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太空创投,助推中国太空经济

2019-11-18毛曙光广发投资香港董事总经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研究院理事

卫星与网络 2019年9期
关键词:粤港澳火箭航天

+毛曙光 [广发投资(香港)董事总经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研究院理事]

感谢中科院邀请我来谈这个话题。一开始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觉得太空是不是离我太远了,但在准备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题目跟我还是挺有关系的,我先简单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历吧。

我是学地球科学、行星科学出身的,上学时曾经专门学过遥感,地球就是一个最特别的行星。我在美国读书时,有个美国的教授帮我拿了奖学金,我问他要做什么科研项目,他拿出了一份申请报告,我看了非常惊讶,是NASA的火星计划。我说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火星?我是研究地球的。他说他给NASA做了一个方案,火星相当于5亿年前的地球,所以我们研究古代的地球,就可以为火星项目提供一些建议。NASA同意了这个方案,并且每年拨款3万美元做这个研究。这个研究到现在应该已经超过25年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简单来说,我们认为所有地壳的演化是与生物的演化紧密相关的。这个科研成果10年前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还有一件事。大概10年前我从美国回到亚洲,在花旗集团工作。那段时间我经常从北美到亚洲来回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比如有一次在飞机上遇到一个人,他给我讲了很多有关火箭的事情,他就是Space Angles(国外知名投资基金)的创始人。我也是后来看到他的名片才知道,可见冥冥之中有很多巧合。所以今天我来这里做这个演讲,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我们的大湾区、粤港澳和卫星的关系到底在哪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广发证券,广发证券是中国的前10大券商,多项主要经营指标从1994年起连续多年位居十大券商行列。

广发证券亦是粤港澳大湾区内最具规模的券商公司之一,被称为“博士军团”。我今天代表的是广发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简称广发香港。我们起的作用就是实现国际化的战略桥头堡,我们主要做两件事,一个是有人要投资中国,可以通过广发香港,另一个是中国人要投资海外,也可以通过广发香港。今天,我还要代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研究院”,很高兴地在这里宣布,为了顺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路,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旨在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以及与产业链相关的特色金融问题,澳门大学、新华集团、广发控股(香港)共同倡议在澳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研究院”。我特别高兴能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家联盟一起来做澳门特色金融研究中心。说到这里,我们就顺理成章地来聊聊太空经济。

一、太空经济的范围

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我看到的太空经济是哪些?

1、全球太空经济预测将爆发式增长

图1 全球太空经济收入预测(百万美元)

今年是很特别的年份。2019年是人类登月/阿波罗11号登月50周年。还记得阿姆斯特朗说过:“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跨出的一大步。”为了纪念这件事情,摩根斯坦利专门做了一个研究报告,认为到2040年,整个太空经济规模会达到1万亿美元,1万亿美元的概念是什么?美国现在一年的GDP是20万亿美元,1万亿相当于它的5%,相当可观。报告认为人类现在对星空的探索、卫星在通信上的演化、人类星际旅行的热情,还有3D打印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小行星采矿,都是促使太空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所以他们大胆预测,2040年太空经济的规模可以达到1万亿美元。(参见图1)

那么这1万亿美元的构成是什么呢?大致包括空间技术与产品、卫星应用、空间科学、太空工业、太空农业、太空资源利用、太空能源、太空旅游、航天及太空文化产业、航天支援与保障服务等,但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在通讯方面,一些卫星设备以及一些衍生出来的产业。

但进入太空其实很费钱,大家猜猜要费多少钱呢?看看当年的阿波罗计划,1961年到1972年,美国做的这个载人航天任务一共耗资将近240亿美元,如果放到现在,差不多相当于1200亿美元,非常多。

2、为什么美国能产生SpaceX

讲到美国的航天产业,我们不能不提到SpaceX。这家公司其实创造了很多人类奇迹。2019年4月11日,SpaceX的Falcon Heavy(猎鹰重型)火箭成功完成首次商业发射,并回收全部3个推进器,该火箭是目前全球在役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近地轨道可以达到 63.8 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26.7 吨,地球火星转移轨道达到 16.8吨。非常强大,比一般的火箭超过一倍多。同时火箭可以回收也是一个奇迹。可回收火箭对于中国火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中国做事一向讲究多快好省,但是SpaceX已经做到了多快好省:利用可回收火箭,他们一个月以后就可以进行第2次发射,同时也很省钱。如果是能够重复使用的火箭,他们的成本可以低到6200万美元,比起一般火箭1亿美元的成本,就有很大的竞争力。

