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让宣讲更加接地气、聚人气
2019-11-18林式其
〉〉〉〉〉林式其
宣传思想工作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理论宣讲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结合多年基层理论宣讲经验,笔者认为,基层宣讲要做到有针对性、创新性、生动性。
注重宣讲内容的针对性
让宣讲更具吸引力,首先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如果内容脱离实际,对不上听众胃口,就会导致听众所需、宣讲者所讲“两张皮”。据了解,不少宣讲人员在农村、社区宣讲时,常常是照本宣科念“通稿”,宣讲内容“纯理论、大理论”,就理论说理论,针对老百姓关心的惠民政策、养老、依法维权等内容较少,针对群众自身关注的实际问题的宣讲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在宣讲效果上就会大打折扣。俗话说:“上什么坡唱什么歌。”基层宣讲也一样,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
我有十几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还担任过乡镇领导干部,平时注重了解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每次讲课前,还要了解宣讲单位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准备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2018年8月底,我应邀给一些学校宣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争做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一课,课前就围绕教师工资待遇、教师县管校聘、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心理、家庭教育、教育评价等问题,加以归纳、分析、研究、备课,有针对性地回答解析问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宣讲效果。
注重宣讲方式的创新性
只有积极创新宣讲形式,才能更好地调动听课者的情绪。但一些基层理论宣讲,习惯于“上面讲,下面听”的宣讲形式,习惯于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党员群众单纯接受教育,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党员群众“听不进,坐不住”。
我在宣讲中,非常注重方式的创新,主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融入课堂。我基本上做到脱稿宣讲,讲课时常常不坐在讲台上,而是拿着移动话筒走到听课者中间去,并运用提问、设问和肢体语言,激发现场共鸣。二是注重倾听问题。在一些高校讲堂、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农村文化礼堂等场所宣讲时,我都要求学生、学员提问,并结合授课的主题回答问题,主动与他们互动,宣讲吸引力得到极大增强。三是注重课件生动。我坚持“听”与“看”结合,制作了精美的PPT,通过画面增强生动性和直观性,做到说理透彻、论据翔实、图文并茂,让群众“看得懂、辨得清、记得住”。
有一次,我在农村文化礼堂宣讲,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程要求村民提问,我始终站在听众中边走边讲。宣讲者和听者在一起,解疑释惑,互动交流,使大家感觉到理论与自己如此的贴近,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半小时的宣讲,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
注重宣讲语言的生动性
宣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既要内容,也靠表达。特别是基层党员群众,很多人文化水平不高,如果宣讲语言干巴巴、文绉绉,大话、套话、空话、官话连篇,他们就不爱听、听而生厌,所以必须用群众语言来说话。
我在基层宣讲时,就善于把理论政策等内容转化为“大白话”“本地话”,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让宣讲“接地气”;把“普通话”说成“地方话”“家常话”,用“大白话”讲“大道理”,让大家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比如讲健康中国建设时,用“对老百姓来说,不仅要小康,还要‘健康’”来说明健康的重要性。讲《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时,提炼了“党纪高压线,条条都通电,时时会触电。人生不能重来,没有彩排,天天都是现场直播”这样一段话,增强了宣讲的生动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总之,我基层宣讲体会很多,一言以蔽之就是:增强内容针对性、形式创新性、语言生动性,达到接地气、聚人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