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越陌生
2019-11-17琦琦
琦琦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或者重复写一个字,就会觉得这个字越看越不对劲,越写越不认识?
在《名侦探柯南》里,犯人利用这种情况完成了一次谋杀。柯南为了解释疑犯的手法,让毛利大叔盯着一个“若”字看了许久,然后让毛利大叔写下这个字,结果当然是写不出来。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怎么“认字”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在“认字”过程中,我们的小脑袋到底经历了什么。
看到一个字时,我们的大脑会经历两个步骤:一、眼睛先获取字形的图案信息,然后传送给大脑;二、大脑接收到这个图案信息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找到和这个字形相关联的信息,然后把它们联系起来。
比如,我们看到“苹果”这两个字,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苹果的样子,那是因为大脑已经在短时间内做了从形到义的连线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负责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是大脑中的神经元。在识别文字时,字的笔画结构等视觉上的信息会刺激神经元,神经元会将视觉信号发送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一个视觉与文字记忆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找到正确的语义,我们也就理解了这两个字的含义。
神经活动被“玩累”了
如果我們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情况就会有所改变。眼睛不断接收字形信息,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被反复刺激,然后神经元反复发送信号给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反复读取记忆库中的数据。
短时间内进行这样重复的工作,神经元感到疲倦了,就会偷懒,减少接受刺激,最后直接“罢工”,不给神经中枢发送信号了。这时,我们看到这个字的形状,却暂时想不起它的含义。
196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者里昂·雅克布维茨将这一现象命名为“语义饱和”。简单理解,就是长时间盯着一个字,我们的大脑只会重点关注它的字形,而忽视它的语义,产生短暂的陌生感。通常这个过程只会持续几十秒,当我们闭上眼睛或者转头看其他事物,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这些字你还认识吗
里昂·雅克布维茨表示,任何一个词都可能成为我们体验语义饱和效应的牺牲品。但是,部分英语单词失去意义需要的时间可能比其他单词久一些。
比如“explosion(爆炸)”,这是一个能引起强烈情绪的单词,当我们接触到它时,大脑需要匹配的信息会更多,可能会有具象的场景,也可能出现抽象的描述。这时大脑会更专注于字形与意义的数据对比,这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比一般的单词长,神经元也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偷懒。
在中文字库中,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语义饱和效应的汉字也同样存在。比如,西安“biangbiang面”中的“biang”字,不论盯多久,它也很难让神经元产生疲惫感。
相反,一些字形简单且常用的字很容易使人的大脑“死机”。例如下面这些字,它念什么?你看一眼就会脱口而出,但盯久了,就会变得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