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学校从破落走来

2019-11-18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初中雷金

中国火炬 2019年11期
关键词:炉子集市村子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初中 雷金

20世纪70年代,家乡学校是砖石结构的瓦房,是当时村子里最好的房子。教室里,学生坐的是长条凳,老师讲桌前放一把椅子,墙上挂着粗木板制的黑板。夏天午睡的时候,同桌之间要互相轮着在课桌和长条凳上午睡,凳子很窄,不小心很容易从上面掉下来。

当时学校教师的学历都很低,有的连初中都没有念完。由于老师少、教室少,教学组织形式是复式班,一个年级20 多个学生。教师先给高年级的学生上新课,低年级的温习功课,高年级的做作业时,教师再给低年级的上新课。那时候村子里还没有通电,晚上点着煤油灯做作业。

临近冬天时,我们每天放学后都得马上到山上砍柴、捡松塔等,供烧炉子取暖用。冬天下课的时候,学生就围着炉子烤火,有时教师也在炉子旁边批改作业。

即使生着炉子,也不太管用,每年的冬春季节,手脚冻得鼓包流脓的学生很多。记得二年级时,爸爸到集市上给我买了一双棉靰鞡,本来是满心欢喜的事,但由于爸爸的粗心,两只鞋都是左脚的。集市离我们家20多公里,赶集都靠步行,村子里的人都是很长时间才去一次集市,即使下一次还去赶集,也不一定能遇见那个卖鞋的人。最后,我非常不自在地穿着“一顺”的棉靰鞡度过了那个冬天。

上初中时,离家远了,需要住宿。一铺大砖炕,睡七八个人,门窗还透风。冬天取暖也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拾柴,我们为了捡棒子(玉米)茬,就主动帮助老农刨茬子,即使这样,冬天也经常挨冻。我们把被子卷成一个筒子,睡觉时往里一钻。吃饭需要从家里带小米,到学校里换成饭票,背着20 多斤的小米走7公里多的山路,对于瘦小的我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菜基本上都是菜汤,豆腐汤、萝卜汤、白菜汤等等,五分钱一勺,我一个星期的菜钱和零花钱一块钱就够了;大米、白面以及肉,在学校里根本吃不着。同村的很多同伴都因为吃不了那份苦,辍学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放假时能从家里带些好吃的,我很是羡慕他们,馋的不行。或许这也是份动力,支撑着我坚持读书,努力学习。

1995年,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下初中任教。教学条件虽然依然简陋,但取暖问题早已解决,学校统一拉煤供生炉子取暖用。三年后,通过争取,我调到了一所小学和初中一体的学校任教,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条件大为改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力推进,一幢幢美观大气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在周边农村拔地而起,有的学校还有了橡胶跑道,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建起来了,多媒体也渐渐进入了课堂,功能库室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新的教学理念开始涌入农村学校课堂。同时接送学生的校车也成了乡下一道黄色的亮丽风景线。

2016年,我被借调到旗委宣传部工作,仅隔了一年多,我再次回到学校时,发现每个教室里都安装了百兆宽带和超宽液晶显示屏电脑,并与黑板合成一体。课件制作也由简单的幻灯片、动画,变成了“希沃白板”,教师也有了专门的教工宿舍楼。学生食堂的菜里有肉、有鸡蛋、有多种搭配的青菜。农村学生还享受着免费的学生营养餐,有牛奶、水果等。我对经常拿我身高说事的妻子说,我小时候要是有这条件,肯定能长高不少。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条件大大改善,像我这样的中师中专生都通过自考或函授取得了本科学历,全日制的本科生到乡下学校工作已经非常普遍。

猜你喜欢

炉子集市村子
娘家铜炉子
热闹的集市
刘老汉的烦恼
望娘滩
热闹的集市
好办法
热闹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