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庆地区明代军事体系及城堡遗存(下)

2019-11-18王佳音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北京100050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2期
关键词:永宁城门延庆

王佳音(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北京 100050)

上文①王佳音《延庆地区明代军事体系及城堡遗存(上)》一文详见本刊2018年第6期。按时间和区域对延庆地区明代军事防御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可知延庆地区以永宁城、延庆州城、柳沟城、居庸关为中心形成了四个主要的城堡分布区(图1),这些城堡从功能可分为中心城堡、前线军堡,军民屯堡三类,本文将以保存较好的典型城堡为例,重点归纳不同功能城堡在选址、规模、形状、布局等方面的特征,藉此对延庆地区城堡有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一、中心城堡

中心城堡是一个区域的军事或政治管理中心,地理位置一般处于交通便利的区域中心地带,如地势相对平坦的河流汇聚处。城内分布大量公署、学校、寺庙等公共建筑,主要发挥地区军政管理的功能,另外,由于人口的密集,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居住和商业功能。依照城堡所属军政体系的级别不同,中心城堡具有不同的层次,其中位于延庆地区最高级别的两处中心城堡分别是作为军事管理中心的永宁城和作为行政管理中心的延庆州城。此外还有次级中心,包括柳沟城、榆林堡、岔道城、四海冶堡、周四沟堡等,以下分别介绍。

(一)永宁城

永宁城位于北京延庆区东部,现永宁镇政府所在。该城地势平坦,以南为宣府镇南山路长城,东北方向为宣府镇东路长城,周边军堡、屯堡众多,是明代延庆地区军事管理中心。

永宁地区辽时属缙山县,金崇庆初升缙山县为镇州,属神峰乡,元复置缙山县。明初,“州废,徙其民于关内。永乐十一年(1413年),诏置永宁县,取书其宁惟永之义为名,迁民以实之,编户五里,隶隆庆州,十三年(1415年)设永宁卫”[1]。县及卫治初设于团山下,无城,“宣德五年(1430年),阳武侯薛禄统兵至境,始筑城”[2],“高三丈五尺,周围六里十二步,城楼四,角楼二,城铺十六,门四,东曰迎晖,南曰宣恩,西曰镇宁,北曰威远”[3]。同年,将原位于居庸关的隆庆左卫移治于此,与永宁卫同属万全都指挥使司。明永乐七年(1409年),设宣府镇,成化三年(1467年),置宣府镇东路,永宁城内建东路参将署,为明代延庆地区最高军事指挥中心。明“正统间以砖石甃砌,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雨圯。四十二年(1563年),三院命参将方振总委杨大节重修,增四尺有奇。万历十年(1582年),知县葛恩茂添修,廿七年(1599年),四门倾坏”[4]“参将张国柱设处重修,建四丽谯,各塑文昌元武关侯神像,所费不赀”[5]。

城内主要街道呈十字交叉,“东曰善政街,属左卫;西曰广武街,属永宁卫;南曰阜民街,左属左卫,右属永宁卫;北曰拱极街,左属左卫,右属永宁卫。终食屯街属县地方。四隅头以东大小胡同十五道,属左卫地方;四隅头以西大小胡同十七道属永宁卫地方”。

城内有巡按察院、参将公廨、守备公廨、内臣公廨、永宁卫及隆庆左卫指挥使司、永宁县治、永宁仓等公署,此外,还建有文庙、旗纛庙、真武庙、东岳庙、城隍庙、马神庙、武安王庙、龙王庙、显化寺等祠庙寺观建筑(图2)。清代沿用了明代永宁城池,俱如旧式,屡有修葺。时至今日,永宁城仍维持原有街道格局基本不变,并保留少量明代城墙及建筑遗迹(图3)。2003年,政府拨款对永宁城进行了复建和修缮工作,现城内建筑以民居和商铺为主。

经实地调查,永宁城坐南朝北,平面近似方形,周长约3470米,与明代文献记载的六里十二步相吻合,现存城墙残长约478米。城墙原高三丈五尺(约11.2米),现存高度均不足7米。城墙主体原为夯土版筑墙心,正统年间砖石甃砌,现外包砖石均无,仅存夯土墙心(图4)。根据文字和图像记载,永宁城原有城门四,各建二层城楼一座;角楼四,亦为重檐;另外城楼和角楼间还建有铺房一座,将每面城墙分为四段,总计十六,即所谓“城铺十六”。现城楼、角楼和铺房均无存,仅西北角和东北角残留有转角墩台,城外原有城壕,现亦无存。

