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元璋“变脸”之谜

2019-11-18臧磊

环球人文地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变脸朱棣相貌

臧磊

历史上,朱元璋的真实相貌一直扑朔迷离。他死后15年,儿子朱棣命人改了他先前的容貌,到明朝晚期,区别于正统的朱元璋民间画像广为流传……有意思的是,宫闱皇室居然更加认可民间画像才是朱元璋本人。

一朝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要承受被“整容”的命运,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曲折?朱棣为什么要改变自己亲生父亲的容貌?而在民间画像广为流传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朱元璋的第一个“整容师”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此时,他有两幅正像存于内库。这两幅像,一为中年,一为老年,并不曾有任何异状。观其一生,朱元璋其人并无任何神迹加持,他最奇特之处在于:从一个草根,一路打拼成了皇帝。

朱元璋死后五年,终于光环加身,开始被各种神迹围绕。三峡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研究明清舆论史的胡丹先生,对朱元璋的形象有过专门研究。胡丹介绍说:成书于1402年7月至1406年8月的《天潢玉牒》,记载了朱元璋开创国家的种种事迹。在这本书里,第一次有了朱元璋非“凡人”的记录:一位“奇士”见到朱元璋后,认定他非“凡人”,不敢和他同城而居。但书中并没明说朱元璋奇在何处。到1413年,朝廷主持修建孝陵神功圣德碑时,开始着力刻画朱元璋非“凡人”的外貌。御制碑文中的朱元璋,生着长而茂密的龙须,脖子上有“奇骨”隆起,隐然上行。然而“奇骨”是怎样产生的呢?朱元璋之子朱棣登基后,在永乐初两次修订《明太祖实录》,目的是重构大明王朝开国史,神化朱元璋登基的过程,让大明王朝的建立变为天命神授。这本书补写了“奇骨”的故事:朱元璋梦见有人把一块璧放入他的脖颈,脖颈那儿的肉便隆起了,微痛,“后遂成骨隆然,甚异”。朱元璋的这个“梦”是在1367年12月做的。一个月后,朱元璋登基为帝,此“梦”做得正是时候。

神化开国皇帝这一动作,明朝之前历朝历代都有先例,不足为奇。不过,朱棣比其他皇帝更相信相术。除了重构朱元璋作为“草根皇帝”的故事,朱棣同时也从相术的角度,改变了朱元璋的相貌,成为了其父的第一个“整容师”。

胡丹先生说:明代相术之风甚盛。一人所谓天命,全写在脸上。这是那个时代的群众心理。著名相术大师袁珙、袁忠彻父子因此得到朱棣等几位皇帝的宠爱。1451年,袁珙之子袁忠彻奉敕编纂《古今识鉴》,记载朱元璋尚居人下时,有一个叫铁冠的方士来拜见,说:“明公状貌非常,龙瞳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声音洪亮,贵不可言。”这里的“天地相朝”,是指朱元璋的额头和下巴非常突出,居然可以打个照面。这和影片中所见的那幅画像十分接近。虽说脸不好看,但在相术里,它格外高贵。

朱元璋去世53年后,官方钦定了朱元璋的这副相貌。此时的朱元璋尚未“奇骨贯顶”,还只是“辅骨插鬓”(相术中特有说法,以显尊贵。明晚期,何乔远撰写《名山藏》时,才出现更为尊贵的“奇骨贯顶”)。

庙堂江湖合力打造朱元璋形象

朱元璋的容貌,官方用大略的文字描述给了一个底,剩下的就是民间创造。它被不断添进一些相术界的符号,如突出的五官,如12、24、36、72颗不等的黑痣。

时人之所以这么创作,是源于他们对朱元璋的认知。一方面,人们认为朱元璋是雄才大略的旷代圣主和明君;另一方面,又认为他是暴君和凶徒。这与朱元璋的生平事迹相关,朱元璋草根出身,深知底层的苦楚。登基后,他在吏治方面尤为严厉。在位31年间,朱元璋办了不少政治狱,诸如胡惟庸党案、蓝玉案,牵连甚广;还有空印案,将全国县一级及以上一把手官员几乎斩尽杀绝。

