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滋养人
2019-11-18朱步楼
文>>>朱步楼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最古老的书籍文明和最久远的读书传统。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负薪挂角、圆木警枕等成语故事,生动地记录了国人勤学苦读、勤勉治学的感人事迹。可以说,读书是流淌于我们血液里的民族文化基因。
读书,对民族的滋养,是文明的延续、智慧的传承、素质的提升;对人的滋养,则是增知益智、励志修德、安神补气、贻情养性。
读书,可以增知益智。浩如烟海的书籍,蕴含着人类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学习和掌握人类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唯一捷径就是读书。人只有走过他人走过的路,才能走得远;只有思想过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思想得深邃。潜心于读书,可以从简淡中体会到丰富、于清明中悟出凝重、由微小处发现伟大。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尤其如此。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所以,要真正开启知识和智慧的人生,做到张口会道、提笔能写、遇事善谋、干有所成,使事业成为人生旅途中最绚丽多彩的风景,必须常思能力不足、常怀本领恐慌、常找学习差距,以“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勤奋读书。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良好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既要经常手捧书墨馨香、触感厚重的纸质书阅读,也要善于利用电子阅读器、移动阅读平台、听书软件等新工具新手段,随时随地读书学习。
读书,可以励志修德。“智是进德之基”,“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一个愚昧无知的人,在复杂的道德选择上常常难分荣辱;一个缺乏理论修养的人,也难免在各种非道德的诱惑面前失去自我。书是改造灵魂的工具,是滋补道德的养料。只要孜孜不倦地读好书,就能获取精神动力和道德源泉:明大德,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守公德,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维护公序良俗;严私德,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的信仰,离不开书籍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离不开在读书中孕育。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实践。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打过一个比方:“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者生痰瘤。”读书要选择那些读后“长精神”而不“生痰瘤”的书。这里的“长精神”,就是陶冶心灵、提升品性。多读“长精神”的好书,“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就能够抖落市侩之气、远离声色犬马、摒弃粗陋偏执、忘却烦恼哀愁,在谦谨中学会虚心与博爱,在恬淡中活得自尊与坦然,在担当中显示自重与高洁。
读书,可以安神补气。“开卷有益”,不仅有益于人们知识的积累、心灵的陶冶,也有益于人们生命元气的滋补、容貌形象的改善。“不读诗书形体陋”,“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经常与书籍相伴、与伟人交流、与大师对话,就会言之有物、笑之有韵、行之不俗,举手投足间透出自信、高雅的气质。容貌或许天赐,但气质需要修炼。我们常常评价男人的儒雅、女人的优雅是一种特别的美,这种“雅”不是指五官的精致、身材的婀娜、穿着的华贵,而是指内在的神韵和涵养、温文尔雅的大家风范。
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曾深有感触地说:“予生无他癖,唯好著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书中的喜怒哀乐具有调达情志、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的心理治疗作用。读书使人心神集中、杂念尽消,心平气和、神志安稳,内心宽广和洽、外表舒泰坦荡,脸色就会焕发光彩。正所谓“三天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三天书则面目清秀”,读书起到了补气养神、滋颜美容、延年益寿的功效。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有句校训:“停止学习之日,即开始衰老之时。”因为人的大脑和身体其他肌肉一样,需要经常锻炼来保持其强壮和健康,而读书有助于刺激大脑的认识、记忆和思考能力。经常读书,保持大脑的活跃,可以抗衰老。
读书,可以怡情养性。读书能去除内心的浮躁,给心灵慰藉和滋润,让心灵愉悦平和。与书为伴,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的宁静世界里,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就可以抵抗住五光十色的诱惑,化心绪浮躁为平心静气。读书多了,你就会发现,再大的烦恼,在无涯的知识海洋面前,也只是沧海一粟。
读书是一种高品位的休闲。与书为友、潜心书海,可以让你随心所欲,用别人的体验,来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以让你“坐地神游八万里、纵横上下五千年”,在悠然中自得,感悟生命的伟大价值、体验人生的无限快慰。一卷在手,与古圣先贤共咀英华,与当代名师共话未来,难道那不是一种高品位的人生享受?
读书,对人的滋养是由内而外的,从生存智慧到生命能量;是终身受益的,贯穿着人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