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的多维贫困及其干预

2019-11-19邢成举

团结 2019年2期
关键词:母乳喂养家庭儿童

◎邢成举

农村留守儿童多维贫困的展现

相关调查显示,截止2015年,0~5岁留守儿童中的男性占20.9%,女性占17.9%;6~11岁留守儿童中,男性占19.3%,女性占15.6%;12~14岁的留守儿童中,男性占7.5%,女性占6.4%;15~17岁的留守儿童当中,男性占6.6%,女性占5.8%。从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上看,0~5岁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比重是40.34%,6~11岁留守儿童占比为33.47%,12~14岁的留守儿童占比为13.75%,15~17岁的留守儿童占比为12.44%。从以上数据可知,低龄留守儿童的性别差异更加明显,同时其在留守儿童当中占比更高。因此,就留守儿童的工作而言,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留守低龄儿童的相关问题。同时,相关数据还显示,不论留守儿童是何年龄组,其父母双方外出的情况均占据了将近一半的比重,从居住方式情况看,与祖父母或是其他亲属在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比最高,这也意味着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与家庭教育问题是较为突出的。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贫困的界定,留守儿童的贫困,是一种多维贫困,其重点并不在经济收入,而在于心理状况、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受教育状况、家庭照顾等方面的贫困。研究发现,在影响儿童多维贫困的因素中,户主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家庭人口数、社会关系、家庭收入及区位因素等对儿童贫困影响最为显著。仅仅以留守儿童为例,在中国,每10名儿童中就有4名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随时都会遇到教育、健康、营养、情感、甚至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多维贫困的本质

第一,留守儿童在心理状况、营养、健康、受教育和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的贫困状况,源于其所在家庭贫困状况对留守儿童个体形成的社会烙印,家庭结构塑造了留守儿童贫困的多元形态和内涵。第二,留守儿童的多维贫困是其父母为了维持家庭再生产的顺利实现而做出的策略性安排。这种安排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权益与发展问题。当然,这种安排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更是体现中国小农家庭发展弹性的重要表现,以家庭整体利益优先故而导致了留守儿童个体陷入了贫困状态。第三,留守儿童多维贫困当中的部分贫困维度的出现并非完全归咎于儿童所在的家庭。比如,留守儿童的教育贫困是城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所导致的。第四,留守儿童多维贫困问题的凸显是伴随着中国农民家庭的转型而来。总体上看,中国农村家庭呈现出了从情感型家庭到经济型、发展型家庭的转型。在情感型家庭当中,不会出现父母长时期离开子女进程务工的情况。在这种家庭伦理下,父代与子代的情况关系塑造与维持,情感的传承与生产是家庭的重心,虽然这样的家庭也会为家庭的再生产而为难,但这时的家庭再生产并没有受太多市场机制的影响。到了经济型与发展型家庭阶段,扩大经济收入,按照市场原则实现家庭的发展就成为了家庭成员的核心目标,留守儿童也就随之产生了。第五,留守儿童的多维贫困并非是一个绝对性概念,而是朋辈群体比较下部分儿童相对劣势的显化而被人们所认识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多维贫困问题,有两个潜在的参照群体,其一是城市儿童,其二就是农村的非留守儿童。正是在这种比较中,留守儿童的劣势突出出来,进而就构成了多维贫困的主要内涵。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多元实践

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进行了留守关爱的救助行动,其在每个项目村设立儿童福利主任。她们能及时发现留守困境儿童,又熟悉国家各个部门的政策,从而能及时为困境儿童申请救助和提供帮助,如申请低保、办理户口、申请医保和儿童大病救助等。儿童福利主任根据不同困境儿童的情况,为他们申请各种社会保障,并主动定期上门看望。组织开展各种对留守儿童和家长的培训活动,提高安全意识,减少意外伤害、暴力侵害和艾滋病等的威胁。在每个项目村开办儿童活动室 (“儿童之家”),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场地学习和娱乐,减少困境儿童的自卑和孤立。

