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军:地表形变监测的毫米级突破者
2019-11-19张蔚秋
◎张蔚秋
2019年1月8日,人民大会堂,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正在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获奖代表颁奖并合影留念。长沙市政协副主席、民革长沙市委会主委、中南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教授朱建军主持完成的 “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坐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感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朱建军心中既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喜悦,又有任重道远、继续永攀高峰的豪情。此时正值长沙市政协全会召开,出席完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他须臾未停,又日夜兼程返回长沙继续参加政协会议。
出生于1962年的朱建军走出了一条让大多数同龄人羡慕的人生轨迹,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在政治社会活动中也有所作为。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他又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湖南省委会副主委、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与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现任长沙市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民革长沙市委会主委。朱建军堪称成功人士,熟悉他的人一致认为,他 “尽管硕果累累压枝,然而谦虚质朴依然”,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是没有架子、很好接近的领导。他可以开着私家车费时费力地绕道送一起调研的下属回家而觉得是理所当然,他可以在野外等待因故迟到的下属几十分钟而毫无怨言……他是一位学者,认真而执着,对教学、科研始终保持着火一般的热情;他也是一位民革领导干部,务实而谦逊,与同志共事如师如友。
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砥砺奋进奠定学科
1978年,年仅16岁的农家少年朱建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南大学 (原中南矿冶学院)工程测量专业,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1985年,中南大学硕士毕业后,23岁的他留校任教。从此,一生与测绘科学结缘。
在测绘专业领域,他的脚步迈得坚实而自信:1992年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96年开始担任中南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及测绘学科学术带头人;1997年晋升教授;1998年获中南大学博士学位,并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8至2002年相继到香港理工
大学、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地访学; 2002年任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副院长;2010年任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兼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
朱建军对学术孜孜以求,但他并不只是一位埋头搞科研和教学的学者,他敢于接受挑战,勇于承担责任。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南工业大学测绘所的许多骨干纷纷选择南下 “淘金”,任课教师由最多时的40位锐减至10多位,而且所里还欠下数万元教师教学津贴。更为糟糕的是,在1995年中南工业大学校内博士点评估活动中,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博士点由于问题比较突出被亮黄牌,学科发展跌落至低谷。在此危急时刻,学校任命朱建军为测绘所所长。他毅然决然地担起了这一重任,改变测绘所墨守成规的工作方法,要求大家 “转变观念,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主动 ‘走出去’,加大适应市场需求的科研项目的开发力度,吸收外部资金”,带领测绘所的同志们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和湖南等省承接了一些大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测绘项目,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注重梯队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赴国内外深造,又想方设法从全国各地引进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朱建军有时甚至亲自为引进的人才联系住房,协助他们联系家属工作,尽量为他们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如今已是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的李志伟教授本有机会留在香港工作,但他却毅然选择回到中南大学追随朱建军。现在中南大学测绘学科的教师中,有很多和李志伟一样,他们回到母校的理由就是 “朱老师的业务水平,让我们坚信学科的发展前景,与之共事,也让人如沐春风”。在他的领导下,中南大学的测绘学科如破茧的蝴蝶般获得了新生。2003年,中南大学取得了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及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在多轮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中南大学测绘学科位列全国前五,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地位。
从小就渴望做一名科学家的朱建军坦言,在他的多重身份中,他最满意的身份还是老师,最醉心的事还是做学问,搞科研、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他始终不变的追求。迄今为止,他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40多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对学生他极为爱护,在学术上悉心指导,在生活上细心关怀,在精神上积极引导。他殷切希望他的学生做有理想、有追求、仰望天空的人。 “朱教授在学习和工作上是严师,但生活上一直像我们的朋友。”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不外如是。
辛勤耕耘结出硕果,测绘科学攀登高峰
34年来,朱建军在测绘科学潜心探索,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3部,并主讲国家精品课程1项、获得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奖2项;主持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他国家/省部级项目数十项,实现了中南大学测绘学科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突破。2009年,参与完成 《精度优于±5″的自动陀螺定向与亚毫米级精度机器人位移监测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另外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其他奖励或参与省部级奖励4项。个人还获得 “国务院特殊津贴”和 “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
自2011年起朱建军任民革长沙市委会主委,2017年任长沙市政协副主席,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社会活动越来越繁忙,但无论怎样忙,他都从未忘记自己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努力在承担的各项工作中找到平衡点,连晚上的时间都要利用起来搞科研、指导研究生,从未让繁忙的事务性工作影响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他主持完成的项目 《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正是他带领团队历时10余年艰苦探索取得的成果。
采用干涉测量技术的合成孔径雷达 (InSAR)可以测绘几十乃至几千平方公里大范围内地表变形,但要达到监测毫米级形变这一目标,一直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世界级难题。朱建军带领项目团队经过10余年锲而不舍的研究,终于突破系列技术瓶颈,自主建立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nSAR毫米级形变监测及工程化应用的成套技术和软件体系,解决了制约InSAR地表形变监测的瓶颈问题,大幅提高了其精度、可靠性和工程化应用能力。该研究建立了可支撑矿区、沿海区和滑坡区等复杂环境下InSAR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发展,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雷达干涉领域的技术优势,提升了我国InSAR技术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防灾减灾及灾后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该项目已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多项,发表SCI/EI论文270篇,成果得到了国际著名学者的高度认可。同行专家认为: “……在国内外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InSAR大气改正、多源数据融合、形变测量质量控制等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正因为此,这个项目荣获2017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朱建军在谈到这个项目时,最为欣慰的还是这个项目能为国家和人民提供实际的帮助,他说: “这个获奖项目是个公益项目,应用很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防灾减灾的空间信息支撑保障服务能力。项目的成功实施,实现了InSAR大范围形变监测精度从厘米级到毫米级、监测维度从一维到三维的跨越。例如长沙修建地铁,有可能影响地表建筑,但地表是否沉降用眼睛看一般是看不出来的。如果应用我这项技术,连很小的地表沉降都能及时发现。”
载誉归来的朱建军,面对媒体的采访,谦虚地表示收获这个奖项离不开团队近百名老师、研究生的通力合作,他一再表示不要宣传他个人,说自己只是尽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本分。他说现在技术发展很快,每隔5年左右,原有技术就落后了,自己作为肩负着众多社会责任的科技工作者更要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引领作用,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他的想法依旧朴素而务实,就是 “培养好研究生,多出科研成果”。
“我的未来愿景,就是发挥一名政协委员与科技工作者的双重作用,在推动创新引领、促进科技进步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为进一步增强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朱建军对采访的媒体说。
在测绘学科领域,朱建军的脚步将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