永宁城内主要街道呈十字形,对应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而设。街道两侧分布有公署、仓储、寺庙、店铺、住房等建筑,除永宁火神庙疑为明代原构,其余建筑均为后来重建。

(二)延庆城

延庆城位于延庆区中部,现延庆区政府所在,东北至永宁城18千米,该城地势平坦,周边屯堡众多,是明代延庆地区行政管理中心。

延庆元为隆庆州,明初废除,永乐十一年(1413年)复设隆庆州,“州城因元之旧,周围四里零一百三十步……宣德五年(1430年)阳武侯薛禄奉命补修,岁久陵夷。景泰二年(1451年),知州胡琏请于朝,上命副总兵都督纪广率军修筑之,城高二丈二尺,雉堞七尺垛口三尺五寸,厚四丈三尺,池阔二丈,深一丈。”[7]“城楼三,角楼四,城铺八,门三,东曰致和,南曰奉宣,北曰靖远。”[8]“景泰三年(1452年)副千户刘政导沽河水环流城下,天顺七年(1463年),知州师宗文、守备指挥佥事汪溶以砖石甃砌寻止。成化三年(1467年)知州李鼒、守备千户刘政协力甃砌殆完,嘉靖间巡按御史李宗枢议欲完之,未果也”[9]。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之秋,次年之春,北边大创,城几危,奉文拨民夫修城,添高七尺。”[10]“万历七年(1579年)议展修之,今通高三丈五尺。”[11]“万历八年(1580年),州守师嘉言奉文展修北城涧五十步,周四里三百四十六步。三十六年(1608年)淫雨坍塌七处,州守杨惟相督令士民包修,开西水门曰西成。四十四年(1616年)州守宋云霄、吏目夏诏功奉怀隆兵备道胡公思伸修南关并新堡砖墙,长二百二十七丈七尺,角台一座、敌台二座、关门二座、水门二座、操守桂逢春、把总田济世督修”[12],州城北面靠山,南面临河,城内设州治,明景泰二年(1451年),拨永宁后千户所驻防,“先年设有守备,后裁革,以千总摄之,万历十三年(1585年)复改守备,所领见在官军二百四十六员名,马二十七匹,腹里无边,止管火路墩三座”[13]。

城内对应城门设十字街,东街称和睦街,通致和门;西街称宣化街,通延庆寺;南街称阜成街,通奉宣门;北街称雍顺街,通靖远门。主街交叉处东北隅建鼓楼,城内建有州治、巡按察院、守备公廨(永宁卫后千户所治)、布政分司等公署,此外,还有神机库、仓场、养济院、申明亭、旌善亭、医学、文庙、城隍庙、马神庙、旗纛庙、龙王庙、关王庙、上帝庙、东岳庙、娘娘庙、真武庙、灵照寺、延庆寺等公共建筑(图5)。清朝沿用明代延庆州城池,至乾隆间(图6),城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至二丈不等,周如旧式,门四。”“东西城濠长一百九十二丈,南头宽十四丈深一丈六尺,中宽九丈深一丈六尺,北头宽六丈五尺深二丈,北面城濠长二百五十二丈,东头宽七丈六尺深一丈六尺,中宽六丈五尺深一丈六尺,西头宽七丈深一丈七尺五寸,西面南面俱以河为濠”[14]。时至今日,延庆城作为延庆中心城区,仍基本维持了原有主要街道格局,并保留少量明代城墙及建筑遗迹,此外均被晚期及现代民居与学校等占据。

经现场勘查,明代延庆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图7),东墙、北墙、南墙东段、西墙北段位置与现状街道相吻合,西南部原沿河道修筑,现因河道无存,西南角全部改建现代高楼,原有城墙及关墙位置难以准确定位,据此测量周长约2680米,与文献记载基本吻合。城墙多已残损,现仅存北墙西段(图8),长约102.5米,高7~9米。墙体东段现存马面1座,长11.7米,宽6米,高度与墙体相近。现存墙体和马面为夯土砌筑,外包砖石俱无。除此之外,城廓相关附属设施均已无存。城内相对四门有十字街,两侧公署寺庙众多,街心原有玉皇阁,现仅存灵照寺。

