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实力”论与美国对华战略环境的转变
2019-11-19
自2017年底以来,以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的《锐实力报告》为开端,美国智库、学界、媒体和政界以“锐实力”概念为基本框架,对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国家发起了舆论战,对这些国家特别是中国近年来为提升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所做的各种努力加以指责。美国指责的中国“锐实力”到底是什么?它反映了美国对华战略环境怎样的变化?
“锐实力”论的概念框架及其本质
“锐实力”概念出自美国全国民主基金会之手。2017年12月,该机构发布了题为《锐实力:崛起的威权主义影响》的研究报告。几乎与此同时,全国民主基金会副总裁克里斯托弗·沃尔克等人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了《锐实力的含义:威权国家的手腕》一文。上述文章和研究报告比较系统地搭建了美国所谓的“锐实力”的概念框架。
全国民主基金会的研究报告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和俄罗斯花费了数十亿美元来塑造世界各地的舆论和观念,使用了一个多样化的工具包,其中包括开展数千人之间的交流、广泛的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以及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企业和信息倡议。中国使用的一些最明显的扩大威权影响力的技术,虽然在公开胁迫的意义上并不是“硬”的,但也不是真正“软”的。中国发挥其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不是吸引,甚至也不是说服,而是进行操纵。对于这种现象,美国需要一个新的词汇——“锐实力”,这是一种“能够穿透、渗透目标国家的政治和信息环境”的能力。
“锐实力”论认为,中国的做法源于一种意识形态模式,这种模式将国家权力置于个人自由之上,从根本上说是对言论自由、公开辩论和独立思想的敌视。“威权政府”将这种国内治理的政治价值观伸展到海外,让国际上的合作伙伴和对话者了解允许表达的界限,并鼓励其自我审查,以限制对中国所谓的敏感话题的直接审查。通俗地说,原来的“软实力”在威权政权手中已成为类似“硬实力”的影响力。
关于中国政府借助“锐实力”所要实现的目标,“锐实力”论认为有两个:其一,试图减少、中和或抢先应付对中国政权构成的任何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锐实力”是操纵和审查的工具,而不是简单的吸引力;其二,把中国描绘成一个良好的、有影响力的国家,或者是走出了一条与欧美国家不同的道路、没有实行民主政治制度但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锐实力”论担心,这种做法将引导更多的国家最终抛弃民主模式,选择中国的威权统治和治理模式。
关于“锐实力”实现目标的途径,全国民主基金会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等“威权国家”的“锐实力”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其目标:
第一,利用经济活动来推动思想领域的政治目标。在“锐实力”论看来,中国在使用经济手段时不仅不强硬,反而表现得较为柔软。譬如,中国的一些基金会往往主动资助美国大学和智库中与中国问题研究相关的研究平台。在“锐实力”论看来,这类投资的目标是,中国要“在正确的地方培养足够的人,以便中共能够影响美国的政策辩论,而不必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锐实力”论据此得出结论:对中国资本的依赖使得部分美国智库和大学研究机构丧失了政策和学术研究的独立性,而它们又会进一步影响更多的美国公众。
第二,人际关系的培育是“威权主义”权力发挥其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式。“锐实力”论认为,中国等所谓的“威权政权”实施的人员之间的交流,都是针对政治精英、思想领袖和其他民主社会的信息拥有者的。对于年轻的民主国家的政治家、记者、学者和智库研究人员来说,这种联系提供了更大的声望和获得资源的机会。对于威权主义者来说,表示善意和塑造关键人物的观点可能是改变政策的一种费效比特别高的方式。
第三,“锐实力”发挥作用和实现目标的主要杠杆是媒体。全国民主基金会的研究报告发现,世界上多数国家实际上存在着关于中国信息的真空,而这一真空被中国政府所利用。报告分析了中国政府与拉美国家媒体和新闻受众接触的“三重方式”:(1)发展中国官方媒体在拉美国家本地的存在;(2)建立伙伴关系和内容交流,为当地媒体提供中国精心准备的信息资源;(3)为个别记者提供到中国交流和培训的机会,直接影响这些媒体人士的价值判断。
第四,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被视为中国借助“锐实力”实现其目标的重要工具。研究报告认为,在孔子学院中,“中国政府对人员配置和课程的控制,确保了这两方面都能微妙地提升中国共产党在领土争端或中国宗教及少数民族问题上的立场”。这侵犯了美国大学的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
总之,在“锐实力”论看来,中国的“锐实力”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主要是利用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各种优势,包括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文化优势等;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需求,包括对中国各种信息的需求以及对中国资本和文化的需求等。对其他国家进行置入性行销,将对中国政府有利的信息、观念注入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外部世界的机体内。
“锐实力”论与美国在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发动的攻势
