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话里的“花头”

2019-11-18郭晔旻

环球人文地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花农山塘花市

郭晔旻

苏州话向来被看作“吴侬软语”的代表之一。即便苏州话和宁波话同处江南的吴方言区内,却流传着“宁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说话”的说法,意指苏州人说话细声细语,可见苏州话的“嗲”的确是首屈一指。无怪乎金庸先生在小说《天龙八部》中,为姑苏(今属苏州)慕容复的二婢——阿碧和阿朱之间的对话配上了大段软糯的“苏白”。

苏州话的很多词汇常令外地人摸不着头脑,“花头”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在苏州话中,称赞某人有本领,处事有手段,往往会说:“倷(你)真有花头。”反过来的话,嘲讽一个人没啥本事的时候则会说:“倷呒不花头。”其实“花头”这个词,早在唐代就有了。在《全唐诗》里收录了一首无名氏的《撷芳词》,所谓“风摇荡,雨濛茸,翠条柔弱花头重。”这里的“花头”就是“花朵”“花苞”的意思。

这个词语是怎么和一个人的本领、工作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与过去苏州山塘街的花市有关。明清时期,“吴中第一名胜”虎丘附近的山塘街是苏州繁华的代表,一年四季游人如织。所以这里也成了当时苏州的“商品集散地”。花农们种花养花后,就拿到附近集市去卖,渐渐地在虎丘近旁的山塘街花园弄、马营弄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花市”。当时花农在市场上卖花,价钱都以“花头”的多少來定。花市上常能听到买花人因为“花头”数量与卖方讨价还价:“倷此地有几个花头”“倷个花头少,俚(他)个花头多”或者“呒啥花头”。这里讲的“花头”是指花盆里的花数。花头越多,价格就越贵;花头越少,价格当然就越便宜。由于花农们种花本领各异,自然所植之花的“花头”多少也不会一样。本事大,种出来的“花头”多;本领小,种出来的“花头”就少。久而久之,“花头”一词的含义就有了延伸,既指花朵、花苞,又隐指花农种花技艺水平的高低,再进一步引申出了日常生活中工作能力、处事本领的大小之意。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个繁华的大都市,“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比如清代的松江(今属上海市),就是“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这样一来,苏州话里的“花头”,也就不胫而走,逐渐流传到了周边的吴方言地区。直到现在,上海话、无锡话里也都有“花头”这个说法,而且用法与苏州话完全一样。此外,“花头”这个词,本身并不带有太多的情感色彩。但由其引申出来的“花头经十足”“花头经多”,却带上了贬义色彩,比喻一个人的满脑歪点子、馊主意、鬼花样。

猜你喜欢

花农山塘花市
走过御碑亭,踏寻从山塘到虎丘的七里诗意
逛花市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金山廊下 古朴山塘
情人节
春节看花市
姹紫嫣红开遍,喜迎新年花市如火
七里山塘慢慢走
花农
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