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数学本质,培养数学思维
2019-11-18宋姣
宋姣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凸显数学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维;活动
1设计有思维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形成思维化的思考
周长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知识,和面积概念混淆不清,一直困扰着广大学生的教师,这是因为概念知识本来就比较枯燥,抽象,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还不是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认知到这点,并抓住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数学化的思考。
【片段一】拿出你的数学书,找到数学书的封面,用手来摸一摸数学书面表面一周的边线。学生在现场摸一摸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是在数学书的封面的边线上找一个起点,并沿着边线走一圈,又回到起到,这就是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以此让学生初步明确周长的概念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这样的一周。
拿出自己准备的树叶,动手摸一摸树叶一周的边线。此时学生有了第一次摸数学书一周边线的经验,就能很快的找到树叶一周的边线,并在说的过程中,再次巩固了从“起点回到起点的初步认知过程”。
【片段二】将数学书封面、树叶一周的边线描出来,并选取典型作品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巧妙地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活动目标,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以下体验:
明确研究对象,知道周长从哪里来,只有物体表面才有周长。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要回到起点,也就是周长是要封闭起来的。
物体表面的周长应该是贴着边线,不能重复。
【片段三】找一找你身边物体,并说一说它的周长在哪里?学生在描、画、说的活动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初步构建“周长”这一概念,一点一点地将理解上升到对数学概念的思考。其实,动手摸、描、说是一个外在活动过程,教师借助这个活动载体,让学生的思维发生变化,转化成内在的学习动力,内在的动力必然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而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操作、发现、思考、总结,把周长与物体表面、封闭图形自主进行联系,建构知识之间的网络,对“周长”这一概念理解的也就比较自然,也比较深刻。
【片段四】教师出示各种图片,学生判断,他们是否都有周长?
这一活动的思维价值在于教师出示各种图形,放大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这一概念。
回顾这段学习过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周长”这一概念的获取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充分的数学活动中,通过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实践而得到的。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2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让学生的思维精彩纷呈
在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测量出树叶以及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学生从独立尝试开始,经过小组讨论,逐渐优化测量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针对不同的物体,要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使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并抛出问题“这样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来引导学生来看待数学教育的价值,学生说到“要根据不同的事物选择不同的工具”,“不要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不同的问题”等等,这一过程也必将对其教育、教学生涯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有效利用评价素材,让学生的思维跌宕起伏
怎样将既抽象又枯燥的“周长”概念变得富有活动?怎样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嘴?怎样有效的进行组織教学,使学生动静结合?怎样实现评价的意义最大化?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研究、对学生进行研究、对选用的素材进行研究,而在教师评价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上,教师动了一番脑筋,也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片段五】教师在进行组织教学时,准备了边长了5dm的正方形点赞卡,采用小组比拼的形式,教师将点赞卡随意摆成形状不一的图形,在最后课堂结束的环节,引导学生找到本节课的冠军小组,并引导同学们快速算出冠军小组图形的周长。
这看似简单随意的小组评价最后升级为一道颇有意思的数学题,学生兴趣高涨,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对“周长”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整个教学设计既好看又有营养,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做到设计有始有终,活而不散,深而不难,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涵到外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获得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必要的训练必不可少,技能是需要训练的,但训练不是机械的模仿,不是灌输,而是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不断启发、引导和点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