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中学,学中乐

2019-11-18陈晓容

赢未来 2019年18期

陈晓容

摘要:所有的孩子都具有一颗童心,他们希望老师给他们一个轻松快乐、有趣的课堂。因此,教师如何才能有效的将“乐”赏赐给学生,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乐中学;学中乐;有效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还能还学生一个轻松的童年,从而让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创造乐的学习环境。

1与学生深交营造“乐”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小宇宙,每一个心灵的开启都是无法预测的未来。教师除了对学生的生活、身心的关心外,更重要的是课堂上与学生深交。我们班的男生都是比较调皮的,特别是刘玮,他在第三单元的作文上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的优点是大胆,你们不相信就继续往下看,有一天,我在上某某课时,我就坐在那里玩,还大声说话,老师叫我不要说话了,我就跑上黑板去画黑板。放学回到家,我没有完成作业,就说完成了,我就出去玩了。”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他很诚实,接着是苦笑和无奈,如此一个学生能学到知识吗?这也让我回想到了刚接手这个班时,他上我的课也是很调皮的,我也批评过他,还叫她妈妈来过学校,但是效果不理想。后来我改变了方法,上课经常表扬他。只要他坐得稍微端正一点,我就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还要全班学他坐端正,他心里很开心,自然坐得更端正了。看他快要走神了,就叫他回答问题,不管说得好不好,我都会变着方式去肯定他的回答。比如读句子,只要读出来,我就说他有进步;像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些简单的问题就叫他回答,答对了就说他数的很认真,没有答对也不批评他,就叫他再好好数一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候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荡比惩罚更强。”现在他上我的课也很喜欢举手回答问题了!

所以,平时要多和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所想,善于激发和鼓励学生,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2在音乐中感受“乐”

上语文课时,把歌声带到语文课里,配合所讲内容,偶尔唱几句歌,顿时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猛增。如在教《燕子》这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播放《小燕子》这首歌,学生跟着唱,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特别是在上班队活动课时,我教给他们一首《弟子规》,他们只要一听到音乐就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什么都不懂得,后来后来就慢慢地了解,一切的一切都循着法则……”他们百听不厌,我就说只要上班队课认真听课,下课就放给他们听,他们上课也认真了很多。下课后边抄作业登记边跟着唱。整个班都是乐融融的。

3在比賽竞争中获得“乐”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比赛竞争中让学生得到成功之乐。比如,我喜欢小组生字听写比赛,全对的加十分,学生为了加分,非常认真的记生字。遇到写事和讲道理的课文,我还会让他们进行情景剧表演比赛,比如学《争吵》这一课,让学生分别扮演“克莱谛、我和爸爸”,为了表演他们读得更认真,认真思考要做哪些动作,哪些表情。表演得不好,大家就会爆笑,然后提出改进的地方,表演得好,大家会激动地鼓掌。表演完后,不用老师分析爸爸的话蕴含的道理,同学们都理解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最多持续20分钟,长时间的学习容易疲劳,所以不要吝啬你的游戏比赛,游戏既能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又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精心的安排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且满怀热情的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并且让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找乐趣,在乐趣中学语文,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习效率。

4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营造“乐”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善于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使整个教学妙趣横生、熠熠生辉。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轻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

5不是无原则的让学生“乐”

给学生创造乐的环境,不是上课可以随便过位、讲话、开小差,让学生过分的自由自在,必须让学生不恐惧老师,又要听老师的话。

课堂上学生争论激烈不一定就代表这节课很成功。但是在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情感目标,把课堂当成了表演的舞台。唱歌、跳舞、热闹非凡,把“合作”学习理解成配对学习而已,没有考虑到实际的需要,学生是否有合作的兴趣,教师要求,学生就必须加入。

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在营造乐的学习环境时,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参考文献

[1]何燕玲.如何让学生"说"起来[J].小学教学研究,2006(7):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