朱元璋掌权之时,人们处于高压之下,不敢有所议论。百余年后到了正德、嘉靖年间,风气变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因其无嗣,武宗堂弟、藩王朱厚熜继承皇位。保守的朝臣们要求世宗改换父母,尊奉正统。明世宗当然不乐意,他要尊加自己生父的徽号。為了此事,世宗与保守派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斗争,最终以世宗胜利结束。这是史上有名的“大礼议”。“大礼议”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朝堂之上,也将世俗社会保守的风气撕开了一道长长的裂口。

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对朱元璋生平故事和相貌的演绎层出不穷。与之相比,此前的任何朝代,很少有文艺作品敢对本朝宫廷之事说三道四。因此,杀人如麻、严苛残酷成了朱元璋的另一面。正德、嘉靖之后,明朝政治腐败,国势日衰,人们又怀念那个肃清吏治的朱元璋,海瑞就曾重提太祖以剥皮重典惩贪的旧事。朱元璋的英明一面得到了凸显。胡丹先生说:今人缅怀一个人,会去拍一部电影或排一出剧;而在明代,就是写一个故事,画一幅像。官方对朱元璋奇特之像的再造、相术中种种尊贵特异之相,夹杂着民众对朱元璋吏治既英明又残暴的认知。

可以说,朱元璋民间的形象,是庙堂与江湖的合力再造。史上从没有一个帝王有他这样的遭遇,即便同样有72颗黑痣的刘邦,也只是长在外人不可见的左股上。但朱元璋不仅由官方修改了脸型,还由相信术士的民众,在他脸上长了数量不等的黑痣。这样丑陋的面相,既代表着天命,又代表着凶残。

明孝陵曾同时挂朱元璋正像和异像

那么,朱元璋的异像图,即今人所说的丑像,是何时开始流传的呢?

明成化年间,进士陆容记载:“闻苏州天王堂一土地神像,洪武中国工所塑。永乐初有阖百户者,除至苏州卫,偶见之,拜且泣。人问故,云在高皇左右日久,稔识天颜,此像盖逼真已。”此事祝允明《前闻记·天王堂土地》也有记载。在他们的记述中,均未提到朱元璋相貌怪异。但是到了1572年,出任南京工部尚书的张瀚回忆:“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由此推断,朱元璋丑像广为流传应在16世纪上半叶,大致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之后,丑像便在民间彻底流传开来。

明代晚期,当时宫廷上下是知道民间有这幅“异像”存在的。但他们不以为意,对此甚至持认可态度。万历年间,有个叫张萱的人,他的父亲在云南做知县时,就曾在黔国公府“摹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可见,民间朱元璋正像和异像一直并存。

清初人宋起凤在《稗说》中说,他在南京二寺见到两种朱元璋御容,在灵谷寺者为一草本,其像“望若龙状”;在鸡鸣寺者为“五官端好”“面无纤痕”的彩绘图像:“两地迥殊,不知其孰是”。这两寺均为朱元璋敕令重建,两寺寺名也均为朱元璋亲自题写。连晚明万历年间,都有公卿认异像为真像,灵谷寺挂异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后来,清末民初,赵汝珍在《古董辨疑》中说:“数年前南京明孝陵之享堂尚同时供此二像。”1747年,乾隆下谕重新装裱历代帝后像。此时,内府仅藏朱元璋像两幅,这可能是本文开头所说的两幅正像。这两幅像,胡丹先生曾仔细查阅过。他认为,这两幅正像无疑是明代宫廷所绘朱元璋真容,它们符合宫廷画院派的所有规范。

除了两副正像,南薰殿还藏有11张朱元璋的异像。这些异像,无论从材质、用色与尺幅,还是画中人物的冠服装饰来看,都是杂乱混搭的民间随性之作。胡丹认为,这可能是在乾隆晚年编辑《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等书时流入清宫的。奇特的是,人们对朱元璋真实相貌的查证热情,一向有增无减。明知正像才更接近朱元璋本尊,偏偏更愿意相信异像的特征。

猜你喜欢

变脸朱棣相貌
朱棣“魂牵”建文帝
你的美貌从何而来 柯云路
生命里有门功课,名叫“接受”
相面
杜特尔特回国后“变脸”了吗?(社评)
土耳其的“变脸”幅度才是关键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希拉里缘何“变脸”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