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樱冲突,偌大武大容不下和服?
2019-11-19王石川央视评论员
文 王石川(央视评论员)
春光无限好,正是赏樱时。然而,一场不大不小的赏樱冲突,再次让武汉大学陷入舆论漩涡。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3月24日下午,一名穿着类似和服的青年男子欲进校园赏樱被阻。一时间,网友纷纷热议:穿和服不能入校赏樱花?面对质疑,武大回应称,涉事两名游客中一人未办理预约赏樱手续。该回应未提及引发网络热议的“穿和服不能进校赏樱”,但据报道,校方曾有口头通知“不能穿和服赏樱”。另有人查证,早在2002年,武大就出台过规定:穿和服不能入校赏樱。
和服与赏樱“犯冲”,武大或有苦衷。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是,武大最初并没有樱花,1938年10月,武汉陷落,武大校园被日寇收为军用,大概在1939年,日军在武大种植了数十株樱花。抗战胜利后,时人建议全部砍掉。但也有不同意见,比如曾留学日本的武汉大学生物系主任张 称,这本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不过现在日本人被打败了,这几株樱树反而成了战利品,成为日本侵华的历史罪证”。武大樱花留下来了。后来,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武大陆续收到来自日本的樱花。
由此可见,当年的武大樱花代表着屈辱,而后来随着中日交往加深,武大樱花已是中日关系回暖的象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其实无需限制穿和服者进入校园。至于涉事人员被指未办理预约赏樱手续,如果属实,则也该受到批评。
这场风波在网络热点层出不穷的当下,已经画上句号,但带给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
有人说,从“国耻之花”到人文之花,武大的樱花不仅见证了中日两国的关系变迁,也承载了武大的历史底蕴。斯言不谬。时代在进步,我们有责任超越历史的局限性,有理由摒弃狭隘的民粹情绪,以更开放的姿态对待樱花,以更包容的举措涵泳人心。
据考证,樱花并非源自日本,而是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就在宫廷内栽培。既然如此,何必标签化樱花?哪怕樱花来源于日本,但花本无辜,我们也不必妖魔化樱花,动辄牵引出民族大义,在樱花上胡乱联想。
古往今来,不少诗人写过樱花诗。比如唐人元稹诗云:“樱花树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诗中情愫,令人感怀。明代的宋濂在《樱花》一诗中写道:“赏樱日本盛于唐,如被牡丹兼海棠。恐是赵昌所难画,春风才起雪吹香。”日本的樱花是不是来自于唐朝,暂且不论,但不难判断,樱花是中日交往的一个见证。
无论单纯喜欢樱花,还是欣赏樱花所含有的寓意,乃至拥抱樱花所具有的樱花精神,都是个人选择。比如在日本,人们喜欢樱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尽管樱花生命短暂,但盛开时热烈灿烂,凋落时翩然果断,契合民族性格,以至于日本流行这样一句谚语:“花则樱花,人则武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爱牡丹你爱君子兰他爱樱花,互不妨碍,各取所需,岂不正好?
大学被视为人文精神的高地,大学之大正体现在拥有包容而开放的品格。一定程度上说,樱花为武大增色不少,而武大也精心呵护樱花带来的荣耀。从建章立制入手,做好樱花文章,不仅能涵养大学精神,更能用深厚的人文底蕴蕴藉参观者,烛照人心,从而提升大学魅力。从这个角度看,希望武大多一些激荡人心的温暖新闻,而不再被无趣的冲突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