自2010年以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已支持我国中西部七个省份的200个村开展了儿童福利示范项目。

2.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我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学前教育短缺等现象严重,城乡儿童早期发展的隐形差距,将造成 “贫困代际传递”,其长远影响不容小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试验表明,实施 “早期营养干预”和 “送教到村”,是适合国情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在全国100多个贫困县开展试点。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实施的儿童早期发展综合干预项目成效显著。如 “早期营养干预”项目使得婴幼儿的贫血率下降了40%,农村学生的营养改善项目则使得项目覆盖的学生一年后身高多长了1.4公分。再如,山村幼儿园和送教到村项目则使得农村儿童的发展指数达到了城市同龄儿童的80%~92%。该项目开始于2009年,结合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向农村地区3~6岁儿童提供全覆盖的早期教育,以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及偏远地区的早期教育机会公平和质量,项目由县级教育部门负责实施,由公司及个人捐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负责技术支持、监督以及指导。慧育中国项目目前在甘肃省华池县试点实施,采用经过改编的牙买加家访课程,为6~36个月儿童家庭提供每周一次的入户养育指导。在该项目中,经过培训的家访员协助孩子的父母,为孩子提供具有丰富刺激的环境,促进孩子与家长互动,并帮助孩子学习。基金会还实施了母乳喂养提升计划,其旨在倡导最佳的母乳喂养方式,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主要内容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调查,了解有待解决的、妨碍母乳喂养改善的关键性因素;与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合作,使政策制定者更多地关注母乳喂养问题;改善社会环境和文化规范,以实现最佳的母乳喂养方式;构建母乳喂养促进联盟,寻求可持续的母乳喂养推广模式。

3.社会工作机构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工作机构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地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社会工作机构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承担起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区活动、安全教育、生活技能、学习辅导和心理引导等多方面的工作。但是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发达省区的农村,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中西部广大农村区域,社会工作机构的留守儿童关爱与支持实践还相对稀缺。社会工作机构的性质及其当前发展状态决定了其只能在地方政府的项目支持下开展相应的行动,因此地方政府鼓励并支持社会工作机构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贫困干预和社会发展,是推动社会工作机构发挥其扶贫功能的重要举措。

农村留守儿童多维贫困的干预

1.鼓励并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在贫困农村开展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这方面,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需要对关爱留守儿童类的社会组织放宽登记与准入,要对其合理活动给予政策支持、制度支持和经济支持;地方政府需要为社会公益组织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在项目落地方面减少行政干预,以“放管服”改革推进社会公益组织与留守儿童扶贫的衔接。

2.做好全方位的政策干预。地方政府需要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进行多举措、全方位的政策干预,比如:购买家庭教育服务,大力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实施教育扶贫、儿童扶贫的特定政策,尤其是要将贫困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营养餐项目等落到实处;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鼓励大学、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等进行社区营造与社会实验,通过社区工作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与贫困问题;尝试在农村中心学校设立专职社工岗位,由社工负责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活动组织等;探索并出台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政策。

3.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广东省推动的 “双百”社工行动计划很好地通过政策与制度实现了社会工作人员驻村帮扶和留守儿童关爱的常态化与制度化,这个经验是很值得学习的。当然对于地方财政能力不足的,可以选择在省区内的部分地区先行试点,而后再逐步推广。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反思

首先,在媒体与学术研究的话语中,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被进一步放大,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因为留守儿童客观上面临的困境而将留守儿童标签化和问题化,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次,隔代抚养与家庭教育中父母职能的缺失导致一些人将留守儿童的问题归结于隔代抚养。其实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在隔代抚养当中承担着巨大的劳动与心理压力,对于社会层面存在的这种认知偏差,我们需要理性引导;最后,留守儿童的问题并非是个体的原因,而是与其所在的家庭关系紧密相关,因此针对留守儿童问题解决所出台的政策要突破狭隘的个体视角,要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家庭扶持政策,通过家庭的发展解决个体的困境。

猜你喜欢

母乳喂养家庭儿童
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健康月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