这件事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为什么美国能产生SpaceX?首先离不开航天科技人才的大量培养,阿波罗计划中有差不多120所大学、2万多家企业、400万人参与其中,美国人也号召全球的力量来做。其次,美国的材料工艺非常强,航天器需要飞向太空,并承受太空中各种极端环境的考验,难度非常高,所以美国的材料工艺做的非常好。再次,SpaceX的成功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风投。金融风投,英文叫Venture Capital,Venture一词来源于Adventure,就是冒险,意思是这些钱投入资本市场,可能收不回任何成本,是风险资本。有些大型的投资如果是来自于国家的话,就会有很大的政治压力。但是风险资本投了,收不回来?没事,继续投吧。这就是投资逻辑的差异。

图2 SpaceX融资及估值变化数据来源:Equidate,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伊隆·马斯克作为SpaceX的创始人,也是个创业家。根据很多资料,我们可以看到SpaceX实现这个奇迹主要得到了四点助力。

①政策催化。美国政府为支持商业发射的发展,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火箭发射商业化提供准则以及法律和政策支持。这一点,中国政府目前也在做大量的工作,但是还不够。

②技术扶持与人才输送,SpaceX的很多员工来自美国空军,或者是NASA的服务人员,SpaceX跨越火箭技术难关,离不开NASA和美国空军大力给予的技术扶持和转让。

③NASA授予多份商业轨道运输合同,帮助SpaceX等民营企业加速发展。此外,美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商业航天发射和运输的资助计划。

④风险资本助力。自成立以来,SpaceX经过近十轮的融资,融资总额超16亿美元,估值超250亿美元。这里特别要提到风险投资,为什么叫风险呢?投进去可能十年没有回报,这是一种压力,但是要坚持。就像伊隆·马斯克说过的:一件事你觉得很重要,就必须要去做,不是因为这很赚钱才要去做。(参见图2)

3、Space Angels对太空创投的基本判断

我们再来看看我前面提到的Space Angels,这家公司专门做太空创投,我认识他们的时候是2007年,那时候太空创业项目还很少,他们就开始投资,到现在为止过去了12年,他们一个项目都没有退出,换句话说就是还没挣钱,但他们还在投,这样的公司真的很让人敬佩。在投资的过程中,Space Angels也做了很好的行业分析(行业报告),他们在这个行业非常有发言权,通过他们的整个分析可以看到,太空领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吸引创投的新赛道,行业前景是乐观向上的。从2018年上半年的投资资料来看(参见图3、图4),投资金额绝对值还是火箭占优,达到了63%,其次是卫星。但从投资公司的数量上来说,卫星占优,有68%的投资笔数都发生在卫星行业,而火箭的投资次数为26%。这样的一组数字并不奇怪,从第一季度的数字来看,也有这样的规律。

图3 2018年上半年的航天创投数据(百万美元)

图4 2018年上半年的航天创投比例

从数据中看到以下的投资趋势:

● 太空领域正在逐渐成为吸引创投资本进入的新赛道,SpaceX和OneWeb的快速发展,给整个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在的太空领域投资趋势仍然偏向上游,只有完善了基础设施,下游的应用才能有更多更好更便宜的选择,并进一步带动上游的发展。

●火箭领域开始发力,诸多的火箭首发,会带动更多的投资人关注航天领域。

●一个重要方向是卫星领域的投资开始有起色。

二、中国太空创投的困难和机遇

中国航天整体实力雄厚,并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与航天强国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加上美国的太空技术封锁,我们需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改进工艺。中国太空火箭创业方面的困难主要有:缺乏国家的政策扶植;缺乏关键的太空技术;没有足够的技术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物匮乏。那现在的商业化道路该怎么去走呢?

