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化:电视语言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2019-11-17包静

记者观察 2019年26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受众语言

文 / 包静

讲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这种方式被搬上荧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新闻价值观。新闻故事化主要通过场景设置、叙述及对白等表达手段,具体展现新闻事件的情节,富有戏剧性和故事性,易于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如今,新闻故事化逐渐走俏电视屏幕,受到新闻业界人士的青睐,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在立足于事件真实的基础上,在故事化电视语态上进行尝试和探索。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期望在这一领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电视语言”与“新闻故事化”

电视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画面语言、解说语言、现场语言及字幕语言。画面语言是一种用纪实拍摄画面的编辑手法,将有效信息以直观的方式传递出来,往往是媒体工作者最常用的和速度表达的电视语言。解说语言是一种间接表达的电视信息,也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解说词、旁白及画外音等。对于现场语言,指现场实况的录音、记者现场提问或口头播报,以及交谈于采访对象等,即同期声。现场语言可谓是电视语言的本体化,媒体人若能恰当把握好现场语言,为受众传递直接的声音,就能促进新闻现场的真实感。字幕语言作为画面语言、现场语言补充作用的语言表现形式,它又称为“补充语言”。对于电视语言四个方面的关系,孰轻孰重,争论由来已久,但是都不可偏颇,新闻节目要在多种电视语言融合及灵活运用下,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在开展《走基层》新闻栏目中就以解说、现场同期声、画面组、字幕与配音等形式进行有效整合应用。

“新闻故事化”是将新闻用故事的表达形式叙述出来。它具有故事的特征,即悬念、过程、冲突及细节等。“新闻故事化”又被称为“新闻戏剧化”,它是一种新闻娱乐化的趋势的表现手法。具体而言,它是一则短故事式或者故事连载式。短故事式是新闻记者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以具有新闻性人物的某一特性,立足于某一角度进行深入的刻画描述。如人物自身的某一方面或生活境遇,以及善于捕捉生动形象的人物细微之处,从而展现人性的优点,弘扬生活的真善美,将丰富的情感元素融入到理性的思索之中。例如,在《罗万铭:残疾教师,坚守农村教育37年》,就是采用新闻故事化的手法,捕捉平凡人物身上的生命活力及闪耀的人性光辉,展现出罗万铭老师身残志坚,热爱本职工作,为偏远山区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感人形象。而在《老人78岁学习国画,88岁办画展》的报道中,则采用了老人口述自己与绘画渊源的讲故事方式,一改往日新闻陈述的枯燥方式,生动展现出老人热爱祖国,细心观察生活,贴近实际,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老人曾荣获“当代中国书画领军人物”“国礼艺术家”等多项荣誉称号,他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为国画艺术增添光彩。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发展现象

从历史渊源来看,我国史上就有“说评书,讲故事”这个专职。老百姓对不少坊间的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些民间故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当时匮乏的精神生活。正是老百姓喜爱故事,才更容易接受新闻故事化的方式。加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变了中国的媒体生态环境,生活节奏的加快无形中要求在各方面获得娱乐和轻松化,从受众需求而言需要改变说教式的新闻形式。

可见,板着严肃的面孔,照本宣科式的讲述和传递新闻事件、政策法规,已然不能满足受众的鉴赏要求。因此,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既是受众通过媒体获取信息的更高要求,也是新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将新闻以故事形式生动地娓娓道来,其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更加能引人入胜,与原来纯理论性的评论报道相比,也更易让观众理解和接受。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也极大地提高了电视收视率。

故而,各大媒体在诸多新闻类报道中均应用了故事化的方式,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主流趋势。然而,新闻记者如何掌握、应用好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方式?电视新闻怎样报道才能受到观众喜爱,使他们更加容易接受?这些是我们媒体人必须深入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例如,我们在讴歌最美教师的相关新闻《罗万铭:残疾教师,坚守农村教育37年》时,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展现罗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辛勤付出,让观众直观地看到一名平凡农村教师不平凡的坚守,也让人感受到他对孩子们真挚无私的爱。这则新闻通过讲述一位农村残疾教师的真实故事,让新闻事件更具有可信度和真实性,也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贴近群众和实际生活。

