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运河文化背景看《白蛇传》的形成和传播
2019-11-19邹晓华
◎邹晓华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8)
提 要:《白蛇传》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宋话本的基础上写成《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传》故事基本定型,发生地主要是镇江和杭州,这也是江南运河的起点和终点。大运河贯通南北,对《白蛇传》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白蛇传》属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需要认真保护和利用。
大运河的贯通,推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文化、教育和民间艺术的发展。由《白蛇传》的形成、发展和故事发生地的演变,可以看出运河在文学上产生的深远影响。
《白蛇传》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在汉民族的四大传说中,《白蛇传》内容最丰富,情节最曲折,人物形象最丰满,影响也最大。她最突出的特点还在于《白蛇传》故事的发生地最多,社会环境和人物活动背景最清晰,且至今有实际风物留存。镇江在唐代就有“法海伏白蟒”的传说,并有实物“法海洞”“白龙洞”等留存,杭州在宋代也有《西湖三塔记》等话本小说,明代冯梦龙根据宋话本和镇江当地流传的“法海与白蛇”故事写成《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传》基本定型。清代在此基础上又改编成多版本的戏曲《雷峰塔传奇》,然后弹词作品《义妖传》等出现,此后还有戏剧和曲艺等方面的改编。到20 世纪田汉的京剧版本出现后,故事情节基本确定,人物形象渐趋丰满。这是主流的《白蛇传》传说面貌和源流。
除此之外,河南鹤壁也有“白蛇闹许仙”的故事,情节基本类似,但故事发生地仅限河南,是在河南鹤壁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白蛇传》涉及的白蛇洞、金山寺、雷峰塔等,这儿都有,具备《白蛇传》故事的各项构成要素,似乎更加顺理成章。而在冯梦龙编就和后世流传的《白蛇传》中,故事的发生地在杭州和镇江,田汉剧作更是将白蛇的故乡拉到了峨眉之巅。杭州西湖和镇江金山相隔六百余里,空间上总是显得不那么紧凑,但人们谈起《白蛇传》来,依然是“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依然听得见“水漫金山”的擂鼓和厮杀,却绝难和中原的“淇水汤汤”联系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由秀绝天下的峨眉,到尽揽江山之胜的镇江,再到天堂般的苏杭,神话传说的想象力看似非常丰富,但细究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个地方都是在运河流域上。尤其镇江和杭州,恰为江南运河的起点和终点——是大运河为《白蛇传》提供了想象的翅膀。
《白蛇传》源于宋话本。宋室南渡以后,“说话”等技艺陆续占领俗文学的广阔市场,杭州像开封一样广设瓦子、勾栏、书会、茶馆等场地。河南本有“白蛇闹许仙”的故事,南渡后河南人士进入杭州者甚多,书会才人(话本作者)根据原来流传的故事加以改编和整理,使之成为悲欢离合、贴近百姓生活的市井细民故事。而说书人和编撰者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和熟悉感,利用大家已然熟知的路线完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十分自然的。镇江、杭州是江南运河的两端,南渡诸人非常熟悉,因此,“白蛇闹许仙”故事被改写成了宋话本,这也是冯梦龙创作的蓝本。到冯梦龙写成《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时,就有了较为完备的《白蛇传》故事和发生地。在这篇小说里,杭州、苏州和镇江作为运河城市的特点非常明显:
说到杭州,“话说西湖景致,山水鲜明……堤上栽种桃柳,到春景融和,端的十分好景,堪描入画,后人因此只唤做苏公堤。又孤山路畔,起造两条石桥,分开水势,东边唤做断桥,西边唤做西宁桥。”①及至许宣因库银案被发配苏州,“许宣痛哭一场,拜别姐夫、姐姐,带上行枷,两个防送人押着,离了杭州,到东新桥,下了航船。不一日,来到苏州。”②东新桥是一座有上千年历史的石拱桥,始建于唐朝。这座千年古桥,桥下是上塘河流水潺潺,河边是树木葱茏,一派盎然生机,迎送着来来往往的学子。上塘河与运河相连接,东新桥上,有一副对联:“地接新关,利普工农商贾;石侍古老,源通南北东西。”极具运河特色。
苏州也是一片商埠繁盛之景。“在苏州市,日往月来,又早半年光景。时临春气融和,花开如锦,车马往来,街坊热闹。许宣问主人家道:‘今日如何人人出去闲游,如此喧嚷?’主人道:‘今日是二月半,男子妇人,都去看卧佛。你也好去承天寺里闲走一遭。’”③人民生活因商业发达非常富足。
镇江处于长江和运河的江河交汇处,运河城市特点更加明显。“许宣问白娘子讨了些银子,教蒋和去镇江渡口马头上,赁了一间房子,买下一付生药橱柜,陆续收买生药。十月前后,俱已完备,选日开张药店……许宣自开店来,不匡买卖一日兴一日,普得厚利。”④说明镇江市渡口繁忙,人员辏集,商旅往来,买卖兴盛。
