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之路

2019-11-18

记者观察 2019年35期
关键词:民生栏目受众

一、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民生新闻雏形初现,发展至今已二十余年,自它诞生之日起,以普通老百姓为新闻主角,以他们的精彩生活和思想诉求为新闻内容,以通俗的接地气的语言为叙事风格的新闻表达方式,就使得收看电视民生新闻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本世纪初,各省卫视以及地级电视台相继推出民生类节目,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卫视的《帮女郎 帮你忙》、山东电视台的《拉呱》等,一时间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数量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增长,收视率也一路飙高。

然而电视民生新闻快速发展繁荣的背后,问题也接踵而至。由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很多电视台都开始了效仿或者克隆,以“直播”“帮忙”“零距离”命名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遍地开花。大量题材重复的新闻信息产品以相同的表达形式、雷同的新闻内容和类似的主持风格进入观众视线,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缺乏深度,低俗化倾向明显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之初,是以专注本地老百姓的生活为新闻内容,但是受制于城市体量的“资源”有限,长时间下来,栏目内容千篇一律、细碎杂零,如罗列大量的窨井盖丢失、邻里矛盾、下水道不通等生活琐事,报道肤浅随意、缺乏深度、流于形式,观众逐渐对电视民生新闻产生“审美疲劳”。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追求视觉刺激,一些电视民生新闻开始猎奇,把名人轶事、凡人趣事、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甚至把暴力、色情、凶杀等事件搬上荧幕。电视民生新闻题材、内容选择上趋于市井化、低俗化,制作手段、播报方式上趋于娱乐化、媚俗化,偏离了民生新闻的主流,让栏目格调一再降低,节目质量一再下降,观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不断下滑。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措施

(一)强化“内容为主”,增强报道深度

新媒体的发展为老百姓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新闻内容和更方便、快捷的浏览方式,但同时海量的信息中也充斥着各种虚假、无用的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难以选择。相比较而言,电视新闻作为党媒身份所做出的宣传和报道,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种优势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在坚守社会责任和导向安全的前提下,以平民视角讲述民生内容和民本取向的同时,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突破浅层的问题反映和简单的信息传递,不断将新闻内涵向纵深拓展,并对特定的事件进行深加工,深入报道、分析、解读的同时拓展广度,以系列报道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对相关事件展开联系判断和深入浅出的议论。

2019年10月,淮北市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直播淮北》播发了这样一条新闻《两千多只“走地鸡”滞销 各方爱心助力扶贫》。新闻讲述的是村民张家华遇到了散养鸡鹅滞销的难题,相关各部门组织企业及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该新闻事件中,记者以实地采访的方式证实张家华家的走地鸡确实存在滞销的难题,确定新闻事件真实。而后深入调查了解张家华的家庭背景,以脱贫不久的村民身份讲述鸡鹅滞销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最后再联系政府相关部门联手行动,汇聚企业和爱心人士的社会力量,将滞销的鸡销售一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该新闻报道将事件发生的原因、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详细叙述,带给观众的是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动态报道,有角度也有深度,因此该新闻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持续关注,栏目收视率也稳中上升。

(二)媒体融合,拓展传播渠道

新时期,新媒体的开放性打破了话语权的结构,普通的老百姓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传播者,群众有了更多的参与感。但是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又让普通群众在甄别其真伪上难以选择,需要由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报道和引导。由此可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有长短,只有进行媒体融合,取长补短,方能长久。

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广泛,信息发布及时,形式灵活多样。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传播平台,例如开设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号,建立手机APP等,配以合理的编辑和筛选,整合节目内容,立足多向输出,将民生新闻发布到各大网络平台,让更多的受众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网页等多种渠道收看并参与到栏目中来。

2018年8月17日至8月19日,受第18号台风“温比亚”影响,淮北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灾。为了第一时间掌握全市一县三区受灾情况,淮北市广播电视台派出多路记者奔赴各个受灾点,利用手机、移动背包等新媒体手段,从一线发回现场群众受灾转移情况、道路淹没情况以及庄稼受损情况等报道,再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将消息推送出去。新媒体的受众也可以通过评论、留言等方式对现场情况进行补充和讨论,让受众第一时间对灾情有个大概的认识,缓解了因对洪水未知造成的畏惧情绪。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直播淮北》再将各路记者采集回来的信息进行汇总编发,以全方位的视角,多个位面进行深度、连续报道,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对受灾情况有个整体、全面的认知。新旧媒体的融合,既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也让更多的群众由旁观到参与进来,增加了栏目的互动性和受众的粘合度,新闻收视率自然随之上涨。

(三)注重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养

新媒体的运用让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得到大幅提升,不同知识层面的受众对新闻的认知水平不同,对新闻信息量的需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和对受众群体的准确甄别性,在采访时力求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深入报道,找准新闻的切入点,深入挖掘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点,从而引发受众的视觉和听觉上的认同感。而主持人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民生新闻应配备不同风格的主持人,根据节目内容,及时调整主持风格,或将新闻内容故事化,或以讲故事的形式传达内容,引起受众情感的共鸣。

因此,专业的新闻记者和主持人都是电视民生新闻长足发展的必备。电视民生新闻要重视对新闻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组织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准确掌握并熟练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电视民生新闻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电视民生新闻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紧跟时代,把握受众需求,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关注百姓生计的同时,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民生栏目受众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陈颖 巾帼之花绽放在民生一线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Baa, Baa, Black Sheep
为了精准治霾 为了民生幸福
栏目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