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练就“火眼金睛” 提升把关能力——浅析基层通讯员供稿常见问题及对策

2019-11-18钱定果

记者观察 2019年29期
关键词:火眼金睛通讯员供稿

文 / 钱定果

问题一:稿件要素不全 , 缺乏“第一读者”

分析:新闻稿件的核心是事实,事实要求客观、真实。而未经权威部门或是公信部门核实过的事实经不起推敲,往往会导致虚假新闻的出现。因此,在整个新闻采编过程中,稿件出处、来源是“第一生命力”。笔者在平时工作中遇见过来源不明的稿件,主要表现在信息发布的主体不明确,信息来源于个体或是一部分群体,缺乏时效性等三个方面。尤其是通讯员稿件,在来源方面存在一些求证和核实的问题,这就需要报社编辑部门切实担负起把关责任,明辨真假。

在新闻采编流程中,“第一读者”是稿件来源和质量把关的第一道“关口”。一般来说,新闻采写人员,包括记者和通讯员,都是稿件的“第一读者”,可以通过预审、预读稿件,找出一些包括稿件来源、事实不清在内的“硬伤”。相对而言,经过专业训练的记者熟悉采编发流程,对自己采写的稿件有担当“第一读者”的意识。而广大通讯员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第一读者”的意识相对缺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完全苛责通讯员,而是需要编辑部门主动引导、逐步规范,保证通讯员来稿客观真实。

对策:重沟通、强责任

编辑是新闻单位的第一把关责任人,针对质量参差不齐的通讯员来稿,首先要主动承担起“第一读者”的责任,把好作者关口,对通讯员身份认真调查核实,确保通讯员队伍的纯洁性。平时要加强与通讯员的沟通,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以及骨干通讯员QQ群等交流平台,认真核实稿件,并向他们传达新闻媒体的把关要求,增强通讯员供稿的责任意识。此外,也要有针对性地对通讯员稿件进行预读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核实新闻的概念。

问题二:供需对接不足,投稿急缺“阵地”

分析:通讯员是新闻媒体重要稿源之一,除了对他们的稿件及时进行初审、严格把关之外,调动他们发现新闻线索的主动性、采写稿件的积极性十分必要,报社等新闻单位有责任、有义务培养他们成为丰富新闻产品结构的“好帮手”。

在现实情况下,通讯员供稿往往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报纸的版面受限、缺乏专版支撑等原因,增加了稿件见报的难度。当然,由于通讯员队伍的业务素养急需提升,如何实现有效投稿,成为通讯员供稿出现“梗阻”的重要原因。

作为报社的一名编辑,笔者也经常收到通讯员的意见,问题主要集中在报社、通讯员供需两端对接不流畅,缺乏信息互通,导致稿件“命中率”不高、精准性不够。

对策:重激励、强业务

首先应采取激励手段,对优秀通讯员进行表彰,并对采写的优秀稿件给予奖励。奖励不仅是在稿酬方面,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新闻单位对稿件质量的认可上。

问题三:队伍素养不足,管理急需跟进

分析:如何让通讯员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前文说到的激励手段,是提升通讯员供稿积极性的一个途径,但要让通讯员群体真正实现优质稿件的稳定输出,就需要报社等新闻单位在管理方面下工夫。

编辑往往是被动式地接收通讯员稿件,来稿是否符合见报要求,急需建立一个标准。没有标准,通讯员除了干着急之外,对报社各个版面的稿件要求也无从知晓,就容易出现盲目投稿的问题。

对策:建机制、抓实效

通讯员队伍应建立奖惩两项制度,一方面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出好稿、出优稿,另一方面要对稿件错漏较多、容易疏忽的通讯员实行“名单制”管理,对于平时写稿不严谨的予以重点把关,并适时加以提醒;对于有意编造虚假报道的作者,坚决封杀稿件。

问题四:加强守规意识,“把关”亟待提高

分析:通讯员和编辑如同一个天秤的两端,稿件是秤砣,中间的刻度是“度量”稿件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度量”精准,“秤砣”才不会失偏,新闻稿件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流动。

从业务方面来说,优秀的记者拥有驾驭文字的能力,而优秀的编辑则体现在驾驭稿件的能力。驾驭稿件一方面是对稿件进行整合加工,为优质稿件“画龙点睛”;而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稿件极强的预判和处理能力。一般来说,报社记者稿件质量有一定保证,处理起来相对得心应手。而通讯员稿件往往会存在新闻要素不全、结构不完整、写作不规范等问题,为编辑工作增加了难度。面对此类问题,工作经验不足的编辑不知从何下手,容易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

对策:强规矩、提能力

面对通讯员供稿,第一步要提高编辑把关能力,帮助他们练就识别虚假报道的“火眼金睛”。要学会利用报社内部的交流平台,与同事相互交流虚假报道的种种表现和新闻把关技巧,同时加强政策和业务学习,提高编辑素质。

而在发稿流程方面,报社等新闻单位需要督促采编人员严格遵守流程,发稿时间再紧迫,规定的把关程序一个也不能省,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一定要履行送审程序。新闻单位也要建立重大事项提醒机制,对新闻宣传纪律要适时提醒,以防疏漏。

总结:抓好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提升通讯员供稿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报社编辑部门以及编辑人员更多地承担着管理和指导的职能。打铁还要自身硬,编辑人员首先要提升自身综合业务素养,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高效的通讯员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编审制度。如何通过制度化建设,将通讯员“扶上马、送一程”呢?笔者认为,编辑部门一是要分类施策,针对基层通讯员的整体业务能力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借助互联网手段,“面对面”传授采写知识和注意事项,培养通讯员供稿之前预审的意识。

二是要狠抓细节,梳理报社采编发流程,通过授课、专家讲座等形式,让通讯员入脑入心,形成一套规范的供稿流程。

三是建立稿件采纳标准,报纸各个版面的稿件需求、角度、字数要求要细化,方便通讯员了解报社用稿情况。同时建立信息互通机制,编辑及时与通讯员联系,讨论新闻线索、形成新闻选题、安排采写角度和内容。要让编辑始终处于前置状态,实时掌握通讯员采写动态,形成报社与通讯员之间的良性互动。

当然,做好通讯员工作还要实现多方合力,地方宣传部门、主要供稿单位共同参与进来,制订切实可行的激励、奖惩手段,培育能打硬仗、善于写作的骨干通讯员群体。

猜你喜欢

火眼金睛通讯员供稿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The Old Brass Wagon
通讯员专栏
全媒体时代培养通讯员的有效途径
火眼金睛找不同
开心大找茬
开心大找茬
Jokes and Humor
Jokes and Hu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