(三)柳沟城

柳沟城堡位于延庆区东南井庄镇柳沟村,东北距永宁城10.5千米,地处南山路中段入山口,两侧城堡众多,是明代中晚期宣府镇南山路长城的管理中心。

明代早中期,柳沟口所在地为宣府镇东路南山隘口之一,由永宁卫及隆庆左卫负责分守。隆庆元年(1567年)于柳沟口东北建柳沟城,“周三百一十八丈一尺,高连女墙三丈五尺。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复增北关,周一百八十五丈八尺,高连垛口二丈五尺。本路参将驻札于此,设操守一员,除援兵外,所领见在官军二百六十一员名,马仅四匹。”[17]根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所绘(图9),柳沟城以南山路边墙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北城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并建有城楼及角楼,规模较大;南城则为南门外关城,仅有南面一处券门,规模较小,为附属建筑。与文字中所记载城池周长相比,推测应先有北城,万历间增建南关,《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 “复增北关”的说法应为讹误。此后,拆除南关与北城间城墙,形成图10中所绘样式。明代城内有南山路参将署[18]、观音寺、泰山庙、弥勒寺、宝幢寺、三教寺[19]等,现均无存。

经现场勘查,柳沟城平面呈四边形(图11),周长约1290米,现存残长约800米。城墙原高三丈五尺,现最大残高约10米。城墙夯土砌筑,南墙西段外侧局部可见旧有条石,原有包砖无存。城堡东北、西北、西南角现残存转角墩台,角楼无存。城堡原有城门四座,现仅存北门一处,2007年“柳沟古城修缮项目”对北城门进行了初步复原,修补了城门券洞,恢复了局部城门外包砖墙、部分女墙和地面。2010年5月进行了柳沟古城北城墙及北瓮城修缮工程,修缮总长483.3米(图12)。

柳沟北城街道,相对城门而建,因后期增设南关,城南地区增设十字街道,南北城的交界处现有一处影壁,据称原为火神庙戏台。城南东部保留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现存正殿三间,系2007年修缮。此外,城内均为民居。

(四)四海冶堡

四海冶堡位于延庆区东北部四海镇,周围群山环绕,城堡位于河流汇聚处,西距永宁城20.5公里,北至四海口1.5公里,口外即为大边,是宣府镇最东端的防御要地。

四海冶“本四合冶,以四水合流,故名谓之。冶者,古盖冶铸其地也,俗讹为四海冶云”[22]。城堡土筑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高二丈八尺,周围一里二百六十四步,城铺十一,门二,北曰迎恩,南无名。弘治十二年(1499年),参将黄镇谋为包甃,适见近山有石层,起其平整若加椎凿,取而用之,最为坚久。”[23]“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始包以砖”[24],城堡岁久倾圮,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修,“周三里,高三丈五尺”[25]。根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所绘四海冶堡平面图(图13),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修时在东墙处增开一门,在北门和东门建城楼,并在城墙东北、西北和东南转角处建角楼。此外,根据乾隆年间所绘平面(图14),明末还在四海冶北、西、南面加建了土围,并在东侧矮山上筑边墙,形成双重防御。城内“设守备一员,守御千户一所,遇警,东路游击移驻焉”[26]。千户所即弘治七年(1494年),自永宁城徙至四海冶的永宁卫中左所[27]。

四海冶堡规模较大,堡内建有“察院,在堡北隅;官厅,在堡西南隅;守备厅,在察院西,俱天顺七年(1463年)建。所治,在堡西北隅,弘治七年(1494年)建”[30]。城内还有四海冶仓,城外有校场。此外,堡西北隅有成化十六年(1480年)建的四海冶堡社学,堡西南隅有成化十年(1474年)建的瑞云寺,城内西山上有高庙,城西北隅有大寺,还有城隍庙等建筑,现除高庙重建外,其他建筑俱无存。

