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发明是个“意外”
2019-11-18兰丛古
■兰丛古
发明创造绝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需要经过科学设想、周密计划、反复试验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才有可能实现。然而,历史上有些创新成果却是在不经意间获得的。发明者们看似“无心插柳”,但实际上他们的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制药造出紫红染料
奎宁又名金鸡纳霜,是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抗疟疾良药,在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发明青蒿素之前,奎宁一直是热带地区防治疟疾的必需品。
19世纪中叶,欧洲疟疾大流行,天然奎宁极度紧张,导致许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为此,在英国任教的德国著名化学家霍夫曼提出应用人工方法合成奎宁。
霍夫曼的学生柏琴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原料进行试制,但由于当时只知道奎宁的化学成分,不知道这些成分该如何组合,因此实验均以失败告终。
一次,柏琴又用另外两种药品做实验,还是失败了,但他意外发现,所得的黏液呈现出鲜艳的紫红色,滴在衣物上很难洗掉。他灵机一动:虽然奎宁没有制成,可现在纺织工业缺乏染料,眼前这种东西难道不是很好的染料吗?
通过进一步试验,柏琴制成了一种紫红色颜料,将其染在布匹上,不仅颜色鲜亮,而且不会褪色。
后来,柏琴申请了专利,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合成染料厂,开辟了人造染料的新历史。
合成染料
因祸得福制肥皂
传说很久以前的一天,埃及国王胡夫正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贵宾。
厨师们在王宫的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一个小伙计不小心把刚炼好的一盆羊油打翻到灶坑边的炭灰里,闯下了大祸。
小伙计急中生智,连忙将混有羊油的炭灰一把把地捧出去,用土掩埋。当干完活后洗手时,他发现这次手洗得特别干净。他想可能是混着羊油的炭灰在起作用吧!后来,这种羊油和炭灰的混合物成了厨师们常用的清洁用品。
国王胡夫渐渐发现,整天烧火做饭的厨师的脸竟然比自己的还白净,经过认真盘问,才知道了其中原因。为了方便使用,国王命令小伙计把羊油和炭灰揉成球状,然后晾干,使用时只要蘸一点水就行。
原来,炭灰中的烧碱与羊油结合会生成一种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油的物质,对清洗油污具有良好效果,这便是最早的肥皂。
不小心将羊油倒入炭灰
肥皂制造原理
橡胶液泼出挡雨衣
1833年,一位名叫麦金道斯的工人在苏格兰一家橡胶厂上班。因为家境贫困,他甚至连一把雨伞也买不起。
麦金道斯在搬运橡胶液时不慎让桶从手中滑落,使橡胶液泼在了身上。由于没有多余的衣服,他只好穿着这身脏衣服上班。下班时,天空下起了大雨,他一路跑回家,脱下衣服一看,自己身上竟然是干的。受此启发,麦金道斯在整件衣服上都涂了一层薄薄的橡胶。于是,世界上第一件雨衣便诞生了。
橡胶雨衣
橡胶树流出的胶液
糖浆摇身变可乐
1886年,一位名叫约翰·彭伯顿的美国药剂师用几种特殊的原料勾兑了一种能提神、解乏、治头痛的糖浆,饮用时兑上凉水即可。
约翰·彭伯顿
一天,一个酒鬼跌跌撞撞地来到彭伯顿的药店,他对营业员说:“来一杯治头痛的糖浆。”营业员本应该到水龙头那儿去兑水,但水龙头离他较远,他懒得走动,便顺手拿起桌上的苏打水往糖浆里掺。结果糖浆摇身一变,成为一款可口的碳酸饮料。
酒鬼喝下“苏打水糖浆”后,喉咙里“嗝”地一声窜上一股酒气,他顿时感到神清气爽。他喝了一杯又一杯,嘴里不停地说:“好喝!好喝!”加了苏打水的糖浆从此名声大噪。
彭伯顿去世后,他的专利被转让,新老板全新打造的“可口可乐”很快畅销美国,之后又风靡全世界。
粗心带来“干洗法”
干洗是一种用有机化学溶剂洗涤衣物的方法。由于在洗涤过程中衣物不直接接触水,所以称之为干洗。干洗技术起源于法国巴黎,所以人们也常称之为“法式干洗”。
19 世纪中叶,乔利·贝朗出生于巴黎一个贫民家庭。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乔利在13岁时就到一个贵妇人家里当杂工。
一天晚上,贵妇人为第二天的晚会准备礼服,让乔利把找出来的礼服熨烫一下。忙碌了一天的乔利此时已经非常疲倦,熨礼服时不小心碰翻了桌子上的煤油灯,煤油滴在了贵妇人的礼服上。
由于无力支付巨额赔偿,乔利沮丧又无奈,他把这件沾了煤油的衣服挂在床前,时时提醒自己干活时要小心。过了些日子,他突然发现,被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但没有脏,反而比别处显得更干净。
经过反复试验,乔利又在煤油里加入了一些其他化学原料,终于研制出了干洗洗衣剂,用这种洗衣剂清洗衣服比用水清洗的更加干净。
离开贵妇人家后,乔利在巴黎开了世界上第一家服装干洗店。人们第一次见到这种奇特的洗衣方式,纷纷前来干洗衣服,几年的时间乔利就成了闻名全球的“干洗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