为解决所谓“中国和俄罗斯影响和操纵民主国家的恶意努力”,“锐实力”论提出了反制中、俄等所谓“威权国家”的建议。美国的主要做法包括:
第一,揭露与所谓“威权国家”相关的势力。在“锐实力”论看来,中国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伪装,例如,将国家指导的项目伪装成商业媒体或基层协会,或者利用当地代理人作为在外国进行宣传和操纵的工具。为了抵消这些努力,民主国家的观察员应该把中国的行为置于聚光灯下,加以全面的分析。
2018年11月,由美国著名政治学者拉里·戴蒙德领衔,胡佛研究所和亚洲协会以“锐实力”论为背景,联合推出了研究报告——《中国的影响与美国的利益》,揭露中国“正在某些关键领域利用美国的开放性,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推进其目标”。该研究报告涉及中国在美国国内不同领域的活动。这不仅是一个同全国民主基金会的“锐实力”论报告相唱和的文件,更因为戴蒙德拉上了大量的美国智库及大学中的著名中国和亚洲问题专家为“锐实力”论背书,使得“锐实力”论以美国对华战略界共识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也参与到这一努力之中。2018年10月4日,他在华府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发表演说时,呼吁美国和全球新闻机构继续努力,“在没有恐惧和偏袒的情况下报道真相,深入挖掘,以发现中国在哪些领域干涉我们的社会及其背后的原因”。
第二,立法机构和政治人物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中国在海外的文化机构采取直接行动。2018年3月,来自共和党的参议员马尔科·卢比奥、汤姆·科顿和众议员乔·威尔逊,分别在参、众两院正式提出《外国影响力透明度法案》。根据该法案,包括由中国政府办理的孔子学院等组织机构必须登记为外国代理人。不仅如此,一些国会议员还直接致信给本州开办孔子学院的大学,要求这些大学终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
第三,对中国资本或有中资背景的投资平台在一些国家的媒体和文化机构开发的合作项目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美国副总统彭斯直接指责中资机构慷慨地向美国的大学、智库和学者提供资金,认为“这意味着,他们会回避共产党认为危险或冒犯的观点”。彭斯呼吁更多的美国大学和智库“鼓足勇气拒绝来自中国的容易得到的资金”。
第四,强化对中国的信息战、舆论战,甚至将其提升为政治战。舆论战被认为是中国“锐实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在2017年12月13日美国国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胡佛研究所研究员谭安指出:中国计划在全球以中国模式取代几十年来美国所象征的自由秩序;“形成公众舆论是该计划的一个关键方面”。鉴于此,与国会关系密切的华府智库“战略暨预算评估中心”的数名政策分析师建议,针对中国发动的“多维”政治战攻势,美国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第115届美国国会的第二个会期,卢比奥领衔提出了一个名为《对抗中国政府与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行动法》的法案,呈现出美国国会试图将对华政治战法律化的趋势。
第五,呼吁欧美国家互相协调,在世界范围内一致应对中国的“锐实力”。美国政客认为,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正在“扩大中国威权在世界各地的影响范围,包括压制世界各国公民的政治异议和国际公认的人权和公民权利”。所以,单单依靠美国自身的力量难以应对中国的挑战,美国必须“加强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的合作与协调”;美国还必须“制定战略,确保非洲、西半球、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国家意识到中国的‘锐实力’”。
很明显,以美国推出的“锐实力”论框架为中心,美国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所谓“威权国家”发动了日趋猛烈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攻势。
“锐实力”概念与美国对华战略环境的转变
“锐实力”概念的提出是美国调整对华大战略的大环境和长期对中国展开意识形态斗争的小环境的综合产物。同时,它也体现了整个西方世界对华战略环境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美国战略界及建制派看来,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关系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需要重新思考美国的对华大战略和中美关系。尽管美国战略界对美中关系走向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总体趋于悲观。平衡甚至遏制中国影响力的呼声日渐抬头,反映在美国对华政策上,就是逐渐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特朗普政府先后推出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美国国防战略概要》,都将中国列为美国面临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很明显,在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对华大战略中,“遏制”的成分正在快速加大,而“锐实力”概念的提出正是这种大背景的产物。
