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怎么破?
2019-11-19范逢春
文/范逢春
基层一线作为民生发展的“前沿阵地”,是政策落地的“关键力量”。然而,当前出现了基层信息传输“层级壁垒”重重、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导致基层工作中信息不对称。这影响了基层工作效率,增加不必要的行政成本,还会导致行政决策偏离目标,甚至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如何打通基层行政沟通的“任督二脉”,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基层领导、干部都有责任
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下情不能上达”导致基层领导不能掌握真实情况;“上情不能下达”导致基层一线人员不能充分了解政策意图。
在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往往对具体问题的把握最准确,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最清楚。但在一些地方,下级信息向上传递往往出现“偏差”,具体有三种表现。
“选择性报送”。少数领导搞“一言堂”,对某件事不认可就对该工作人员或者该部门大发雷霆、全盘否定,导致不少一线人员投上级所好,报喜不报忧,汇报数据只谈成绩、只提亮点,想方设法采用“春秋笔法”过滤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全面、不完善。
“注水性报送”。一些干部挖空心思,玩数字游戏,对上报数据“美容”,通过“层层注水、水到渠成”,无中生有,制造“海市蜃楼”式的成绩。
“应付性报送”。部分一线人员一方面要面对较为繁重的工作,另一方面又面临晋升“天花板”,以得过且过的态度、被动应付的心理对待工作,成了“佛系”干部,在上报具体情况时应付了事。
与此同时,基层领导在向下级传递信息时,也可能出现“信息堵点”,具体也有三种表现。
“二传手式”传达。一些基层领导开展工作存在简单化、机械化倾向,将上级发来的政策文件,不加解读、不作分析、不作安排,“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简单当个“二传手”进行转发,一股脑地甩给一线人员,将“重心下移”演变成“责任下移”;一线人员向领导干部请示该如何做的时候,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按相关政策规定办”,下级对上级的安排不明就里,一头雾水。
“滞后式”传达。上级拿到相关政策,一直没有动静,突然给下级发通知,要求下级立即完成,下级只能被动应付完成;大量政策信息在上级那里形成“堰塞湖”,给工作推动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自我中心式”传达。一些基层领导喜欢自说自话,满嘴“官话”,导致“水土不服”,适得其反;更有一些领导,为了引起下级和一线人员足够重视,习惯先“吓唬”对方,动不动就说问责,导致下属没法好好理解领导意图,也没有办法全面、深入、准确把握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
既要领导,也要合作
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双方沟通障碍所致,其原因可能涉及理念、制度、机制、技术等多方面,但总的来看,一些基层领导身上的官僚主义是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工作中产生的形式主义,是出现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基层领导及工作一线干部的“本领恐慌”也是影响因素。如在网络时代,他们仍只采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向下级传达重要信息,不能通过新型信息渠道去了解下级,尤其是90后、95后公务员的想法,信息传递渠道的单一加剧了基层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加强基层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减少行政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实现行政资源最优配置,是当前基层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破解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需要对症下药,开启“深层治疗”模式,实现三个转型。
既要领导,也要合作,实现关系定位转型。基层领导首先要准确进行角色定位。在基层行政过程中沟通质量不高,导致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是上下级把自己摆错了位置,理解错了身份。基层领导要校准思想航标,认识到领导更重要的作用是引领和带头,而非以耍官威式、粗暴命令式推动工作,进而发挥好“关键少数”作表率的作用,把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要更多深入一线、亲自参与,与下级一起去发现问题,落实政策,既要对上负责,又要对下负责。
作为下级,也不能把上下级关系理解为主仆关系,更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味追求捷径。在上下级关系问题上,要坚持平等性、合作性的原则,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推进上下级之间良性互动、充分沟通、共同协商。基层上下级都应以“群众利益”为目标追求,打破沟通障碍,形成基层治理的共识性决策。
从“走形”到“走心”,实现工作作风转型。要减少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需要转变工作作风,一项工作要做得扎实,需要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做支撑,这就需要掌握的信息能够点面结合,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如果不能深入基层,停留在本本上,不掌握一手信息,总是看二手甚至三手信息,不但信息传递速度受到影响,同时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也不高,进而加剧“信息不对称”。
基层各级干部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摒弃哗众取宠之心,把精力集中到为民服务上。同时要紧盯“关键少数”,强化执纪问责,对不切实际、摆花架子、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形成“震慑效应”。要从管理机制上着手,建立“追踪决策”的科学决策机制、“全程管理”的质量管理机制以及“动态调整”的信息反馈制度,让信息不对称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从“一元”到“多元”,促进政策场域转型。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革命的深入,信息扩散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这对现代行政产生了巨大冲击。基层治理中的上下级信息传递、层级沟通也需要顺应时代浪潮,构建“多元化”的公共能量场。各级干部及人民群众应秉持公共精神,展开相互对话;公职人员内部,要在不同层级之间构建开放性的信息沟通场域,给下级服下特定情况下容错的“定心丸”,为说实话的干部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与其他各类社会主体加强沟通,推动新型智库建设,着眼于公共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