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如何践行“四力”促进融合探析
2019-11-18覃事恒
◎覃事恒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不少媒体先行先试,抢占发展先机和制高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有媒体仍在徘徊观望、不知所措。笔者认为,媒体融合发展的终极目的是生产出更多符合用户需求、方便用户使用的新闻精品,党报记者践行四力促进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努力提升党报的传播与引导水平。
一、媒体融合的意义与挑战
当前中国传媒经历了近40年之大变局:读者—受众—用户;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书面阅读—桌面阅读—移动阅读;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媒体;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VR、H5、智能装备、3D技术、机器人学习与写作、无人机直播;中央厨房、数据挖掘、兴趣推荐算法;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我们进入了一个“融”媒体新时代。
紧跟党的脚步紧跟党的步伐,坚持党的领导既是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现代媒体必须铭记的政治方向。广大党报记者需要具备较好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属性,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中,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而背离实际,新闻若失去真实性就不能称为新闻。新闻的质量与采访效果密切相关,记者只有深入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亲眼所见,才能获取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真实可信的新闻作品。万不能道听途说、凭空想象,这会让新闻报道失去公信力与影响力。
当前一些媒体融合思路不太明确,为了融合而融合,体制机制上尚不能有效在电视台,网站、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发展主要依靠 IPTV维持运营。让新媒体部门提需求,没有兴趣提,没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四力”的意义与价值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对于党的党报记者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不断深化对“四力”的再领会、再认识、再把握,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努力提升党报的传播与引导水平。
脚力就是行动力,好新闻永远是用脚板走出来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党报记者深入基层,面对面地交流、心贴心地沟通,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知道群众之所想、群众之所急、群众之所盼,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
眼力就是发现力,尤其是对党报记者来说,注重增强眼力不仅是发现更多好素材、好新闻的必需,也是进一步增强新闻敏感的重要途径,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提炼好内容的重要前提。
脑力就是思考力,强化脑力对于党报记者而言,只有拥有足够的脑力,才能完成从“人手”到做新闻固然有赖于脚力、眼力,“人才”的转变。
笔力就是表达力,拥有雄健的笔力,才能不负思考的大脑、观察的眼睛、奔走四方的脚步。笔力千钧,才能“力屈万夫、韵高千古”,才能“圈粉”有方,提升新闻舆论的影响力。
三、践行“四力”促进融合的思考
做好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关键在人。必须探索媒体融合发背景下党报记者增强“四力”的有效办法。
提高政治素养。党报记者增强“四力”,首先要体现在政治立场上。媒体融合发展环境中新闻工作的价值取向是坚持党的领导。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和媒体融合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讲话的基本观点、基本内涵,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清醒。
提升业务本领。新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党报记者要努力培育自己专业精神、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增强个人专业能力。党报记者还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领域,善用现代传播手段,提高创意策划能力、创新表达能力、深度解读能力,努力成为专家型、全媒型人才。
培养优良作风。党报记者的工作作风直接关系新闻宣传的效果和水平。党报记者要以当前“四力”教育为契机,努力在作风养成和锤炼上下功夫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走巷子,多转田坎。党报记者要带着感情、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到第一现场,将基层一线作为增强“四力”立足点,深入群众生产生活,和他们打成一片,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的疾苦,挖掘鲜活素材,采写更多精品力作,不断增强党报记者践行“四力”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