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党建”下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

2019-11-18陈菊江杨岗

重庆行政 2019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党建高校学生基层

陈菊 江杨岗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同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要求“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2]这表明互联网与高等教育融合已成为新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全面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三者的有机统一。学生党建作为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高校党建工作、教育教学等中心工作的运行,在以互联网为主流趋势的新环境下,为贯彻落实党新的发展要求,认真研究“互联网+党建”与高校学生党建规律,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与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和服务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互联网+党建”背景下,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互联网+党建”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现代化水平,切实增强党建工作时效性的创新实践,为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有助于党务管理便捷化。线上线下双向结合互动,拉近了学生与党建工作者的时空距离,从而实现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动态化和便捷化管理。二是有助于党员教育灵活化。依托互联网开放的平台、丰富的资源以及不限性的时空,使党员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政教育效果。三是有助于党组织沟通扁平化。建立党建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和传播形态,畅通学生党员与党组织以及学生党员之间的沟通渠道,激活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四是有助于党组织监督大众化。当前网络监督已成为重要的监督形式,以互联网为监督阵营,既能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时反馈效率,实时发现、解决问题,又能增强学生党员以及非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透明化、全过程监督,切实净化党内不正之风。

高校党建工作要抓住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但也要理性应对伴随而来的考验挑战。一是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互联网时代,信息生成多元化、接收碎片化、传播开放化、应用便捷化,一旦网络舆论引导不力,网络上错误、虚假信息的蔓延,将会动摇部分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这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挑战。二是传统工作模式面临考验。互联网环境中,要求主体平等、互动化,工作开展透明、开放化,传统单一、权威命令式的工作模式将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和培养对象新特点,由此驱动传统的工作模式寻求变革。三是党建队伍面临挑战。“互联网+”要成功嵌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领域,目前,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就人力资源量与综合素质来说,难以有效跟上创新建设的步伐。

二、“互联网+党建”在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党建思维跟不上“互联网+党建”时代大潮

一是对“互联网+党建”的时代内涵理解不透彻、不深入、不精准。将党建信息化与“互联网+党建”二者概念混同,简单定义为党建活动报道、党建信息统计等狭义范围,缩小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是对“互联网+党建”重要性不懂、不信。对于互联网介入高校基层党建带来的影响,未能辩证对待,目光聚集于网络化的负面影响,而忽视网络化对于党建工作的促进功能。三是对网络舆论不回应、不反馈。由于传统党建思维以及习惯的影响,在网络舆论面前,党务工作者或不理会搁置一边,或直接压制粗暴堵截舆论蔓延。

(二)党建队伍跟不上“互联网+党建”在高校学生党建的人才要求

一是由于年龄、学历等主观因素以及单位规模等客观原因,部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对于“互联网+党建”认识不够,实践应用不强。二是队伍资源整合、人才配备不合理。在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中同时具备高校基层党建理论、经验、网络素养以及网络技术的党务人才稀缺,缺一项或多项能力指标现象相当普遍。三是党建工作队伍权威面临挑战。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与党建工作者是平等的主体,但在在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时效与全面程度上,以及网络舆论的捕捉与处理上,部分学生党建工作者存在反应迟缓、处理滞后等问题,这使得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权威在学生面前受到挑战。

(三)党建内容跟不上“互联网+党建”在高校学生党建的外在形式

整体来说信息化水平存在数量和质量两大不足。一是全国高校基层党建信息化平台数量有所增长,但在高校信息化平台中仍只占据较少比例。二是未能充分显现在线宣传教育效果。党员教育社会目标重于个体目标,多为纯理论内容,在线学习形式少。另外重国家党政方针、党建活动的宣传报道,轻相关权威解读,因此党员在线教育反馈信息不多,效果平平。三是未能充分发挥在线管理服务作用。目前各大高校陆续建立了党建网站、开设党建QQ交流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党建信息化平台,但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开发相对不多。另外已建平台相关功能运用不够、推送内容吸引力不高、参与互动不积极、点击利用率低,因此在基层服务中未真正解学生党员所需。最后,由于技术原因,党建信息化平台还存在安全监督漏洞、后期维护滞后等问题。

(四)党建制度跟不上“互联网+党建”在高校学生党建的制度要求

一是制度建立不及时。由于“互联网+”高校基层党建目前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受相关部门对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回应时间等因素影响,相关配套处理制度无法及时建立。二是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由于网络具有隐匿性、虚拟性,因此在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仅凭在线数据记录,无法面对面实地考察监督,其公正有效性有待考究,所以考核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主体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三、“互联网+党建”在高校学生党建创新发展的路径构建