经现场调查,城堡为南北朝向,西高东低,西墙位于坡地之上,东墙紧邻菜食河,菜食河以东为矮山。受地形影响,城堡东、南、北三面墙体基本呈直线走向,西侧墙体则随坡呈弧形。因现存城墙遗迹过于残破,难以准确划定原有城堡平面,经当地村民指认,城堡范围示意如图(图15)。根据文献记载,城堡周长约1500米,现残存不足95米。城墙原高三丈五尺(约11.2米)现存高度均不足5米。城墙多数仅存夯土墙心,仅北墙部分保留了外包砖。此外,城堡东、北、南城墙外侧明末增建的土围现多无存,仅南墙外保存少量,长度约5米(图16)。

城堡有原有东、南、北三座城门,东、北二座城楼及东北、西北、东南三座角楼,现仅在北门西侧残存条石二层,位于四海供电所外墙下方,残长7.1米,高度约35厘米。城内原有与城门相对而建的十字街道,南北为主街,东西为副街,将城堡分为四隅。现南北主街西侧新修一条安四路穿城而过,但原有格局仍清晰可见。堡内原有明代建筑现均无存,道边可见散落石碑,龟趺等遗物,另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四海冶城”诗碑,应予妥善保护。

(五)榆林堡

城堡位于延庆区康庄镇榆林堡村,又名榆林驿,东北距延庆州城12.5千米,明早期由宣府镇隆庆卫管辖,明代中晚期为宣府镇南山路长城的重要城堡之一(图17)。

榆林堡建于明初,“先设于羊儿峪北,正统己巳(1449年)而后改移今址”[32]“隶隆庆卫,景泰五年(1454年)筑堡障卫”[33];正德十三年(1518年),扩建南城[34]。因榆林堡由昌镇隆庆卫管辖,却地处宣府镇,如有入侵,“昌镇既不能越岔道为之援,本(宣府)镇或以非分土不之急”,容易形成两下无人防守的局面。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隆庆初年,榆林堡改由宣府镇南山路节制,“隆庆三年(1596年)砖甃,周二里,高二丈五尺,设操守官一员”[35],与南山路诸堡形成前后呼应的局面,使榆林堡和南山路防御均得到巩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兵备胡公思伸重修,周三百六十五丈,内外砖砌,城楼六座,八字墙十二丈。”[36]城内原有操守署、驿站、社学、观音寺等,现均无存。

经实地勘查,榆林堡平面呈“凸”字形(图18),分为南城和北城,北城周长约950米,现存墙体长约525米,最大残高约7米;南城周长约1140米(不含北城南墙),现存墙体长约132米,最大残高约11米。北城四角建有转角墩台,现存西南、西北、东北三座,残高5~8米不等,角楼均无存,此外,北墙和西墙中部还残存马面各一处,城墙全部仅存夯土墙心。2013年对北城北墙及东西墙北段进行了加固工程,并包砌砖石(图19)。城堡原有北城南门一座及南城东西门两座,四周挖筑城壕,现均无存。

城内主街正对城门而建,北城主街为南北向,南城主街为东西向,此外,还有许多小街联通城堡各处。街道两侧原分布有官署、学校、寺庙、民居及店铺等,现多无存,其中位于北城西南部的城隍庙,始建年代不详,现有院落建筑为2006年重建,院内保存一通《重修泰山宫碑记》,立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是城内唯一一处寺庙建筑遗存。

(六)岔道城

城堡位于延庆区八达岭镇岔道村,东北距柳沟城12.8千米,东南据居庸关10.5千米,把守关沟北口,明代中晚期为宣府镇南山路长城的重要城堡之一。

岔道城所在岔道口位于八达岭以北约五里处(图20),“有二路,一自怀来至宣府为西路,一自延庆州至四海冶为北路”,故名岔道。此处原无城池,“本延庆州一聚落耳”[37],明嘉靖年间筑岔道屯堡,然而“虽建有土城,而卑矮可踰,傾圮过半,虽设有巡检而弓兵不过二十余名”[38],“嘉靖三十年(1551年)以警报频仍,议者不得已为护关缩守之计,始筑而城之”[39]。岔道城筑城时间有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40]、隆庆三年(1569年)[41]、隆庆五年(1571年)[42]之说。城墙外砌以砖,“周二里一百一十丈八尺,高三丈”[43],一说“连女墙高三丈五尺,围二里十三步”[44](图21)。城门二座,设守备一员,属南山参将,城内设守备公署、仓场等。

