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篇小说《状元媒》的翻译
2019-11-18海拉提阿不都热合曼
⊙ 海拉提·阿不都热合曼
(新疆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引言
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新疆地区的翻译事业步入了繁荣发展的时代,随着“民汉互译出版项目”的实施,国内外很多精品著作被翻译成维吾尔文。
2014年下半年,我接受了新疆人民出版总社和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委托的一项翻译任务,即将陕西作家叶广芩女士的长篇小说《状元媒》翻译成维吾尔文。叶广芩女士是北京市人(现居西安),满族,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院长。她曾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授予“北京人艺荣誉编剧”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还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人大第十一届常委会委员,西安市第九、第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孤儿》《注意熊出没》《采桑子》《全家福》《青木川》《状元媒》等,长篇纪实《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琢玉记》《老县城》等;中短篇小说集多部,电影、话剧、电视剧等多部。她的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柳青文学奖、萧红文学奖、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国环保文学奖等奖项。
《状元媒》的命名来自于国粹京剧经典曲目《状元媒》,讲的是杨延昭和柴郡主的爱情故事。叶广芩女士借鉴此经典曲目名来命名自己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叙述从辛亥革命时期到上世纪末北京一个满族家庭的往事,背景涉及清末、北洋政府、民国、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知青上山下乡、文革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
《状元媒》曾入选“2012年度中国最畅销书”排行榜,出版社希望早点出版维吾尔文版,以帮助维吾尔族读者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精品。看了一遍小说后,我有点后悔接受这个任务。这位作者是我国当代知名作家,这部小说又是畅销书。因为翻译能力有限,能不能胜任这个任务,对我来说是一次很严峻的考验。我的担心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小说的题目和每一章的题目来自京剧经典曲目,怎样翻译才能表达出原文意思,怎样表达才可以让维吾尔读者易懂?二是小说里面有很多京剧唱词,该如何处理?三是怎样处理好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段才可做到既不远离原文,又使维吾尔读者易懂?四是小说中古代的官名和饮食名称较多,如何处理才行?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需求的产物,是思维的直接实践和精神活动的具体表现。虽然每个民族的语言有所区别,但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阶段和思考逻辑比较相像,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也是一致的。这样的一致性使一个民族语言表现的思考内容翻译成另一个民族语言成为可能。这里最重要的是译者的“桥梁”作用。首先,译者自身具备属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其次,应具备丰富的翻译技巧。所谓的语言技巧与修辞手法紧密关联,是翻译活动的精美、如实、明确的体现。在翻译这个语言活动中,文明相互对话,修辞手段在译文环境中寻找自己的替身。它就是这样一个旅途,在遵守译文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凸显出原文的语言成就。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尺。针对翻译的标准,历来有着不同的说法,但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意思,又要通顺易懂,这是翻译活动的最基本的标准。鲁迅先生是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这四个字。所谓忠实,首先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改变、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通顺,是指作品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事理、描述的境地,以及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述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流露的感情等都要流畅通顺。这是对译者最基本的要求。
我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两种语言的文明对话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翻译研究一直被与语言、文化、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一起讨论。与多种学科的相互关联,是翻译实践的特性。叶广芩女士被称为老舍之后“紫禁城文学的代表”,她的著作《状元媒》是以京城为背景的回忆录式长篇小说,讲述了从小习惯于皇家优越条件的“我”被时代的秋风吹到陕北贫困黄土地区的故事。作者把主人公的命运和小时候观看的“跳加官”联系在一起。故事的开端是这样的:
(1)《跳加官》是戏曲开场前加演的戏曲舞蹈,以恭维讨好观众为目的。加官角色多以生角扮演,着红袍,叼面具,手执“天官赐福”“一品当朝”“加官晋爵”一类条幅,随着闹台锣鼓《将军令》的曲牌,边舞边跳,展示条幅,呈现祥瑞,以博喝彩和赏头。[1]1
读到第1页,就感觉回到了百年之前,一些陌生的术语使我深思,我也尽量在近现代维吾尔语中寻找相似的术语。熟练、灵活的翻译会更接近,乃至缩短文化之间的距离。因此,我把这段句子翻译成下文:
Bu yärdä dävatqan“mänsäpdar ussuli(跳加官)”— tiyatir atalusi,yäni tiyatir bašliništin burun qoyulidiantiptiki tiyatir ussuli bolup,körürmänlärni özigä jälp qilišni mäqsät qilidu.Mänsäpdar ussulinibolup,qizil kämzul kiyip,niqap taqaydu,qolia“munäjjimnitiliki(天官赐福)därijilik orda ämäldari bolay”(一品当朝)、“mänsäp -märtivisi öskäy(加官晋爵)”degändäk šälpärlärni elip,tevil-dumbaq bilan orundalan“sanun pärmani(将军令)”namliq muzika sadasiussul oynaydu,qolidiki šälpärlärni pulalitidu,qut bälgisini körsitip bolup,tamašibinlara in`am qilidu…[2]1
不了解原文内容就不可能做到准确翻译。不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文化积淀就开始翻译是对翻译的不负责任。因此,翻译前查找各种资料,明确了相关现象之后,方可开始翻译。
(2)这里是老子讲述《道德经》的地方,是道教祖庭之一。写作之余,漫步上山,首见的便是“灵官殿”,殿柱上一副对联是康有为弟子黎遇航所作,“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猛然心内有所感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众生们内心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1]3
维译:
Bu yär laozi“ädäbnamä”ni bayan qilan jay,täriqät dininiäsli makanliridintüvrükidiki:
tik-märdanä häqiqätni yaqlidi,putum kälmäs ussula,män kalampay.
