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过七夕?
2019-11-18
又快到一年一度吃柠檬度日的好日子了。
我们照例先来品一首诗: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七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它不仅源于“牛郎”与“织女”的相会之期,更因为古人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有双吉、圆满之意,读书人还把七夕称为“魁星节”“晒书节”。汉时开始流行女子对月穿针的习俗,所以也称“乞巧节”。
现代情侣常以鲜花、红酒、红包为噱头,而传统的七夕节却有着更丰富的内涵,那么古人過七夕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历代验巧之法也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上,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古代读书人都郑重地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现代,七夕节则更侧重于爱情的一方,以一种纯粹的爱情主旨来表达对这个传统“情人节”的喜爱之情。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七夕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珍惜物候与时令的心情,今人与古人却是相通的。时代的物换星移让每一个节日,都传承着它自己的使命,尽心尽力演绎着时代的象征,由古至今,生生不息;而作为现当代的我们,要顺着这种传统的习俗的生命一起勃发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