经实地勘查,岔道城平面呈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形(图22),周长1250米,墙体基本全部留存,仅东北侧存在20米豁口,墙体最大残高约10米。城墙转角处原建有角楼5处,现仅存转角墩台。南墙有马面两处,北墙马面一处,现仅存基座。东西城门两处,西门外瓮城残留少量南北侧墙体,东门外接石梁桥一座,桥面石仍保留原物。岔道城墙体均为夯土墙心外包砖石,2007年,先后对城堡东西城门及墙体进行了抢险加固及遗址性保护修缮,包括砌筑毛石护墙、复原城门城墙部分条石青砖墙面、复原南墙部分顶部铺面砖等(图23)。城内主街为连接东西城门的曲街,与多条南北向小巷相通,原主要建筑均分布于主街两侧。2003年对城内衙署、驿站、城隍庙、清真寺实施了复建工程,并新建仿古店铺200多间,原有传统民居则已消失殆尽。

(七)周四沟堡

周四沟堡位于延庆区刘斌堡镇周四沟村,四周环山,西、南侧为河谷,西至永宁城12千米,与黑汉岭同为防守东路边墙应援四海冶之军堡。

城堡“创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砖包于隆庆三年(1569年),高三丈五尺,周二里九十四步”[47]。城堡开南门一座,东北、西北、东南建角楼。对比《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及乾隆《延庆县志》中所绘周四沟堡图(图24、25),明末在周四沟堡南门外加筑城关,城堡规模扩至周围三里,并增开东西关门二座。[48]城内“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四百九十六员名,马骡二十五匹头。分边二十三里零,边墩三十七座,火路墩一十五座。”[49]堡内设周四沟操守署、察院、社学、周四沟仓,今均无存。此外据乾隆《延庆州志》载,城内东北隅有佛庙一处,始建年代不详,今亦无存。

经现场调查,周四沟城堡东北高,西南低,高差约45米,受山势及河道所限,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图26),城门南向。南门外为城关,因墙体损毁严重,平面形状不详,根据村民指认,推测为长方形。根据现场勘察所划定城堡范围,城堡周长约950米,略少于文献记载,现残长约700米。城墙原高三丈五尺,现高度多在10米以下。城墙多数仅存夯土墙心,仅南墙外侧保存少量块石基础及外包砖。城堡南门外城关因南墙缺失,根据村民指认所得东、西、南三面周长约318米,现残长22米。现存墙体全部为夯土掺卵石砌筑,外包砖石情况不详(图27)。除城墙外,城堡南门与两处关门现均无存,北墙东西两端残存转角墩台,北墙东段和西墙西南段各残存马面一处,均仅存夯土墙心。

周四沟城堡内街道相对城门而建,主街为南北走向,街两侧明代建筑均已无存,据村民介绍,城内原有供奉龙王、山神、老君和真武的二进庙宇,始建年代不详,现亦无存。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延庆地区中心城堡呈现出以下特征:城堡周长一般在1000米以上,其中以永宁城和延庆城规模最大,周长均在3000米上下。城堡平面以四边形为主,少数受地形所限,呈不规则形状。城墙均为夯土砌筑墙心,外包砖石,并相应设置城楼、角楼、马面、瓮城或关城等。根据所属军政体系级别的不同,城内设立相应公署,以实现层级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心城堡与下文所述前线军堡并无截然区分,只是由于规模较大,在军事防御外发挥了更多居住、商业及公共事务功能,因此更接近“城”而非“堡”。

二、前线军堡

前线军堡是中心城堡管理下的末端防御堡垒,通常临近边墙或直接修筑于边墙之上,根据所设防御官级别、守兵数量的不同,也可分为不同级别。延庆地区前线军堡主要分布于南山路长城和东路长城沿线,现存数量约30处,以下选取部分保存较好者加以介绍。

(一)城020城堡

城020城堡位于延庆区永宁镇营城村东南西沟梁山体之上,北距营城城堡(二铺营)1.3千米,为宣府镇南路长城前线城堡。

020城堡因史料未有详细记载,故建造年代不详,因位于南山路长城墙体之上,营建年代应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之后。

经现场勘查,城堡位于两山较窄处山口一侧的平台上,城堡沿地势而建,东南高西北低,南墙和北墙与长城墙体相接,平面略呈椭圆形,周长约105米。墙体用当地不规则的山石垒砌而成。现石墙已经全部坍塌,残高1-3.5米不等。由于墙体坍塌严重,未发现城堡出入通道。城内现为荒地,树木杂草丛生,无明显的建筑遗存(图28)。