(3)母亲为她辉煌的婚礼而陶醉,在我还是小丫头的时候就一遍一遍地听过母亲对她婚礼的细节描述:大红的,海水江涯吉服袍、红缎凤穿牡丹绣裙,满头的绒花珠钿,宝石绣鞋,颤悠悠的花轿。[1]43
维译:
(4)“辞路”是旗人的传统规矩,老人年纪大了,趁着还能走动,最后一次出门,到亲友家去,叙叙旧,聊聊家常,并不说离别的话,免得让对方伤心。但暗含着有道歉辞别的含义,意思是交往一辈子了,有什么不到的地方,希望能谅解担待。[1]354
维译:
“raziliq eliš”xošundikilärniän'änivi qaidisi bolup,yašananlar yeši bir yärgä baranda,maalaydian vaqtidin paydilinip,äaxirqi qetim dost-buradärliriniöyigä berip,burunqi išlarni äslišip,mudišip kelidu,qarši täräpnikölini yerim qilmasliq üün vidališiš häqqidä söz qilmisimu,söz uranidin bir ömür arilišip ötüptuq,bilip-bilmäy kölülärni aritqan bolsamürärsilär däp,raziliq elivatqanliqi bilinip turidu.[3]277
以上几个段落的翻译,虽然看起来像是一般的阐述,但内涵涉及当时北京的习俗、满族人的习俗,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因此,翻译过程中,应该准确地挑选适当的词语、句子。如,“辉煌”一词在维吾尔语里可以对应“šanliq”,但在这里,特别是一般人的婚礼不能翻译成“šanliq”,翻译为“täntänilik”比较合适。“绣鞋”是手工布鞋,维吾尔人现在没有绣鞋手艺,但婴儿出生前后,老人家给他(她)手工织鞋,叫做“popuš”,这里比较接近“绣鞋”。“辞路”是旗人的一种传统规矩,维吾尔人也有在人快要离世的时候与家人、亲朋好友辞别的习惯,叫做“raziliq eliš”,相当于“辞路”。
一个民族的语言关系到本民族的习惯性思维、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把它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应在尊重原文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灵活翻译,这会使翻译更接近完美。
二、注重诗体的风姿和魅力
《状元媒》中,古代诗体,尤其是古代京剧出现得比较多。作者用京剧名称来命名每一章的标题,因此每一章的开端都引用了古代京剧的台词或诗体。翻译过程中,需要先分清原文的诗体属于民歌还是京剧诗体,或者是古代诗人的名作。然后要注重按原文的内容、形式来翻译。
(1)她好比三春牡丹鲜又艳,
我好比雪中的梅花受尽了霜寒。[1]10
维译:
qardiki meyxua käbi säzdim qirav mudhišini.[2]17
我当时觉得这首诗用维吾尔诗体中的阿鲁孜格律热麦勒格韵比较合适。
(2)人生在天地间原有俊丑,
富与贵贫与贱何必忧愁。
……穷人自有穷人本,
有道是我人贫志不贫。[1]267
维译:
insan äsli bu dunyada sät-keliškän yaralan,
bay-zärdarlar,namrat-päslär här iqlima taralan.
