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财经报道如何更好看

2019-11-18李文卉

新闻前哨 2019年9期
关键词:可读性负面政策

◎李文卉

前不久,微信公众号“呦呦鹿鸣”发布的文章《甘柴劣火》刷屏朋友圈。随后,财新网记者王和岩发朋友圈,暗指该文章抄袭财新网之前的报道。在被指抄袭、洗稿以后,“呦呦鹿鸣”创始人黄志杰发表声明回应,并附上了文章中所引用的全部信源,表示《甘柴劣火》不存在抄袭、不规范引用或者过度引用的问题。此事发生以后,媒体圈、法律界人士就《甘柴劣火》是否洗稿、是否侵犯财新网付费阅读作品的版权问题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确实有一些自媒体,通过对传统媒体的既往报道进行二次加工,将原本相对零散的新闻线索重新串联起来,整合出可读性非常强的作品,通过新媒体渠道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那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通过提升报道的可读性来提升影响力。尤其对于财经类报道来说,因为选题相对专业和小众,就更需要让内容变得更“好看”。

寻找“有故事的人”

有故事的人是指能以不寻常眼光和独到见解看待所报道事件的人,这类人要么是事件的亲历者,要么是业内的资深专业人士。

比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在2018年策划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系列报道时,并没有选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开发区”、“国有企业改革”、“住房改革”等重要事件为报道主题,而是选择了一大批改为人先、富于创新精神的湖北企业家作为报道落脚点。通过采访这些企业家,将他们的创业经历用讲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也便正好记录了改革开放浪潮中湖北人的贡献。这一系列报道因为采访到了当事人,得到了大量第一手的鲜活细节,在写作上也力求将个人故事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叙事详略得当,视野宏大,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可是,企业家是相对“显眼”并且便于联络的采访对象,而现实中的多数财经报道,达不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这么宏大的主题,往往都是政策解读、消费指引、数据观察之类的“平常事件”,找到“有故事的人”就并非那么简单,这需要记者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在报道楼市调控政策时,就可以采访从外地到城市打拼多年,好不容易攒了一笔首付款,准备在城市置业的“刚需”购房者。一方面,这类人在城市安家落户的愿望比较迫切,而调控政策中关于户籍、社保、贷款等类型的调控手段,很可能刚好限制了他们的买房需求,或者提高了他们的买房门槛。另一方面,这类人很可能在几个城市打拼过,至少对家乡和所在城市有更直观的对比和认识,把他们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更有可能完成一篇生动的区域对比报道。

切忌堆砌数据

数据是财经报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详实准确的数据,既能丰富报道内容,也能更好地支撑文章的观点。但是,如果数据使用不恰当,就会给文章制造阅读障碍,从而影响文章的可读性和传播度。

首先,在数据的选择上,必须引用权威机构的官方数据,并对这些数据去粗取精,凡是跟报道主题无关的数据都不应该引用,坚决杜绝为了让文章看起来更丰满、更客观而大量堆砌数据的做法。

其次,如果遇到必须大量引用数据的情况,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从个人经验来看,对图表的使用应该是尽量简洁、直观,在需要强调数据对比时,增长率或者占比数据,要比绝对数字更有说服力。

在根据财务报表数据对一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时,记者面对的往往是一年甚至多年的数据,这对记者的整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营收数据、资产负债数据,还是现金流量数据,都需要记者具备扎实的财务功底,要能够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洞察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判断公司的未来前景。

把握好负面线索

不管哪种类型的新闻报道,都常常会遇到各种负面信息。由于财经报道的特殊性,任何一则负面信息都可能关系到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一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个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成败,所以在处理起来就应该更慎重。

总的来说,在报道负面财经信息时,应该更全面、更客观,把握好舆论引导的尺度和力度,既体现新闻背后的矛盾冲突与博弈,提升报道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也要通过采访专家学者、权威部门,给决策者和广大受众提供应对负面事件、化解矛盾的途径。

比如,在新修订的个税修订法报道中,“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成为受众关注的重点——育儿、医疗、养老、房租房贷等都有相应数量的免征额,涉及到每个纳税人的切身利益。政策一出台,就有多个地方媒体称,一些房东因为担心暴露自己的租房收入,而不配合房客申报房租扣税相关信息,甚至有媒体质疑抵扣政策“无法落到实处”。面对这样的负面信息,财经报道不仅要协调专家、权威机构做好进一步的政策解读,还应该通过“有故事的人”,来展示申报过程的疑难点,从而推动政策细则的进一步完善。

总之,一篇优秀的财经报道,不仅应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看待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更应该激发他们分享的欲望,提升媒介影响力。

猜你喜欢

可读性负面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论负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