(二)火焰山营城

营城城堡位于延庆区四海镇石窑村东南部火焰山上海拔1084米处,西北距四海冶城堡9千米,城堡西南和东北角与南山路边墙相接,为宣府镇南山路长城东端的前线军堡。

城堡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后修筑南山路边墙时于火焰山所建营城之一,设千总一名。

经现场勘查,城堡平面呈不规则五边形,周长263米。城墙保存较完整,2007年考古发掘时已有不同程度坍塌,内外以石块垒砌,残高约1.5-6.5米。西墙中部偏南处开城门,平面呈长方形,用长短不一的条石垒砌基础,上部翼墙用青砖平砌,券洞采用三伏三券形式,券顶距地面2.2米,现用拱券钢梁进行支撑。券洞上方嵌匾额一方,匾额上书“威严”二字。在城门西侧另有高度1.25-2米的砖石砌体,据发掘者推断为晚期砌筑的城门,目的在于加固早期城门。此外,城堡北墙建有敌台一处,城堡东南角有庙台一处,城门内北侧、南墙内外建有马道三处。2015年,文物部门对所有遗迹进行了后期修缮,现保存状况较好。

城堡内经过考古发掘,展示了主要建筑布局:正对西门建有道路一条,建筑主要分布于道路北侧,其中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建筑群保留正房和厢房共7座,另有东西跨院。主体建筑F1前出月台,附属厢房中发现火炕等遗迹。据此推测这处房屋主要供守将统帅和将士居住。道路以南也有零星的墙体和房屋基址,城堡东南角的庙台上亦发现房屋基址两处,推测为庙宇和庙宇附属建筑,现已复建[52](图29)。城堡虽然受地势局限,规模较小,但内部建筑布局经考古发掘后展示出一定的规则,为研究前线军堡布局模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小张家口东营城

东营城城堡位于延庆区大榆树镇小张家口村东,西南距小张家口西营城1.5千米,城堡南墙借用南山路边墙,为宣府镇南山路长城前线军堡。

城堡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后修筑南山路边墙时于小张家口所建营城之一,与小张家口西营城共设千总一名。

经现场勘查,城堡位于小张家口东侧,西侧紧邻河道,城堡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355米,北墙外建有关城,周长88米(不含城堡北墙)。城堡及关城城墙基本全部留存,有不同程度残损,最大残高约5米。城门位置不详,现仅在南墙中部偏西位置有一宽约7米的豁口,供人员出入。墙体全部为夯土砌筑,现场未见外包砖石痕迹。堡内现为林地,原有建筑布局无存(图30)。

(三)韩江口城堡

韩江口城堡位于延庆区永宁镇罗家台村南的台地上,西南距营城城堡1.8千米,城堡北墙借用南山路边墙,为宣府镇南山路长城前线军堡。

城堡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后修筑南山路边墙时于韩江口(又称韩家口)所建营城之一,设把总一名。

经现场勘查,该城依山势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约420米。城墙全部保留地上遗迹,采用中心土筑外部毛石干垒的砌筑方式,多数已坍塌为坡状,最大残高约2米。城堡东北角为沿边墙修建的敌台一处,仅存夯土心,残高2.5米,地表可见散落城砖。城门位置不详,堡内现为林地与耕地,原有建筑布局均无存(图31)。

(四)北口子堡

北口子堡位于延庆区四海镇川宝公路西侧北口子公交站后山体上,南至四海冶堡约1.7千米,城堡北侧紧邻长城边墙,是近年来延庆区新发现的前线军堡。

城堡始建年代不详,应与东路长城同为嘉靖年间修建。据文献记载四海冶“北至四海口三里”,推测此处即为四海口前线军堡。

经现场勘查,城堡西高东低,平面呈四边形,周长约185米。四面墙体均有留存,南墙中部现有豁口一处,应为原堡门所在。墙体为土石堆筑而成,现坍塌严重,残高0-3米不等,植被茂盛。堡内偏东北方向有一个土石堆筑的高台,因坍塌底面近似圆形,残高约4-5米,底边长约5米余。此外,城内地面亦可见少量散落的砖瓦(图32)。