1、中国火箭商业化的机遇:卫星产业

广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想法,这里可以有一个倒逼的过程:现在全球做什么最挣钱呢?还是通讯,大家拿的手机,各种物联网,其实需要大量的卫星的支持,一些小的低轨卫星会带来很多的商业机会。目前太空中的人造卫星,有将近2000颗。但SpaceX、OneWeb等企业要发多少颗卫星?光SpaceX就要发4000多颗卫星,数量十分惊人。而国内也有一些星座计划正在进行中。要发射大量的卫星上天,都需要火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经济架构中,商业火箭发射很有前景。

广发研究提出火箭商业化两大看点:发射成本低、履约周期短。盈利是商业化的首要目标。火箭运营商可以通过压缩成本、复用火箭等方式降低发射成本,以提升发射盈利能力;通过采用固体火箭,并利用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三大方法改进现有火箭,以缩短发射周期。

2、业务小卫星:太空创投的机遇

在卫星方面,近年来兴起的小卫星有很多的优势。小卫星是上世纪80年代产物,其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廉,面向中低轨道应用,包括小卫星、微小卫星、纳卫星、皮卫星,一些小型卫星的造价已经降到100万美元以下(参见图5)。随着技术水准不断发展成熟,微小卫星的应用领域向业务应用为主转变,例如检测火警、预测原油储量等实际应用。

太空创投的机遇,突出体现在星座组网的大量发射需求。

图5 各类卫星的重量及造价

小卫星星座组网分为两大类:通信星座和遥感星座。就通信来说,OneWeb 计划在12个轨道发射600颗卫星实现全球通信覆盖,构建全球卫星通信网络的成本大大降低。

而与太空火箭创业一样,卫星创投背后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有:1)投入大,周期长。投入周期至少需要5-10年;2)无线电资源稀缺,报批难,目前国际电联已经登记了2500份卫星网络资料,可供使用的频段资源很有限,跟地产行业有点相似;3)发射资源稀缺,大量低轨卫星计划发射,需要大量的发射资源。

3、中国太空创投的其他领域

①中国航天发展逐步转向推动经济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航天时代。从以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等传统航天集团为主,转向更多的商业航天方向,尤其在火箭发射、商业卫星等方面。

②投资方面可以看两个方向:1)技术创新,如低成本发射、重复使用运载技术、先进推进技术、人工智能等;2)技术融合,包括行业之间的创新应用,如商业航天与政府主导航天的交叉融合。

③摩根士丹利将商用太空产业细分为11个子领域,包括:卫星发射、卫星宽带、外太空探索、月球探索、地球观测、行星矿业、太空垃圾清除、太空旅行、太空研究、硬件制造及其他。目前对太空产业估值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卫星宽带等细分领域上。

④空间站的商业服务供应商模式:就未来而言,我们需要一个很稳定的商业模式。比如空间站的利用,作为微重力研究实验室以及近地轨道环境,可以将空间站作为一个研究平台租给潜在新用户,以帮助他们来实现在地球上不能实现的一些科学研究,这就很有意义。

三、太空创投的意义

太空创投是需要讲情怀的。讲情怀的意思就是不能太计较你的成本。只要投资下去,未来是很有意义的。

1、目前的中美贸易战给我们的太空发展与投资带来不利影响,贸易战的实质是一场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竞争。

2、科技是国家安全与军事霸权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航天科技是科技力量、材料工艺的综合体现。美国之所以放卫星上天,就是受到了苏联的刺激。1957年第1颗苏联的人造卫星上了太空,美国非常生气,1958年就成立了NASA。从那时候到现在,NASA创造了很多的奇迹。

3、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投资太空技术,因为不投资就会落后。目前已经具备很多条件,特别是资本方面,有大量的社会与民间资本可以投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不仅在政府,民间也有很多,其实一个人一辈子不需要那么多钱,完全可以拿出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会鼓励一些民间创投,来做这些事情。

4、我们也需要大力推进国民太空普及教育,建太空体验馆,让我们的孩子们把眼光放得更远、更长久。

最后,我记得霍金曾经说过:记得要仰望星空,别只盯着脚下,试着为你眼前的事物寻找意义,惊叹这宇宙如何形成,常常保持好奇心。无论生命历程有多艰难,你也有机会有所成就,重点是不要放弃。

我在这里把它改一改:我们的民企记得投资太空,别光记得地下的投资,要试着为眼前的投资寻找意义,要去看这世界如何形成,常常保持好奇心,无论投资历程多么艰难,你也有机会有所成就,重点是不要放弃。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热衷于太空创投的人。SATNET

猜你喜欢

粤港澳火箭航天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编读往来
逐梦航天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