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施策 积极构建员工心理援助工作体系

2019-11-18周瑰红

支部建设 2019年35期
关键词:太钢车工小屋

周瑰红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并广为应用。目前,90%以上的世界500 强企业都在运用此计划援助员工。近年来,太钢把员工心理援助计划打造为企业工会为职工群众服务的亮丽品牌,受到了广大职工的热烈欢迎和高度称赞。太钢公司工会大力投入职工关爱小屋建设,以关爱小屋为平台和港湾,通过对员工心理压力的测试,掌握员工的心理压力值,然后以放松、按摩、舒缓等非医药手段,为员工心理减压,恢复员工的正常健康心理状态,增强员工的抗压力和承受力,体现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实现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太钢把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职工福利项目来实施,通过组建团队、完善制度、明确责任、落实考核,形成了有效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构建了观察员、疏导员、专员工作三级网络,搭建起关爱小屋实体平台、网上在线服务平台、健康理念植入平台三个平台,创建了专业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日常工作规范运行机制、组织资源保障机制三项机制,形成自上而下“全覆盖、网络化”的日常心理援助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一、软硬兼施,通过精准化实现常态化。太钢工会投资创建了20 余个职工“关爱小屋”,合理分布在多个二级厂,成为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的实施主体。集心理测试、情绪抚慰、身心放松于一体的“关爱小屋”,不仅带给职工以全新的心灵体验,更让职工真切地感受到公司对于职工心理健康的呵护与关爱。员工们在“关爱小屋”的切身体验中,收获到的是愉悦和满足,信任感、亲切感油然而生。

与此同时,太钢工会还大力开展软件投入,组织实施了员工心理援助专业人才的培养,面向全公司公开招募志愿者,选派符合条件的员工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考试培训及员工心理援助专员业务知识培训,初步建立了一支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的专业人才队伍。他们用所学知识,宣传推广员工心理援助,积极开展员工心理援助,引领员工心理援助工作高起点专业化推进。

太钢工会推进员工心理援助工作,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主线,在管理融合、机制创新、员工关爱等层面对员工心理援助项目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定位。在导入期阶段,建立了心理援助基础设施、心理资本优化平台,为项目管理及以后的常态化开展打下基础;在普及期阶段,逐步探索、提炼经验,推广、延伸员工心理援助项目的覆盖范围;在深入期阶段,通过基础服务的常态化使用,形成稳定的感知。努力将员工心理援助项目的模块覆盖到所有员工,实践员工心理援助项目的“内外结合”模式,把专员管理的各项制度纳入企业管理的有关制度文件中。

二、通过实施提前心理干预,实现对“人的状态”的可管可控,有效地防范安全风险。安全是企业生命线,“安全大于天”。但在进行每一起安全事故的分析时,各级安管部门往往从作业环境、物的状态、人的行为等要素去考虑,很少考虑或不考虑事故发生之前和发生期间职工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实质上,心理作用对构成事故的影响力有时候大到令人震惊的地步。为此,太钢工会与安全专管部门以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平台,提前对员工进行心理上的干预,把员工的心理状态列为危险辨识的重要对象,防患于未然。利用班前会时间观察、了解、掌握员工的情绪变化。发现有情绪问题的苗头,如表现出抑郁、烦躁、神思恍惚的人员,就先做工作,了解具体情况后,采取针对性措施,再安排其上岗作业,或者暂停其上岗作业,把人为因素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降到最小。

2016 年,太钢某厂曾发生一起因未挂牌停电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在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时,安全人员发现,责任人刘某平时工作一向踏实认真,专业技能也过硬。为什么他会如此大意,酿出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呢?安全部门特邀公司工会心理援助专员介入,协同配合调查。调查发现刘某有较明显的强迫症倾向,每天下班洗完澡后,他迟迟不离开澡堂,而是坐在自己的更衣柜前盯着柜门看,一盯就是几十分钟,临走还再三返回拽拽柜门看锁好没有。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表征就是违背患者自己意愿的想法或莫名的冲动会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势必会带到工作中。因此,当刘某发现设备存在问题时,第一反应是迫不及待地赶紧处理,在异常心理的驱使下,他变得冲动冒进,置各种安全规程于不顾,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如果不是心理上的问题,很难用正常逻辑去解释这样一名工作认真,曾多次点检发现重大设备隐患的点检员会做出如此草率的行为。心理援助专员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并采用系统脱敏法、认知学习法进行了初步疏导,帮助他从自我强迫的焦虑情绪中解脱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刘某的强迫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情绪稳定了,整个人也开朗起来。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很多安全事故的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在产生影响。而通过“对症下药”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甚至解决这类问题。

三、给予“弱势群体”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安抚、呵护,消除心理负能量,实现正向成长。心理学认为,弱势群体因心理应急能力较差,性格偏执,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而需要加倍的予以关注。基于这一理论,太钢某厂为弱势群体办实事、送温暖,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被尊重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该厂的天车工工作强度高,工作环境封闭,缺乏交流沟通,心理耐受力较差,既是弱势群体,也是心理障碍的高风险群体。厂工会多方协调,分批安排天车工健康疗养,集中组织天车工开展钓鱼赛、游泳赛等团体活动,让天车工在工作之余充分放松心情,排除心理障碍,在逐渐培养起的集体归属感中心理压力得到极大缓释,取得了明显效果。发生在天车工的上访事件,由往年的十多起,去年锐减为两起,今年以来仅发生了一起。

对于心灵上的点滴关爱如暖阳、如甘霖,会融化任何一个人心底的“坚冰”,让负能量慢慢消散,正能量逐渐回归。并在一种感恩的心态中自觉增强了对企业的归属感。

四、针对心理因素不稳定个体“对症施治”,通过正确的心理调适促进员工心理健康。王某,男,50 岁,太钢某厂作业区运行值班长,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性格直率,快人快语,但急躁易怒。第一次在关爱小屋接待王某时,志愿者为他做了例行的心理测试,压力值高达八级,这一较高的压力水平立即引起了心理疏导员的关注。在问询中,该职工诉说,近年来他睡眠一直不好,经常失眠,情绪易波动,特别易受所谓的“不平”事件的干扰,喜欢替别人“瞎”操心,遇到看不惯的人或事总想说两句,却往往费力不讨好。对自己很气恼却又无可奈何。睡眠不好加上多种负面情绪交杂,使得整个人疲惫、沮丧,无精打采。心理疏导者测评出王某属于中度焦虑。在获得王某的信任和配合后,工作团队利用关爱小屋设施尝试采取了催眠疗法,激发王某有利于睡眠的良好情感体验,试着引导他改变既有的认知和言行,减少误会,融入和谐的人际环境中。经过多次反复的心理调适工作,逐渐激发起王某的自我完善、自我改变意愿,心理援助工作顺利推进并初显成效。事后,据多方信息反馈,王某以前言语不慎,易得罪人的性格改变了许多。说话办事变得沉稳,讲话之前能够思忖片刻,人际关系也和谐了。

太钢的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员工的心理援助工作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关键是要探讨如何从形式走向内涵,从浮浅走向深入的方法和措施。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下去,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更多的职工服务,让更多的职工从中受益,才能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使广大职工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投入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崇高事业中。

猜你喜欢

太钢车工小屋
窗下的树皮小屋
科技创新促转型
数控车工应用探讨
太钢6项成果获冶金科学技术奖
波比建小屋
山中小屋
车工实训车间现场星级管理方法研究与探索
浅谈车工实习的设置
责任太钢 不锈旗舰
断送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