结合调查结果,通过对延庆地区前线军堡的统计可知,前线军堡周长一般在500米以下,受防御级别和地势共同影响,最小者不足100米,200-400米最为常见。平面一般以四边形为基础,多呈不规则形态。城墙建筑材料因地制宜,位于山区者多选用毛石或块石砌筑,仅城门处少量使用城砖;位于平原者多使用夯土砌筑,如位于南山路长城中段的诸多前线军堡。此外,因前线城堡多数地处冲要,借用长城墙体为堡墙的现象比较常见,部分堡墙上还可见敌台。因规模较小,前线军堡有的只有一座城门,有的则无明显城门设置,城楼、角楼等也相应无存。与多数沿用至今的中心城堡不同,前线军堡多已废弃,除火焰山营城发掘后可见内部原有布局,其余地上建筑基本无存,为调查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为考古发掘提供了便利。

三、军民屯堡

军民屯堡是明代为保证军需钱粮供给所设的屯田制的产物,以实现闲时屯田操练,战时守卫的效果。这些屯堡有的隶属于当地卫所,有的隶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原为开放式营屯,嘉靖年间逐步筑墙为堡,分布于平原地带,数量不下百处。时至今日,保留明代屯堡遗迹者则不足10处,以下选取两处保存较好者加以介绍。

(一)双营城堡

城堡位于延庆区延庆镇双营村东北,西南距延庆城5千米,明代是延庆城下辖屯堡之一。

双营城堡原为双营屯,建于明永乐年间,与榆林屯、西桑园屯、泥河屯、岔道屯等并称后十里,发山西流民充之,无堡。乾隆《延庆州志》载,“明嘉靖中,敌自白草窪出,居民罹害极惨,操守戚世登用砖石筑之”[53],是为双营堡。然而清末光绪《延庆州志》又载“双营,属双营里,有土城,距城十里。东西一街,南北二街”[54]。关于筑城材质前后记载存在偏差,可知由明代至清末,城堡外包砖石多数已失。明代城内设有社学,至清末有关帝庙、观音庙、三官庙及龙王庙等。

经现场勘查,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周长1050米,四面墙体全部保留,残高2~7米,仅保留夯土砌筑,部分墙体外侧保留砖窝痕迹,并可见部分散落城砖。城堡东北、东南、西北角保留转角墩台各一,南墙中部现存马面一处。东西城门各一,结构保存较完整,门洞处保留外包条石基础与城砖,两翼未见包砖。此外,西墙南段底部还开有水门一处,由粗加工毛石垒砌而成,高约1米。正对城门东西向街道一条,为城内主街。城内房屋以民居为主,多已翻建,城内现有寺庙遗存三处,分别为三官庙,观音寺和龙王庙,时代应不早于清代,保存残破或已重建(图33)。

(二)东白庙屯堡

东白庙屯堡位于延庆区香营乡东白庙村,东南至永宁城6千米,位于延怀盆地平原,明代系隆庆左卫所辖屯堡。

东白庙旧称白庙屯,为了与延庆州城西侧的白庙屯加以区别,现称东白庙(延庆州西侧的白庙屯现称西白庙)。据嘉靖《隆庆志》载,系隆庆左卫军屯。原无堡墙,嘉靖年后加筑。

据实际勘查,城堡平面呈矩形,周长约580米,现残长416米,最大残高约10米。墙体现为夯土夹杂碎石砌筑,据村民称原有包砖,现无存。城堡原有东西城门二座,现仅存西门北侧夯土墙心。相对城门而建的东西向道路为城内主街。城内建筑均为新建(图34)。

结合调查结果,通过对延庆地区军民屯堡的统计可知,军民屯堡的周长一般在500-1000米之间,因为地处平原,平面一般呈规则矩形。堡墙多采用夯土砌筑,少数外包砖石。城门多为东西两座,少数加筑转角墩台与马面。城内建筑主要为民居和寺庙,城外为屯种田地及演兵场。明末,随着屯田制的瓦解,这些屯堡也演变为地方村落并延续至今。

猜你喜欢

永宁城门延庆
延庆区总工会开展“以案释法”线上培训活动
永宁之门
城门城门几丈高
北京市延庆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虞山城门
城门苦荞
我爱冬天
东汉城门校尉略论
北京延庆辽代矿冶遗址群
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将分四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