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传播的受众心理探究

2019-11-17李雅萍

记者观察 2019年26期
关键词:灾难性谣言利益

文 / 李雅萍

一、网络谣言的特点

一是传播迅速;

二是匿名性;

三是受众广泛,影响范围大;

四是网络谣言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很难证实也很难证伪。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受众心理特征

一是好奇心。好奇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为有了好奇心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创新、进步,但同时好奇心也是推动谣言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出于好奇,人们会对那些本来与自己无关的信息感兴趣,并传播给其他人,对于新鲜的信息,不由得仔细了解一下,就随手转发。网络时代,谣言借着网络的平台,以受众的好奇心为翅膀,传播得也就更加迅速更加广泛。

二是宁信心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之一。出于这种思想的主导,在遇到一些可能会关系到自己利益的消息而又无法辨别其真实性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相信,从而做好“万全准备”。如木瓜牛奶谣言,人们往往会出于宁信心理,即“反正吃木瓜和牛奶也不会有坏处,不如试一试”,从而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受众在接触到谣言时,出于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会选择相信这类谣言,并进一步传播给自己的朋友和亲人,无形中成为谣言传播的一大助力。

三是利益相关。牵涉到自己的利益的事情总是会引起人的注意,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普通人也可能会捏造某些谣言或者有选择地传播某些谣言。例如,员工一般会选择忽视那些批判自己企业的言论,不管它们是不是事实。同理,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言论,即使是谣言,人们也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转发。

四是对接近自己的消息较为关心。在新闻收受活动中,新闻的接近性越强就越能受到受众的欢迎,谣言也是如此。人们很容易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受众很可能出于对事情的关心或者想唤起公众关注的心理,再次传播出去。以2013年6月3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暴雨冰雹事件为例,18点左右新浪微博上就出现了很多介绍灾情的微博和照片,宣称“23人死亡”,并被鄂尔多斯市人广泛转发,但权威媒体在介绍灾情时并未提到,该条消息来源未知,可信度未知,而鄂尔多斯许多当地人出于关切自己生活环境的心理纷纷转发该条不实微博为家乡祈福,从而造成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五是人本心理,对灾难性事件的重视。灾难性事件最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谣言总是会在这样的灾难性事件中出现。作为受众,出于对灾难的重视或同情,极容易在不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就将谣言再次以自己为中心传播出去,传播范围扩大。

六是群体思考。群体思考是指,在一群人的思考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群体自我膨胀的现象,以为群体的决策是正确的,是具备理性的基础的。受众在面对被大量用户转发、评论的微博信息时,不会有较强的警惕心理,而是会易于相信。

七是要面子心理。面子是中国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消息并传播给他人则是一种“倍儿显面子”的行为。相反,若是某一消息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知晓所传播,而自己还处于不知情的状况,则会显得十分丢面子。在这种心理影响之下,在接触到某些新鲜消息时,受众可能会轻易地相信并传播给身边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消息灵通。而被传播到的受众则可能会不加思考地接受并迅速传播给别人,以显示自己不落伍。这样的要面子心理,无疑是没有根据的信息得以迅速传播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网络谣言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对于高级知识分子以及管理者、统治者来说,网络谣言是必须要加以合适引导和控制的。了解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受众的心理,对于恰当地采取舆论引导措施是必要的。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谣言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最小化谣言的不利影响,就需要政府和媒体的配合,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程度。此外,媒体也应当实现从传播者到对话者的身份转变,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避免危害社会的谣言大范围传播。

猜你喜欢

灾难性谣言利益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I Love You, Dear China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
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