镇江因运河贯通,在唐代以后逐步发展为商业城市,现在的很多地名还有商业痕迹,如磨刀巷、剪子巷、打索街等。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家在苏州,又在镇江丹徒做过儒学训导,对镇江在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了如指掌。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个经过京口(或曰镇江)的故事。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徽州新安商人陈大郎在襄阳病危,托人传信要妻子平氏速来看视,那平氏“左思右想,放心不下”,“就请父亲作伴,雇个船只,亲往襄阳看丈夫去。到得京口(镇江)”,父亲“痰火病发,央人送回去了。平氏引着男女,上水前进”⑤——也即是说,平氏是怀着十分焦急的心情上路的,从新安到襄阳,可以往西走,从江西九江入长江,再走汉水到襄阳,或直接从青弋江经芜湖入长江均较为便捷,但书中却选择了这样一种较为绕远的路线,也说明了由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进入江南运河,再到镇江换船入长江从而进入湖广地带是当时通行的路线。《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中,杨益(字谦之)是浙江永嘉人,授贵州安庄县令,周镇抚(周望)谪广东连州,“二人来到镇江,雇只大船。周望、杨益用了中间几个大舱口;其余舱口,俱是水手搭人觅钱,搭有三四十人。”⑥从浙江永嘉去贵州和广东,也均是选择从镇江换船通过。还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荆公(王安石)问道:“子瞻(苏轼)从湖州至黄州,可从苏州、润州经过么?”东坡道:“此是便道。”⑦
这些,都说明运河在人们行旅生活中的作用。大运河,从隋唐时起被称为京杭大运河,到了元朝进行疏浚贯通,不再绕道洛阳,而称为南北大运河。南北大运河,以最短的距离,纵贯当时最富庶的东部沿海区域——中国的河流多是东西走向,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这一贯穿南北的河道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现了国家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大融合,江都、余杭、涿郡等迅速繁荣。运河的巨大作用不仅体现在它对南北经济发展的促进上,也体现在它扩大了人们南北之间的交流上。镇江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形成了十字黄金水道,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商旅往来不绝。明朝迁都北京,运河更加繁忙,镇江的地位也更加重要。《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许宣与白娘子开的生药铺,就位于西津渡的码头上,且生意兴隆,普得厚利,也说明了镇江赖运河之机,商业空前繁荣的景象。镇江西津古渡现有“一眼看千年”的景点,即在待渡亭旁,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一个路面标本,隔着玻璃罩向内看,路面标本分层呈现,有六朝时期的流沙地层,有唐代路基块石下面的鹅卵石层,还有宋元明清时期或石板或青砖的地层结构,一层层,诉说着历史的兴衰和沧桑……这一切,也为白娘子爱情故事在杭州西湖和镇江金山之间的连接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
运河不断催生着新的文学作品,也有力地推动着文学的传播。《白蛇传》最先起源于运河流域,然后随着运河,边流传边丰富边完善。创作者也是传播者。从小说上看,初具“白蛇传”雏形的《西湖三塔记》作者田汝成,是浙江钱塘人;编成《清平山堂话本》、保存《西湖三塔记》话本原貌的作者洪楩,也是钱塘人;冯梦龙,江苏苏州人,曾居住镇江多年,镇江本已流传着“法海和白蛇”的故事;从戏曲上说,看山阁本《雷峰塔传奇》作者黄图珌是江南华亭(今上海)人,雍正时任杭州府同知,乾隆间三任浙江乡试监试官;山竹居本《雷峰塔传奇》作者方成培是安徽徽州歙县人,这一带出行的路线主要是经新安江—富春江进入运河流域才能到达各地。京剧《白蛇传》能够盛行也是徽班沿运河进京的结果。流传“白蛇闹许仙”故事的河南鹤壁也在隋代开通的运河流域上,此故事被人经运河带到杭州广为流传,也与运河渊源甚深。因此,《白蛇传》无论是传说、小说和戏曲,作者均是运河流域作家,是在他们的手上丰富完善并加以传播的。而《白蛇传》在曲艺方面的传播,如傅惜华的北方子弟书《雷峰塔》,山东琴书《全卷白蛇传》,天津西河大鼓《白蛇传》等等,也是在运河流域展开,然后再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许多文学作品的传播,无不与运河这个交通动脉紧密相连。运河流域内人才荟萃、书院林立、文化昌盛;大运河以其博大的胸怀,集古今中外文化于一体,融东西南北民俗成一家,文学风貌、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百花齐放、互相促进。
因此,《白蛇传》属于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这个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至今在杭州和镇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杭州西湖承担了故事的发生和结局,人们常去寻访“游湖相遇”的诗情画意和“断桥重逢”的且悲且喜;而江苏镇江则是“水漫金山”和“水斗”的主战场,是《白蛇传》的高潮,充满了起伏跌宕和生命的斗争精神,更能鼓舞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充分挖掘《白蛇传》的运河文化遗产价值,从多方面做好认识、利用和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