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高校思政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19-11-18魏范京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

魏范京

摘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并把握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应当在新形势下牢牢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与主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已经提出在未来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十八大以后不断被深化,十九大报告中也正式提出了要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路。各大高校的思政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应当及时跟上国家号召,通过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让大学生正确意识到何为爱国主义以及何为新时代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以全新的思想内容和高效的工作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引言:

随着当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日益紧密,人类社会在生存当中面临的共同挑战也不断增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再以独立的姿态面对社会问题,而是要找出共同解决问题的思路。由此我国党中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想法,只有与其他国家形成协商合作的关系,才能够实现共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本身就是为了积极弘扬党的宗旨与方针,使大学生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各高校应当牢牢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文将通过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有时代概念,以及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方式来给出建议,对高校学生给出更贴合实际的教学建议,并且讓党的理论在高校中融会贯通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使命。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校思政教育;爱国主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是我国最新的治国理政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时代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然的趋势[1]。这一理论最早是在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的,作为当时的最大亮点,该理论不仅强调了要对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持续追求,也应当兼顾他国的合理利益。也就是说,在谋求本国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他国的共同发展,从而建立一个新型的全球伙伴关系,同舟共济,共担责任从而能够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2]。这种可持续的人类发展新理念一经提出之后就受到了国内外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并且已经深刻的落实到我国的发展实践工作当中。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概念的提出正在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众多场合不断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推广到世界的各个发展工作当中,努力形成全球共同意志。人类共同体的构建是全世界的美好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创造,共同传承。高校学生应当紧紧跟上时代步伐,跟上党的方针变化,认真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并在生活实践中贯彻落实该理论经验。

二、通过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来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在各高校的爱国主义思政教育当中,教师是各项理论的传播者,尤其在我国的特定教学环境下,教学内容是有着相应的稳定性和滞后性的,因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起到着创造性传播的作用[3]。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入和教学,教师必须自己先要了解该理论本身的独特内容,并且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解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融入更多的实际内容。与此同时,高校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于思政教育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在教师的素质培育中加强引入国内外各大重点理论和热点思想,给予充足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机会。在日常工作当中,思政教育的教师也应当主动将党的会议精神,并且将国家的新发展思路和举措纳入到思政课堂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当中,让学生通过上课能够了解最新的时政知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增加国内外的时事热点,例如领导人的讲话和国内外各大重要会议的主要精神等等,通过这种具体的实践来向学生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含义,以及我国政府是如何将这种抽象理论落实到实际操作当中的,为未来的实践发展提供指引,也让学生能够更切实的感受到理论的优势所在。教师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内容,再将其内容以更为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理论当中。

三、教学前对学生进行科学调查,了解普遍的认知现状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高校教学来讲,教师方面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认知水平,而对于接收信息的一方也就是学生来讲,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该理论切实能够受到理解[4]。每一个高校学生对于党的方针政策都会有自己的认知,即便有部分学生对于该理论不是很了解,但也在时事新闻当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于政治和人类发展的基本认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于高校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政治敏锐度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和生活当中的考查与学生进行实际的交流,在交流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关于最新理论的认知情况进行简单的问答,无形当中就对于这个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弘扬[5]。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确定当代高校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认知水平,这对于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校进行和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我国未来的发展也需要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型思路的人才,通过这种调查方式也可以在学生当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思想活跃氛围,打破原有高校思政教育死板的认知,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上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落实方式建言献策,打开自己的政治思路和人类发展视野。

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多元结合式教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高校思政爱国教育课堂当中是不能够脱离整体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应当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通过设计的优化可以使该理论以学生的认知进行紧密结合。思政课堂上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中不同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元讲解来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例如,教师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对于未来发展的探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在一起,实现历史和现实的融合,基于不同时间段历史观价值观的层面来对于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通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处位置以及发挥的不同作用,来判断当前形势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提出的基本含义及重要意义。也可以通过多学科的结合,例如经济学与历史的结合,或者是文学与历史的结合等等,在此阶段下对于各种方面国情的不同认知共同铸就了这一理念[6]。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点来研究该专业的历史变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提出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堂上做出报告来分享。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思政课堂当中来,并且以自己熟悉的领域作为入手点来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在系统化的讲解当中,不应该单拿出来这一理论进行教学,而是要与本时代其他理论进行综合讲解,例如可以将其与中国崛起,改革开放,中国梦一带一路倡议等等结合来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7]。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播先进思想

高校思政课堂的氛围相对死板,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与创造性,教师可以利用高科技多媒体的手段来建立大教学的思想,合力传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灵活导入。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僵化的思维方式,利用网站微博等不同类型的手段发挥这些平台的宣传作用。创立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博账号等等,通过有趣亲民的方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深入贯彻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当中。组织相关主题的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等,以这种开展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参与到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来。爱国从来不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教师应当也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爱国其实就在你我身边,并且可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能够更好地理会到精髓,并且也在未来的工作發展当中,将这一理念当作理所应当的生活原则予以贯彻。通过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和线下线上的教学模式,使这一理论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并且是高校思政爱国主义教育跟上新时代的教学模式。

五、打造新时代学生干部队伍,深入群体进行传播

从前的高校思政教育是以上课的方式进行,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模式相对比较僵化。在现今时代下,为了能够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更好地深入到学生当中,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干部队伍组织建设,让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的同时,也要进行自我监督,这样主动的方式可以拉近学生间的距离,也可以拉近学生与治国新理念之间的距离。在网络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学生接收到信息的数量和能力往往是要强于教师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思政教师还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授新理念的话,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是叛逆。通过学生队伍的建立,传播者与接收者能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也可以更好地留意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政治最新动向,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目标:也就跟在学生冬顺利开展思政工作。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一定要注意将素质较高觉悟较高的学生吸纳进学生干部队伍中来,同时要给予培训和锻炼的机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政治敏感度和最新治国理念的理解程度,提高工作效率,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工作,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

六、结束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学生开阔视野形成人类共同体的世界观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的教师也应该加强对于这一理念融合进思政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在提高教师敏锐度的基础上,来加强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要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建立学生队伍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提升整个思政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的整体水平,让学生能够收获更多的时政知识,形成更为广泛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正确意识形态,同时可以为人民共同体理念贯彻落实提供更广泛的动力支持和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袁张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No.274(04):205-209.

[2] 姬莹, 李涛. 职业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展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 27(06):162-163.

[3] 安博,杨佩.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生态共识的构建路径——从康德的目的论出发[J].天府新论,2018(01):7-15.

[4] 王亚飞.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亚洲新安全观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6-19.

[5] 张继雄.“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4):96-97.

[6] 张强,陈逸超.“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5):21-22.

[7] 冯维雅. “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 管理观察, 2018, No.693(22):136-137.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