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温度的共和国创建史
2019-11-18
《诞生: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东方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诞生》)共10个篇章,从1949年1月到10月,一个月一个篇章,温情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孕育史。本书摆脱了学术史的沉重,却又保留了信史的翔实可靠,同时兼具故事性,以故事讲思想,能触发阅读者很多感想。
知史方可鉴今,慎初才能及远,翻开《诞生》,仿佛置身于一幅名为“1949”的画卷,浓墨却又意浅,壮阔却又寻常。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前最后的波谲云诡,也看到了共产党人坚定信心的沉着冷静,从一月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到四月渡江战役的胜利,从五月上海的解放到九月全国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纷纷召开,从七月《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到十月震惊世界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作者用细腻翔实的笔触带领读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起点找寻共产党人的初心。
《诞生》的开篇对比了两篇同一日发表的文章,蒋介石的“新年文告”和毛泽东的“新年献词”,前者面临失败却仍然在推卸历史责任,试图假借为人们祈求和平的福祉以续命蒋家王朝;后者则是迈着胜利者的步伐预示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正孕育而生!历史的长河行进至此,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已扎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中。
书中讲了个有趣的小故事,描述了一位叫李岩的年轻人通过设计自动升降装置解决了典礼升旗仪式尴尬的情况。在一个不容有失的场合临时设计这样一套装置,连周总理都不是很放心,但李岩凭着在战时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自学成才的技术水平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这样的人和事在1949年不胜枚举,有在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立下赫赫战功的青年将士们,有在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元确定过程中出谋划策的文人墨客们,有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侃侃而谈的各党派精英们,他们以及在70年中不断涌现的青年才俊们奠定了中国梦的基础。
《诞生》中详细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1949年7月1日,我们党建立28周年的日子,毛主席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这篇文章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民主革命胜利后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阐明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人民民主独裁”,就是“只让人民有发言权”。这是革命胜利后,对“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一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的响亮回答,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制度设计上的高度自信和自觉,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把握和创新发展。
《诞生》以月份时间为卷轴、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牵引,多角度、立体式、全场景地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并阐述了新中国诞生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仔细阅读,既像读历史,又像讲故事,更像聊家常,内容看似轻描淡写,史料犹如信手拈来,道理则力透纸背,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949年1月至10月,中国共产党面对两种不同国家前途、两种不同国人命运的抉择,提出“共和”新理论,确立了新中国政治走向的路线图,为建立新中国做了思想上、理论上、政策上的准备。一月份中共中央作出《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的任务》(共17条),初步提出孕育一个什么样的新共和国的方案;三月份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初步明确新共和国的经济构成、政权性质、工作重心、主要矛盾等重大问题;七月份毛泽东同志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既给新中国作最后的理论奠基,也是向全世界昭告新的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政策”,“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九月份产生的《共同纲领》,全面明确国家制度、政权制度、国名等根本问题,“正式开启新中国的建国模式”。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很有信心,这种信心源自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摸索和实践,创建了符合时代要求、适合人民需要、契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找到了一条新路。这是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实践,也是我们当前深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1949年1月至10月,解放战争面临重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人敢不敢继续斗争、斗争彻不彻底、斗争结果怎么样等重大问题摆在面前。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以坚决的行动回答了这些问题,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面对斗争的自信、敢于出击并取得胜利的自信。一月份的第一天,中国共产党开始谋划和平解放北平,但“这一天还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了北平市人民政府”;五月份“毛泽东在琢磨着上海,蒋介石也惦记着上海”,但国民党采取了“高压还有怀柔”的做法,妄想拼死一搏。共产党则准备接收干部、组建机构、整肃进城部队纪律和恢复生产准备等。可见,北平、上海战斗还未打响,胜负已定、格局已现,因为“在毛泽东的心中,北平已经属于人民了”,上海“被拿下只是时间问题”。这是何等的胸怀和自信。
渡江战役前,中国共产党又面临是“划江而治”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历史抉择,最后以坚决的斗争予以国民党最后一击,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渡过长江时,面对英国军舰炮击,坚决反击并击沉英舰“紫石英号”,打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风骨和自信;新中国建立前夕,面对美国发表白皮书,恶毒攻击即将诞生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迅速反击,“毛泽东甚至亲自动笔写了5篇文章”。这些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政治品格和敢斗必胜的自信,而且“树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可以称为一次唤醒民族自觉的思想解放运动”。
《诞生》这本书,还写到人生格局与历史结局的关系。
首先是毛泽东对待傅作义的态度。1946年9月,解放军在大同、集宁败于傅作义的军队,傅作义发来一封《致毛泽东的公开电》,口气极其嚣张。毛泽东读完后,说了八个字,“不报此仇,誓不为人”。但在1949年的平津战役中,毛泽东却不再与傅作义计较了,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任命傅作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
还有个细节,是关于宋庆龄的,也是书中非常让人感动的一段:在上海庆祝七一的会议上,身体不适的宋庆龄参加了会议并撰写了祝词。在对抗国民党的战争还没有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刻,能得到宋庆龄的祝福,中共领导人非常欣慰。宋庆龄的祝词如下:“这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个最伟大的时期,他们的完全胜利已在眼前。向人民的胜利致敬。”
不同于前面两个正面的细节,后面还有两个负面的细节,是关于国民党的。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江之后,以伪行政部长何应钦为首,大批的国民党官员大量劫走国库财产。机场上挤满了达官显贵以及他们从人民身上刮来的行李细软。
无独有偶,蒋介石下野前,抢运了几百万两黄金、白银至台北、厦门。下野的当天,还下了两道命令,一道以预支军费的名义将金银、美元取出,一道给中国银行,要求提取美元一千万给毛邦初,也就是蒋介石结发妻子毛福梅的族侄,改以毛邦初私人名义存入美国银行。据统计,国民党撤退台湾之前,运走了277.5万两黄金、1520万枚银圆、1537万美元、珠宝以及大量外汇,总价值约5亿美元。蒋介石几乎以全中国的财富,打造了自己领导的舒适小窝——台湾,却丝毫没有想到那时的中国已是满目疮痍、破烂不堪,丝毫没有想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大陆五亿多人民。
相比之下,格局高低已然分明。格局不同,历史结局自然也不相同。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解放军赢取了济南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河战役、西南战役等,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百年的共和梦想,一个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