adäm namrat bolsimu gär,iradisi köp qävät.[3]83
这首诗运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了人间的哲学概念,翻译过程中也应该使用通俗的语言。
(3)狐死亦首丘,故乡安可望。[1]454
维译:
ölsimu tülkä inigä baš qoyar,
kišikim säkratta yurtqa intizar.[3]486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体,也可以说是常言。维吾尔语也有相同的表达,叫作“tülkä öz inigä hürmäs”(狐狸不会向自己的穴窝吼叫),表示异乡的人年迈后总是想念自己的故乡。维吾尔谚语大多数是诗体式的,因此在这里把这两个概念加起来,用押韵的形式翻译。
三、注重修辞手段的灵活性
翻译实践中,适当利用修辞格,可以达到更加增强翻译的表达效果。在尊重原文的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利用修辞手段,使翻译作品更加形象化。
(1)心比天高,命比地薄[1]15
(2)理亏[1]25
维译:yüriki pok-pok[2]50
(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60
(4)珠联璧合[1]62
维译:altun üzükkä yaqut köz[2]127
(5)蹿房越脊[1]68
(6)处女无媒,老且不嫁[1]72
(7)兔死狐悲[1]258
(8)叶落归根[1]263
维译:at aylinip oqurini tapidu[3]79
(9)地覆天翻[1]294
维译:etäklär yaqa boldi,yaqilar etäk[3]146
(10)打着不走,拽着出溜[1]340
(11)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1]453
(12)隔行如隔山[1]286
叶广芩女士在小说里机灵地运用修辞格,既有当时或现代汉语修辞格,也有当时满语修辞格。汉语修辞格主要以耕作文化为基础,满语修辞格主要以牧业文化为基础。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才能准确地把修辞格翻译出来。翻译最基本的任务,一是解释,二是表达。
翻译作品的时候,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应该精心地挑选合适的词句。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利用好译文中的修辞手段之外,还需要考虑原文的修辞手段的表达目的。
四、注重一些名词术语的翻译
《状元媒》包含着百年的历史,这部小说使用的部分名词术语在历史的进程中早已不使用了或者所表达的意思已经改变,又或者维吾尔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名词术语。因此,在名词术语的翻译当中也注重了它的古代性、民族性。如:
豆汁:maš širnisi 火烧:busmanta
罩衣:qaplima kiyim 樱桃肉:gilasgöš
麻豆腐:kiraxmal siqindisi 豆腐渣:maš`uyma künjürisi
炸灌肠:qoruma hesip 芸豆卷:yessimuq yögimisi
以上的名词术语包含着当时北京的一些饭菜名、亲属称谓、中原的建筑特点以及一些官名。现代维吾尔语中没有对应词,因此在维吾尔语里引用这些名词时,选择了复活使用现在已经不使用,但曾在古代、近代使用过的部分古词。有些名词术语的翻译为尊重原文的特点和维吾尔语的构词方法,使用了新的名词术语。
五、注重适当运用注释
文学作品一般不用注释,但是原文中的一些事物对译文读者来说显得陌生,或译文中出现不常用的一些术语,应该在页脚加上注释。这样,读者对某种事物或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会更加明确。翻译过程中,我也在页脚适当加上了注释。如:
(1)nakidka —— ayallar mürisigä artivalidian qisqa注释:女人的肩披、帔。[2]176
以上两个术语在维吾尔语里都是外来词,虽然词典里已有注释,但在公众当中还没有普及,使用率也较少,因此在页脚加上了注释。
以上的注释对维吾尔族读者来说很有必要,也是因为有了这些注释的帮助,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一些陌生的事物或术语。
六、不足之处
虽然我在翻译《状元媒》的过程中学习了不少知识,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在译著出版后,也发现了不少不足之处。如:
(1)这里是老子讲述《道德经》的地方,是道教祖庭之一。[1]3
维译:
bu yär laozi“ädäbnamä”ni bayan qilan jay,täriqät dininiäsli makanliridin biri.[2]7
这里的“道德经”不能翻译“ädäbnamä”,应该翻译成“toyinizm qäsidiliri”才对。
(2)父亲告诉我,宫廷里给老佛爷、皇上演戏不能演《跳加官》,都当皇上了,用不着加官,再加官该当太上皇了。[1]3
维译:
这里的“老佛爷”不能翻译成“butsativa”而是应该翻译成“buzruk ana”或“validä buzruk”才对。
(3)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1]68
维译:
bir metiryärdila bolar qana`ät.
这是一首有名的古诗。虽然翻译在内容、格律、押韵方面很到位,但是“三尺”一词翻译成“bir metir”不太合适。长度单位“metir(米)”是20世纪才进入维吾尔语里,这首诗则于17世纪写成。因此,这里的“三尺”应该翻译成“ikki gäz”才对。
(4)母亲的容貌再姣好,出嫁时也三十岁了,三十岁的新娘在那个时代已是半残的花儿,值不得女警察大惊小怪。[1]43
维译:
anamniyänila šundaq uz idi.toy qilan vaqtida u 30 yašta bolup,30 yašliqsolašqan gül hesablinatti.Ayalhäyran qaludäk ämäs idi.[2]91
(5)我们家的老七从后头给了我一脖儿拐。[1]11
维译:
句子中下划线的词汇应该翻译成“gäjgämgä”才对。因为“boyun”指的是整个脖子,“gäjgä、šillä、pata”指的是脖子的后面部分。
虽然我本着谦虚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翻译作品,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避免不了出现种种不足之处。因此,我在《状元媒》的翻译方面给自己打了70分。
结语
总而言之,翻译是一项复杂艰苦的事业,它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三个能力要求,即语言能力要求、专业能力要求和翻译能力要求。三个能力同等重要,不分彼此。语言能力通常是指对原文和译文的掌握程度,能够熟练地在语言之间进行转换。对译文的听、说、读、写都有很好的把握,同样又能将其熟练地转换为译文。专业能力是指对某一个专门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经验,具备所谓的专业知识,除了懂得其工作原理,还要能够使用专业词汇表达出来。翻译能力通常会被忽略,有些人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两门语言就能翻译,认为学翻译是多此一举。而实则不然,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对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说,补充理论知识、学习前辈的经验非常重要,先领悟什么样的翻译是“好翻译”,才能独立自主地从事翻译,碰到问题知道如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讲出自己的感受,希望对年轻的翻译爱好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