(一)深化认识,增强“互联网+党建”在高校学生党建的思维自觉

开展思想教育,增强思想认识是深入推进“互联网+党建”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扎根落实的前提。第一,要明晰“互联网+党建”新形势。网络环境下,传统封闭式、差异化的党建格局逐渐打破,开放、平等、公开、透明成为新常态,“开放、民主”成新时代党建思维主要内容。第二,要端正“互联网+党建”工作态度。实践证明,网络平台的开拓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要继续强化对网络党建的支持态度,加深对学生党建影响因素、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的分析,不断扩大正面影响力。第三,要确定“互联网+党建”工作思路。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强化大学生党员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引导其广泛参与党内事务的监督和管理,逐步實现学生党员的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平等化,逐步实现学生基层党务的公开透明、民主化。第四,要树立包容、以人为本、创新工作的思维。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无论怎样改革升级,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不能改变,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工作展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面对日新月异而又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做任何一项党建工作,都需要用包容的态度辩证看待一切,用创新思维逐步推进。

(二)强化践行,构筑“互联网+党建”在高校学生党建的多功能模式

开发新媒体平台、塑造品牌载体、构筑多功能的网络化高校基层党建模式是践行“互联网+党建”的核心。第一,要完善网站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一方面,加强党建网站新闻信息栏目建设,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建立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党务管理便捷化。第二,要建立网上党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通过建立由专人负责的“网上图书馆”,丰富阅读资源、拓宽阅读渠道和空间。积极开设党建网络课堂、网络党校测试系统等功能模块,增强网站吸引力和利用率。第三,要建立公共沟通平台,增强队伍生机与活力。既要主动了解学生新媒体使用爱好,积极开设并关注相关新媒体和学生用户,建设基层党建新媒体平台,增进党组织与党员以及党员之间沟通互动,又要依托新媒体载体,唱响主旋律,强化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第四,要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凝聚基层党建工作合力。对线上不断生成、传播的新信息,线下要对其进行反馈。只有线上线下互联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基层党建工作潜力。

(三)优化队伍,加强“互联网+党建”在高校学生党建的人才保障

打造一支集思想政治素质、网络媒介素养、网络信息技术于一身的复合专家型学生基层党建队伍,培养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道德修养好、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大学生党员队伍是“互联网+党建”在高校基层党组织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和奋斗目标。首先,强化党建知识普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互联网+”理论等基本理论的普及教育和探讨研究。其次,强化党建意识树立。通过多元化的组织活动,强化党建工作者的民主开放、互动沟通等党建意识以及网络信息解释分析、鉴别筛选、引导传播等媒介意识。再次,注重党建实践交流。通过开展基层党建网络信息化建设成果分享等专题活动,共享新媒体党建资源和经验。最后,建立奖励机制。对于在党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取得重大突破的基层党建工作者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四)制度保障,完善“互联网+党建”在高校学生党建的法制化建设

完善党员评价监督制度是“互联网+党建”得以在高校基层党组织运行的坚实保障。第一,完善党员培养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网上党校平台,以大数据形式考察、记录、分析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并以此作为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第二,加强网络督察监督机制建设。一方面,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下信息真伪、信息生成、信息传播、信息应用渠道以及信息反馈和引导的监督力度。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察觉、发现和处理负面信息。通过实施网络平台实名制和责任制,严格打击网络虚假言论造谣、传播者,从而从根源上杜绝网络不良信息的蔓延。另一方面,通过国家立法、高校普法、师生守法三个层面协同推进高校网络党建法制化建设。高校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来规范师生党员的网络行为,提升党建工作者驾驭网络党建平台的能力。

基金项目:2016年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党建纪检)“高校‘同心基地的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SKDJOO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0705/c64387-27255409.html,2015-07-05.

[3]付铭举.借助“互联网+”优化青年党建工作[J].人民论坛,2019(22).

[4] 腾苏苏. “互联网+”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上审视”[J].教育评论,2017(4).

[5]陈甦生,刘小妹.我国“互联网+党建”新模式成效斐然[J].人民论坛,2017(01).

[6]张静怡.用“互联网+”激发党建工作“磁场效应”[J].人民论坛,2019(02).

[7]张烨,陈方俊.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党建工作模式新探—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

[8]朱士奇. “互聯网+”时代,基层党建怎样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2017(2).

作者单位:陈 菊,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杨岗(通讯作者),重庆医科大学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互联网+党建高校学生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创新模式研究
龙江县 实行“互联网+党建”工作新模式
龙江县 实行“互联网+党建”工作新模式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