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他们对中国的爱一直在延续
2019-11-18许俊豪
许俊豪
眨眼间,新中国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岁月。7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海外的华人华侨是对这些变化体会最深刻的群体之一,他们常年旅居海外,却因此更加心系祖(籍)国。他们自身的华人身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选择和境遇。借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契机,他们也纷纷吐露对中国的热爱与祝福。
变迁:一个印尼归侨镜头下的中国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美两国“乒乓外交”、改革开放初期市民生活变化……翻开印尼归侨摄影师翁乃强的摄影画册,时空感扑面而来,一张张照片仿佛是为课本中的文字、影视剧中的画面找到了真实又鲜活的注脚。
1936年,翁乃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侨领家庭。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他的家中冉冉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随后,翁乃强兄弟三人相继被父亲送回祖国,“父亲想把我们送回来,参加新中国建设。”回国后,翁乃强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后进入《人民中国》杂志社做摄影记者。
在中央美院就读时,为了完成大学毕业创作,他深入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同工人们一起开荒、种橡胶,创作了大量摄影、绘画和版画作品。工人们的劳动精神让他深深感动:“他们辛勤工作,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贡献。”
1968年伊始,他跟随知识青年赴北大荒报道。知青们开垦荒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荒无人烟、条件恶劣的北大荒建设成了良田千里的北大仓。“上山下乡也塑造了我的价值观。”翁乃强说,“事情是一点点做出来的,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就能做出成绩。新中国建设也是这样,成就要通过劳动一点点创造。”
回国60余年,虽然早已退休,但翁乃强仍时常挎个相机,拍摄了大量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作品。翻看着自己的画册,翁乃强感慨于中国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计划经济时代,北京冬季蔬菜匮乏,家家户户储存大白菜,而现在菜品丰富、琳琅满目;以前家里有电视机就是富裕,现在中国彩电出口到海外;以前自行车算“三大件”,而现在小汽车随处可见……
角色:华人企业家充当着中外合作的桥梁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急需资金、技术和发展经验,在外商一度犹豫观望之际,海外华侨华人率先进入祖(籍)国,成为助力中国发展的“排头兵”。40多年前,深圳还只是一片荒凉的小渔村时,用资金为深圳投票的第一个外商企业家正是泰籍华人。如今,中国已经是国际经济舞台上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华人企業家仍然在充当着国际合作的重要桥梁。
现在经营旅游公司的陈王琳,切身体会到了中泰两国间往来的变化。从最初被外派赴泰到后来“自立门户”,陈王琳已经在泰国生活了15年。自5年前成立自己的公司,陈王琳成功帮助15家企业落地泰国,也助力越来越多泰国企业进入中国。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陈王琳说,在中国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他非常看好自己的事业前景。“很高兴能够为中泰两国企业投资交流做‘红娘”。
祝福:祖(籍)国繁荣昌盛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随着新中国70周年华诞的临近,《歌唱祖国》这首歌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群体中频频被唱响,借以表达对祖(籍)国的深厚家国情。
9月12日,老挝各大侨社及中资企业举办的“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中秋晚会”在老挝万象举行。老挝—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张贵龙在晚会上做出了极具代表性的发言:“70年来中华民族由衰落到富强,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文化教育及国人的精神面貌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步伐更大,‘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显著。希望在老挝的华人华侨团结起来,为老中友谊和经济建设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老挝侨界和全球华人华侨一起共同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联系编辑:2671536527@qq.com
·资料来源:中新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