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报国英模
——罗阳
2019-11-18
自1982年参加工作起,罗阳就一直奋战在航空产品研制生产一线。从一名普通的飞机设计人员到军工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他先后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航空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矢志不渝献身航空。
如何让中国航空工业“飞”起来、“强”起来,是罗阳和广大航空人共同的报国梦想。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空军、海军亟须战略转型。此时的罗阳毅然担起沈飞公司“掌门人”的重任,仅仅用了5年时间,硬是蹚出了一条军机研制的新路,相继实现六型飞机成功首飞,顺利完成两型飞机设计定型,并批量交付部队形成战斗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和空军、海军战略转型,实现了沈飞从单一机种向多个型号的转变、从单一国内市场向国际军贸市场的开拓。
罗阳积极探索新机试制新模式,在他的建议下,公司成立了新机试制快速反应中心,极大地缩短了新机研制周期,某型飞机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了10个半月,作为跨代机型的“鹘鹰”也仅用了13个月的时间,成功实现了生产能力由三代机向四代机的换代升级。他注重无图制造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推动了我国航空制造技术水平快速进步。
在公司科研新机研制周期紧、难度高、风险大、产品需求量大、生产任务重的情况下,罗阳强化组织管理,形成了责、权、利清晰,纵向畅通、横向协调、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在型号研制关键时期,他签发“总经理令”,成立现场工作组,强化生产计划的严肃性和执行力,亲自与相关单位签订“责任状”,组织部装、总装和试飞“三大战役”,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型号攻坚决战,推动军机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公司连年报捷,全面实现了“十一五”目标任务,创下公司近30年来年交付飞机数量最多的纪录。
罗阳建设性地提出了“十个统筹”发展思路,着手整合“军机、民机、非航、通航、零部件”五大业务板块,打造战略中心型现代化企业;加强国际合作,研制生产C系列飞机,实现民机转包生产向风险合作转变;通过“全球化思维,本地化运作”,转包生产年出口交付额突破1亿美元大关。推行管理“四化”(严格化、精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全面推行现代管理工具,不断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多年来,他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塑造职业精神,公司先后涌现出几十名专家领军人才和多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有力提升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罗阳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杰出的工作业绩,谱写了“沈飞”辉煌的发展篇章。企业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自他上任以来跃升39.5%,营业收入更是突破百亿大关,利润跃升61.8%。
舰载机起降被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舰载机项目启动时,这项技术在国内完全是空白,获取国外现成的技术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资料也搞不到。造出来、飞起来、落得下,成千上万个环节,都是未知领域,都要绞尽脑汁去钻研。作为总指挥的罗阳必须“接招”。从接到舰载机研制任务那天起,他就一直奋战在研制现场、试验一线。工作节奏最初是“711”,即每周干7天,每天干11个小时;在最后冲刺的1个月,他也冲到极限,变成“724”,即每周干7天,每天通宵达旦地工作。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每次都近距离观察飞机起降,最近时不到20米,发动机轰鸣声震耳欲聋,整个胸腔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就在圆满完成歼-15在辽宁舰首次起降训练任务、开创中国航母事业新纪元的光荣时刻,2012年11月25日,罗阳突发疾病逝世。
2012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罗阳同志不幸因公殉职,我谨致以沉痛的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表示深切的慰问。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要很好地总结和宣传罗阳同志的先进事迹,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
罗阳始终以国家之振兴、企业之发展为己任,三十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三十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英雄赞歌。他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航空事业,带领“沈飞”干部职工成就了“五年蝶变”,铸就了“航空报国”的不朽丰碑。他留下的“罗阳精神”———“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矢志不渝、航空报国的爱国热情;恪尽职守、忘我奉献的崇高品德;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人们在实现航空强国梦想的路上拼搏创新、发愤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