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与不足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

电视新闻故事化成为各大媒体播报新闻的新宠,这种方式不但注重提炼事件中的主要信息,而且更加关注细节之处。如我们在人物故事新闻《瓯网传媒林勇:不服输的“蜘蛛侠”》采访中,记者通过与林勇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的创业故事,并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再现多年前,其创业初期的艰难处境。通过人物表情、眼神、动作等细节的刻画,展现出人物内心复杂的情绪。并运用一些特写镜头,让细节画面更加饱满地展现。而故事化的讲述,也让新闻报道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在该篇报道中,记者还采用了倒叙手法,让人物故事得以完整、真实地呈现。其中,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也更加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让人印象深刻。

如今,各大媒体竞争激烈,新闻报道方式势必会影响到收视率。在现实形势下,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对信息量及要求也日益增高,电视受众已不再满足“严肃说教报道”“灌输式”的方式,这些都驱使电视工作者要重新探寻、选择更适宜受众品位的报道方式,而新闻故事化正是在多元化媒体传播环境中应运而生的表达新方式。故事化播报不但富有人情味,而且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有效地改善了以往冷冰冰且枯燥的方式。新闻故事叙事方式将电视语言充分利用,将画面语言、解说语言、现场语言及字幕语言融合在一起,重现了事件的情境,细腻地展现了故事情节,更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不足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新闻故事化也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优势突显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在追求故事化的同时,容易使新闻陷入尴尬境地,新闻节目应该是群众的“代言人”,也是社会弘扬正气的化身与传播者,在以新闻故事化表现时要把握好故事的“度”。另一方面,记者在运用曲折情节特点的同时,易于引发报道者主观的介入,如果新闻记者过于强调主角,和运用情节悬念,或者屏蔽掉部分曲折的情节,就容易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使观众如看情景剧一般,从而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

因此,我们绝不可一味追求故事新闻而去简单地将新闻进行故事化。在《走基层》系列报道中我们避免了这个问题。如在录制农业发展、新农村变化、农民增产丰收等新闻时,记者到现场进行实地深入采访、拍摄,与勤劳朴实的村民们近距离接触,尽可能还原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态,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一群勤劳能干、善良质朴的人们,在为美好生活而辛勤奋斗。

四、在践行电视新闻故事化过程中的 注意要点

(一)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新闻丧失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加之新闻在传播中具有舆论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求新闻中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均真实准确。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性,还要尽量避免新闻记者个人主观倾向的评论。此外,我们在推崇新闻故事化的同时,首先要在尊重基本事实的基础上,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杜绝为了博取眼球和收视率而哗众取宠,或者歪曲事实,造成群众对电视媒体信任度的降低。

(二)新闻的“故事化”要适度

新闻故事化的发展是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本身,媒体工作者应当把握适度原则,要将精力用在为观众采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上,在体现其娱乐消遣价值的同时,仍然可以为受众提供参考受益的信息。要在新闻严肃性、责任性的报道上保持着本有特色。为此,媒体工作者对新闻故事化中的娱乐倾向及发展,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看待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利和弊,在故事化新闻播报中,既能满足受众的娱乐化需求,又能坚持客观地报道事实。

(三)新闻故事蕴含着深层内涵

新闻故事是一个传播的承载体,它要有承载的现实意义。记者在采集和撰写新闻故事时,要引导受众积极地思考蕴藏在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因此,新闻记者首先要弄明白新闻故事所包含的价值意义,使其具有一定的品位,同时坚持正确的社会导向。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够行之有效地布置和安排新闻的采编过程,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五、结语

简言之,将新闻当故事叙述是吸引受众的一个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节目平民化的体现。新闻的故事化表达手段为电视新闻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改变了往昔严肃的新闻说教形式。以生活动泼的故事手法制作电视新闻,使其富有趣味性,为受众带来了新鲜的审美和体验。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用故事讲述电视新闻时,要注意回归新闻传播功能和文化品位,不能忽视新闻应有的客观与真实,避免一味地追求故事化致使其停留在好看浅显的电视节目层面。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受众语言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语言是刀
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我有我语言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