儿园,在材料运用上也体现了“低技”“高境”的建构特征。因雅安地区年降水量很大,项目的广场铺地与外墙均采用当地生产的页岩烧结砖(图12)。设计师综合考虑当地的施工能力与工艺水平,以当地现状村舍的建造方式为蓝本,采用在填充墙外侧砌筑一皮页岩砖墙作为外墙的防水措施,这种防水处理也是在当地民居广泛采用的,比普通外墙涂料更能承受雨水侵蚀,也更经济耐用;地面场地用此砖做铺装,透水防滑、维护成本低廉,建成后效果统一,也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图13),体现出浓厚的乡土情怀。

图12 幼儿园风貌

图13 砖的细部运用

笔者于2013年设计的四川邛崃天台山青岗岭新型社区,也体现了这一建构特征。项目外墙大量采用当地生产的价格相对低廉的小青砖,并辅以瓦片点缀,墙基采用基地附近河滩的卵石,庭院的栅栏是取材于基地内的废旧木料(图14)。设计保留原村内的老石雕、旧石器等,作为庭院景观小品以保持地域文化的独立性与特色性。

同时,在建筑外墙的山花、腰线,屋面的屋脊、檐口等部位均有体现川西民居风格的细节设计。这些构造细部通过从传统民居提炼之后进行简化处理,降低施工难度,提升了项目的整体形象,建筑风格素雅、质朴,体现了川西地区的传统文化意境(图15)。

图14 单体建筑风貌

图15 外墙细节

此外,巴蜀新乡土建筑也善用运用“低技”化的乡村生态策略。设计师在建构设计上运用低技手段,合理利用当地的日光、风向、水系等,广泛运用本地区相对廉价的环保建材,采用经济与施工简便的方式实现建筑的通风、隔热、节能与环保要求。比如利用干枯稻草、稻壳、竹叶保温隔热,利用西侧的花架瓜棚遮阳、建筑多架空形成风廊等。在巴蜀地区,这些朴素的“低技”生态策略与乡土建筑的建构设计紧密结合,在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被广泛采用。

3 小结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建筑形式趋同,原有城市文化褪色,建筑师们更需要用时代的眼光发掘本民族、本地区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

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巴蜀地区的设计师们通过利用本地的自然材料加工改造、简化施工的方式、运用本地化的建筑技术,通过向民间智慧学习,采用合理的建构设计手法,营造了一大批富有人文情怀的新乡土建筑。这些新乡土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出低技与高境融合的建构特征,反映出设计师对“低技建构”当代社会层面的思考。

建构的“低技”性是一种建筑的态度与立场,它追求自然、技术与人文的协调,是乡土建筑地域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低技建构”要保证建筑的艺术品质,体现建筑的文化意境,就更需要设计师在建构细节之处的用心设计以及建造工艺的自然表达。

巴蜀地区为当代新乡土建筑创作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宝库,设计师应真正充分挖掘这些本土地域文化、汲取文化养分,让建筑作品的建构细节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建构上真正实现低技与高境的完美融合,并且不断发展现有的技术水平,同时设计结合绿色生态技术、“装配式”与 “数字化”运用等,这才是未来信息时代巴蜀新乡土建筑创作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巴蜀外墙细节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节能体系施工工艺
外墙防渗工程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判断:哪位洗得快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