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富清:从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

2019-11-19□余

中国老区建设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来凤县张富清工作

□余 玮

2018年底,湖北省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不得不出示了尘封60多年的军功证明:立功登记表、报功书、“人民功臣”奖章、几枚勋章。当工作人员从证书上看到这是一位曾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军一等功、师一等功、团一等功并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老人时,不禁愣住了——偏僻的来凤县竟然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英雄。工作人员向这位名叫张富清的老人问道:“这么多年您为什么深藏功名?”他回答说:“如果整天想着自己的事,想着享受,那我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了。”

“战场上越是艰险,越要向前!”

张富清出生在陕西省洋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3月,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某旅的一名战士。

在当年夏天的一次战斗中,张富清用手榴弹朝喷着火舌的敌暗堡射击孔塞进去,炸掉了敌人工事,荣立了一等功。当年8月,他火线入党,并成为一名突击队员。他说:“突击队员就是‘敢死队’,是冲入敌阵、消灭敌军火力点的先头部队,伤亡最大。当了突击队员,就意味着战场上越是艰险,越要向前!”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情愿牺牲,牺牲了也光荣!

1948年11月下旬,永丰战役打响。连队决定成立突击组,炸掉两个敌人碉堡。张富清任突击组长,他携带1支步枪、1支冲锋枪、2个炸药包和16枚手榴弹,与两名战士跃出坑道,向敌人固守的寨墙跳了下去。

敌人听到动静围了上来。张富清端起冲锋枪猛扫,一下撂倒七八个敌人。他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前进接近敌人的碉堡,用刺刀刨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放在一起。 接着,他用手一拉,侧身一滚,只听“轰”的一声,第一个敌人碉堡被炸毁。他趁着烟雾迅速逼近第二座碉堡,如法炮制,又成功了。

张富清因为作战英勇,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表彰大会上,王震亲手为他佩戴奖章,彭德怀也因此认识了张富清。彭德怀后来在行军途中遇见张富清,总是亲切地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我把你认准了,你是个好同志!

此后,他多次立功受奖。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上世纪五十年代,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建设人才,张富清在转业时本打算选择回陕西原籍工作。一天,组织上对连职军官张富清说:湖北省恩施地区条件艰苦,急需干部支援。张富清拿出地图一看,恩施在湖北偏远的西南部,开始时心里有些犹豫。但他面对组织的召唤,好像又回到军令如山的战场。他说:“党号召我们到

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哪里最困难,我就去哪里。”他听说恩施地区最偏远的地方是来凤县,二话没说直接把工作地选在了来凤。张富清和妻子孙玉兰带上在军校时用过的一只旧皮箱、一床铺盖,半路上买的一个脸盆,还有那只人民代表团慰问的搪瓷缸,辗转来到了来凤县。他用一块红布将革命战争年代用生命换来的勋章包好,与立功证书一起装进那只旧皮箱中,从此在心底封存了那段戎马倥偬的岁月,也封存了那些非凡的战功记忆。他的心愿就是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来凤县的经济比其他地方更落后,经济凋敝、民生困难,县城也仅三街九巷5000余人,建设和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面对新的困难,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张富清没有丝毫退缩。

在来凤工作的30年时间里,张富清有20多年在农村度过。有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他就要“转移一次阵地”。他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1985年在县建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在所有的身份中,张富清最珍视的是中共党员的身份。工作30年,他从没提过军功,也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那只古铜色的皮箱,张富清带在身边已有60多年。锁头早就坏了,一直用尼龙绳绑着。

无论在哪个岗位,张富清都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他说:“党员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决完成任务。”三胡区粮食短缺,干群关系不好。当时担任副区长的张富清,时常在村民家里一蹲就是二十来天,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村民看看共产党的干部是什么样”。他克服困难、勇挑重担,三胡区当年就顺利完成了为国家供粮、为百姓存粮的任务。

因为张富清能干,这个村子刚刚搞好,组织上又把他派到另一个村去攻坚。究竟住过多少村,张富清已经记不清了,只是记得那些年,自己像部队里的突击队员一样,哪里最困难就把他调到哪里去,到处打攻坚战。

1960年夏,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陕西汉中老家连续给张富清发了两封电报,一次是因为母亲病危,一次是因为母亲过世。然而,那段时间他正在主持三胡区一项重要的培训,他以工作为重,没有回老家和母亲见上最后一面。面对老家的方向,他深深地给母亲鞠了一躬:“妈妈,对不起……”

张富清有句口头禅:“党员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1975年,他调到卯洞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当年卯洞公社班子成员分配工作片区,张富清抢先选了最偏远的高洞片区。那里不通路、不通电,是全公社最困难的片区。为了修进入高洞的路,他不但亲自规划勘测、四处筹款,而且和群众一样抡大锤、打炮眼、开山放炮。他领着社员硬是在海拔1000多米的悬崖绝壁上修通了一条能走马车、拖拉机的土路。

“时时刻刻都要把位置‘站正’”

张富清常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国家干部,时时刻刻都要把位置“站正”,廉洁奉公,不能占任何便宜。

到来凤县工作不久,张富清的妻子孙玉兰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被招录为三胡供销社公职人员,端上了“铁饭碗”。但三年困难时期,全面精简机构人员,作为来凤县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首先动员孙玉兰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带头 “下岗”。他说,“要完成精简任务,就得从自己头上开刀,自己不过硬,怎么做别人的工作?”孙玉兰“下岗”后,为了贴补家用,当过保姆、喂过猪、捡过柴、做过帮工。回忆那段艰辛岁月,孙玉兰不住地摇头:“苦,太苦了,我家有四个孩子,养育子女都成问题。”

张富清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先后分管过县城的粮油供应、三胡区供销社和卯洞公社船厂、桐油经销店等,可以说每个岗位都是“肥缺”,稍微“灵活一点”,至少全家人不会饿肚子。但在小儿子张健全的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饥饿。

张富清的4个孩子,除大女儿因伤致残外,其他3个都凭自己的努力通过上学,当上了干部或职工,没有一个沾过父亲的光,没有一个在他任职过的单位工作。

1984年12月,张富清在来凤县建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2018年11月,张富清因白内障要做手术,一位医生对他说,“您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报,应该用个好点的晶体”,并向张富清推荐了7000元以上的几款晶体。没想到老人只选择了3000多元的晶体。当来凤县建行行长问张富清是怎么回事时,老人说:“我90多岁了,不能为国家作贡献了,能为国家节约一点就节约一点吧!”

张富清至今仍关心时事,坚持学习。一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因为他时常翻阅,封面的四周早已变了颜色。书里醒目的红色圆点和波浪线,是老人阅读时做下的标记。他在这本书的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

战争年代不怕死,和平时期不迷失;工作当中带头干,荣誉面前能泰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张富清,给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镜子。

猜你喜欢

来凤县张富清工作
张富清:深藏功名 初心不改
虔诚描绘精神的富足——《张富清传》读后
恩施州来凤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深藏功名 坚守初心——95岁老英雄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旧皮箱里的秘密——张富清老爷爷的故事
来凤县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凤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
不工作,爽飞了?
来凤县利用暑期加大校园改造力度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