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2019-11-18
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本书为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与多学科研究成果的汇总,是一部较为全面的综合性研究报告,对良渚古城城墙、城内贵族墓地、城内宫殿区、城外遗址、城郊祭坛、外围水利工程等考古发掘工作以及良渚文化中神权与王权的体现、治玉技术、古城营建工艺、古城兴衰与环境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全书由“良渚与太湖”“宗教—王权与艺术”“治玉技术与工艺”“良渚城的兴建”“城内的贵族墓地”“城墙遗址的考古”“城河的勘探”“城内的考古”“外郭城的考古”“城郊的观象台与贵族墓地”“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工程”“良渚古城的营建工艺与工程研究”等11个专题组成,信息量巨大。执笔团队都是亲历良渚遗址发现、认知与保护历程的考古工作者,书中对太湖文化圈的形成、玉礼器系统的创建、良渚古城的营建工艺与工程研究、城墙与治水工程、古城内外人口研究等内容都有精彩论述。
法器与王权:良渚文化玉器
刘斌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玉器是良渚文明最为重要的文明因素之一。如果说,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则体现在玉器上。大约在距今5300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突然出现了一支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并使玉文化达到空前的繁荣。良渚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这些玉器的拥有者是良渚的统治阶级,随葬的玉器种类和数量显示出他们不同的等级和职责范围。本书从考古学的视角,以良渚玉器为切入点,为读者展开了各种良渚玉器之间造型上的联系与功能上的关系,从欣赏玉器的美感逐渐过渡为对良渚人精神世界的理解;并在更大的范围里叙述良渚文明衰落之后、文明的因素却随着良渚玉器得到了有序的传承,影响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
良渚博物院编著,张炳火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
刻画符号是良渚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有大量的发现,尤其是近年来在卞家山、庙前和庄桥坟等遗址的大量发现,为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提供了基础。刻画符号对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意义重大,全面收集、整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考古资料并将之发表出来,成为一项富有学术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全书收录带有刻画符号的良渚器物554件,符号总数为656个,包含3000余幅出土文物图以及相应的拓片、摹本。收录范围广泛,涉及遗址众多,尤其是在许多遗址发掘资料尚未整理完毕的情况下,一部分重要的器物符号能够首先出现在这本图录中。本书填补了国内良渚文化刻符系统研究的空白,拓宽和深化了良渚文化研究的内涵。
良渚玉器线绘(增补版)
方向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本书对良渚文明的重要内容——玉器通过考古专业线绘的方式进行了系统展示。从良渚“琮王”到象征着神权与王权的权杖等,用精美的线绘让我们在5000年后看清、看懂良渚玉器1毫米内刻划四五根线条的纤毫毕现,引领读者真正地认识良渚王国、良渚玉器以及良渚艺术。本书作者为研究良渚文化多年的考古学者,增补版在原书的基础之上,增加了《考古绘图的艺术性》等三篇具有考古科普性质的文章,同时作者将个别旧图替换为细节更为严谨的新作,准确性进一步提升。
良渚考古八十年
刘斌、林留根、陈杰主编,文物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2016年是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考八十周年。良渚遗址于1936年被发现,1959年良渚文化命名;自1981开始长期稳定的考古工作;1994年被列人中国申遗预备名单,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良渚古城发现,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得以确认。最近十余年以来,良渚文化考古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发现良渚文化遗址600余处,大型聚落址、中心聚落址的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尤以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考古新发现为代表,实证了良渚王国的存在和中华五千年文明。良渚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区域文明,其地位和意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为了总结良渚考古八十年的历程,携手展望良渚考古的未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三家考古机构合作编辑出版了这部综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