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党报记者提升“四力”思考
2019-11-18◎石慧
◎石 慧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党报记者要提升“四力”,努力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一、媒体融合时代记者践行“四力”的意义
自新闻采编作为一个职业存在起,用脚奔走、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笔表达,就是最基本的工作状态和职业准则。而今,当互联网重构媒介格局、新闻传播生态发生巨变,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紧迫课题时,新闻舆论工作的立身之基仍是这“四力”。不忘新闻舆论工作初心、始终站在媒体融合的前沿思考问题,并将“四力”要求贯穿于融合发展全过程。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党报记者队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是党的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落实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具体行动。
进入互联网时代,记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有了更多便利的选择,但只有迈开脚,深入现场,用心去感受,才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故事。练好“四力”提高职业素养,并把其内化为自身自觉的本领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运用到每一次采访之中,深入实际、洞察民情、深入思考,著成真正有灵魂、反应人民与时代呼声的文章,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总之,“四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在党报记者活动和报道中体现为“合力”,是衡量党报记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是基本功,也是必修课。提升“四力”,必须持之以恒。党报记者只有迈开双脚,睁大双眼,开动脑筋,妙笔生花,才能采写制作出精品佳作。
二、媒体融合时代党报记者面临“四力”的挑战
以报纸为中心,依靠记者和编辑部完成报道的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党报通过新一轮改版和流程再造,原创的重要新闻第一时间发布在移动端,追求“快捷、灵动”,报纸上的新闻寻求第二、第三落点,以深度观察、述评、解释性报道为主,追求“厚度、广度”。媒体融合时代党报记者也面临四力的挑战:
随着媒体改革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体市场化和商业化不断推进,媒体行业竞争加剧。党报记者队伍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特别是随着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和新兴媒体的急剧扩张,媒体从业人员的构成更复杂、思想更活跃、流动性更大、职业心态更浮躁,一些媒体从业者弃守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
从一些媒体记者实践上看,新闻报道片面求新、求快、求异,新闻表现一味故事化、娱乐化、煽情化,新闻内容偏向刺激性、庸俗性、标签性,不负责任地乱发、抢发、误发,从网络平台直接取材搬运。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媒体审判、新闻敲诈、报道失实、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情况时有发生,“新闻反转剧”不断上演。被牛津词典评为2016年年度词汇的“后真相”(Post-truth)一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媒体融合时代党报记者面临四力的挑战。
三、媒体融合时代党报记者提升“四力”对策思考
首先,媒体融合时代党报记者提升“四力”,要提升媒体能力做全媒体人才,掌握并形成集采、写、摄、录、编和各种网络技能运用的“多功能”传播的复合能力和多媒体综合运用的思考能力。同时,每个记者积极开设新闻微博、微信,把报纸上容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传到记者微博、微信上,实现对新闻的全方位、立体化发布,让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更加全面、生动的信息,提升新闻宣传的传播力。
其次,媒体融合时代党报记者提升“四力”,要以强化“四力”教育为契机,增强记者编辑践行“四力”的自觉性。
增脚力:始终保持“在现场”的激情在现场,是记者的第一使命。增脚力,最重要的就是始终保持“在现场”的激情和自觉,捕捉第一手新闻资讯,发出最鲜活声音、表达最鲜明立场。
强脑力:唱响主旋律需要记者强化脑力。策划主题活动是件非常“烧脑”的工作,直接关系着活动的影响力、传播力。一些媒体针对受众群体年轻化的特点,集思广益,策划一系列吸引年轻人广泛参与的活动,在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用足脑力变换角度,不断强化主题思想,让网络主旋律入心入脑。
炼眼力: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上,人人都有麦克风。许多始发于网络进而线上线下发酵的公共舆论事件,也往往因立场多元、观点驳杂而显得难辨其形。主流媒体要发出主流声音,需要炼就一副好眼力。
多笔力:笔力日渐多元化,新的传播环境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媒体在设备配置、技术运用、人才培养、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跟上媒体融合和时代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