其二,长期以来的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奥巴马政府时期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科特·坎贝尔和副国家安全顾问厄利·拉特纳认为,自基辛格访华以来,美国对华战略的出发点一直是通过实行对华接触政策来改变中国,以及通过加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商业、外交和文化联系,来改变中国的内部发展和外部行为。然而,无论美国祭出“大棒”还是“胡萝卜”,都没能像预期的那样改变中国。外交和经济接触并没有带来中国政治和经济上的开放;美国的军事力量和区域制衡也没能阻止中国试图改变美国领导的体系的努力;自由的国际体系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成功诱惑或是制约中国。中国在追求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在这个进程中,美国的一系列期待落空了。
国会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共同主席史密斯也认为,2016年的问题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已不再符合中国的现实。美国专注于将中国融入国际体系,而忽视了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将遵循自己的规则的明确证据。中国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弥漫于美国政界及智库界的“美国对华政策失败论”正在推动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向,导致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朝着竞争甚至对立的方向发展,意识形态领域也概难例外。
其三,中国通过改革和开放,逐渐摸索出一条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及其在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上升令美国战略界感到忧心。
自冷战时期开始,美国的政治家就在关注外部世界的发展模式问题。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在其发展中到底走民主道路,还是走共产主义道路或是别的威权主义道路,可能会决定我们星球上的文明进程”。“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福山撰文指出,随着2016年到来的是一次历史性的东西方发展模式之争,即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策略,哪个更适用于新兴国家。这种竞争的结果将会影响到大部分欧亚国家未来数十年的命运。美国不希望看到中国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效法的榜样。
其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样引起了美国的警觉,被其视为中国文化及价值观念在海外的扩张,且这种扩张已经对欧美的主流价值观念构成了严重威胁。
美国国会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共同主席之一卢比奥指责“中国政府越来越大胆地……试图扼杀国内外对其可悲的人权记录的讨论。即使是设在美国的教育机构也不能幸免”。“锐实力”论的主要设计者、全国民主基金会副总裁沃尔克更是认为,北京的决策者有政治意愿来建立和发挥其影响力,“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一体化在过去十年中的深化,威权国家……渗透民主国家政治和媒体空间的能力也日益增强”。从这个角度看,“锐实力”论也可以被视为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塑造的“中国威胁论”。
其五,“锐实力”论同时也反映了其他西方大国对华战略环境的变化。在欧洲,与全国民主基金会遥相呼应的是位于柏林的两家智库——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和墨卡托中国研究所。这两家智库于2018年2月发表了题为《威权主义的推进:对中国在欧洲日益增长的政治影响力的回应》的联合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在欧洲寻求政治影响力的目标主要是:第一,在具体问题和政策议程上争取全球的支持;第二,削弱西方的团结——无论是在欧洲内部,还是在大西洋彼岸;第三,大力推进全球对中国政治和经济体系的更积极的看法,使外部世界认为中国模式是自由民主的可行替代方案。这份研究报告尽管没有使用“锐实力”一词,但整份报告的基调与全国民主基金会的“锐实力”报告几乎完全一致。
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客也指责中国的发展模式对欧美国家构成了挑战,攻击中国对其他国家采取的所谓“渗透”“胁迫”行为。2018年2月17日,德国外长西格马·加布里尔攻击中国正在发展一个全面替代体系,呼吁美国与欧洲联手,共同应对中国的挑战。澳大利亚情报与安全问题议会联合委员会主席安德鲁·哈斯蒂也指责“中国共产党正在努力干涉我们的媒体和大学,同时也在影响我们的政治进程和公开辩论”。在特恩布尔政府的努力下,澳大利亚参议院于2018年6月29日通过了《外国影响透明度计划法案》。可以说,在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了针对所谓中国“锐实力”的统一战线。
结语
所谓的“锐实力”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国家实力的构成部分,它特指美国标准下的“威权国家”的行为方式,即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外部世界的需求,采用胁迫或潜规则的方式对外部世界施加影响或进行置入式行销,从而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外部环境,扩大自身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锐实力”论是美国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也是新型的“中国威胁论”,体现了美国战略界对中国发展模式影响力上升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